访问量:691409

人文经济学研究

  • 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基础、基本假设与核心理念

    胡钰;

    人文经济是在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经济现象,人文经济学是对这一新经济现象的理论总结。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要抓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经验,特别是许多发达地区实现了深人文底蕴与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的“一深两高”发展模式,分析其中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同时,要从经济学原理入手,分析新的人文经济现象中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念,形成人文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点。人文经济学的构建是经济学对人的回归,也是中国经济学对中国的回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文明意义。对于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将发挥显著的作用。

    2024年02期 v.45;No.24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正德、利用、厚生:“春秋三事”的现代阐释与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

    高德步;

    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人文传统。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而中国人文传统是中国人民通过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彰往察来,显微阐幽,经数千年而形成的历史文脉。“春秋三事”是中国古代圣贤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利用天地之间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三件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并将“三事”统合协调,执中惟和,从而实现人民安乐,万世永赖。所以,正德、利用、厚生成为中国历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春秋三事”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结合,可以作为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的基础框架。

    2024年02期 v.45;No.247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日常生活批判中的方法论原则与新观念——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

    张一兵;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提出在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批判时,除去坚持总体性和异化批判的原则之外,还必须认识到的一个理论前提,即迅速捕捉到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批判中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包括:一是对日常生活的分层研究,将会使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本身变得更加精准和深入;二是注意从多维、结构性和模糊性的角度,更加精准地透视日常生活;三是运用社会关系场境论的观点,把握日常生活中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本质;四是超越传统锚定于生产制作活动中的实践概念,科学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总体实践观念。

    2024年02期 v.45;No.247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

  • 共同富裕视阈下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研究

    张圣;

    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长三角区域民众均等享有社会发展福利、发挥长三角慈善事业建设示范效应以及在历史和现实双重作用下达成区域慈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聚焦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脉络,在共生理论指导下,蕴含一种包括慈善制度、慈善组织、慈善资源媒介和慈善活动四方面核心元素,从省市到区域延伸拓展的慈善生态系统营造思维。回归现实,共同富裕导向下新生成的区域慈善生态系统会对该区域民生保障产生有益补充效果,但亦面临慈善制度门户限制、慈善组织能力限制、慈善资源媒介拓展有限和慈善活动效果有限等较为棘手的限制性因素。因而,对应提出构建一体化慈善制度体系、统筹发展一体化慈善组织、注重一体化慈善资源媒介增量提质和推动一体化慈善活动革新发展四方面新发展路径,引导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突破限制性因素并在民生保障上不断取得新成效,直至达成长三角共同富裕目标。

    2024年02期 v.45;No.247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慈善政策促进城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慈善政策分析

    刘蕾;张惠;

    慈善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分配方式,在促进城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层面是较为快速且高效的工具选择。慈善政策的制定到城市慈善事业的现实发展之间并不是一个“自动滑梯”,而是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发展链条。为解释慈善政策如何促进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慈善政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因果机理分析,发现慈善政策均衡使用“供给—需求—环境”三类政策工具,但根据政策工具功效作用的差异,在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有所侧重。其中,供给型政策工具通过发挥资源整合与调度效应将城市力量转化为慈善力量,实现城市慈善事业的动员与聚合;需求型政策工具打开慈善市场,降低慈善组织创新变革的风险成本,提升城市慈善事业的服务能力;环境型政策工具以柔性的价值赋予、惯习重塑建构城市慈善情境。三种工具的综合使用实现了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的主体性转变,将城市构建为全员、常态、规范参与的慈场,使得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247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 数字孪生城市的治理变革与路径优化

    陈良斌;

    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现阶段探索智慧城市治理的新型模式,其本质是利用智能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的物理城市进行精准复刻,借助克隆的孪生城市进行模拟、预测和干预城市的运营和治理,其主要优势在于造就了一种系统智能化和干预智能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智能,形成了“全景映射”“极致可视”“虚实融合”“即时交互”的智能治理结构。数字孪生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催生新一轮城市治理革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发展困境、虚拟现实融合困境与现实治理协调困境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调数字孪生城市的底层逻辑是对城市属人性本质的不断深化,只有让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才能让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果真正转化为不断改善的生活品质。

    2024年02期 v.45;No.24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AGIL理论框架下基层智慧治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于H市X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案例研究

    冉奥博;李佩;张成岗;

    智慧治理是数字时代中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技术与社会二分、经典理论对话少等不足,文章将H市X社区智慧化建设放置于结构功能主义AGIL框架下考查,发现:智慧治理结构是公共部门主导、企业技术支撑、多主体协同,旨在解决基层治理资源与治理任务的不平衡;智慧化建设是调节辖区内各主体内部关系、维系整个行动系统稳定和社会化的结果,发挥着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四项功能;其内在机理并非是单纯的技术或利益驱动,而是共同体通过形成智慧治理相关的信念、表达符号和价值标准,达到对智慧性的共同认同及各主体对智慧性的不同叙事,以弥合主体间差异和动机-功能差异;这是自我革命精神和共同营造制度环境在数字时代的具体表现。

    2024年02期 v.45;No.247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_平台经济的法律治理专题研究

  • 平台经济领域强化反垄断的正当性与合理限度

    王先林;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平台经济领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垄断行动,尤其是欧盟出台的《数字市场法》和我国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备受关注。基于平台经济竞争的鲜明特点和数字平台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强化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有其理论上的正当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又决定了在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有其合理的边界和必要的限度。美国和欧盟等在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国际竞争的现实情况,我国需要从国家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对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策略做出理性选择,以促进我国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247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数字平台反垄断的范式反思和规则调适——以欧盟《数字市场法》秩序自由主义面向为镜鉴

    吴佩乘;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引发了对其竞争治理的争议,新近制定的欧盟《数字市场法》成为了对数字经济单独立法的典型代表。《数字市场法》与欧盟竞争法存在着紧密联系,反映了欧盟竞争执法在“更经济学路径”深刻影响下对数字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应对乏力。在此背景下,《数字市场法》的制定理念实现了对传统欧洲秩序自由主义的回溯。在数字经济法律治理中,《数字市场法》的镜鉴意义并不应体现在其单独立法的形式要件上,作为后发的反垄断司法辖区,我国可以通过完善现有数字平台反垄断实践实现有效的竞争治理。基于当前平台反垄断活动中的问题,我国应当对传统反垄断分析范式进行适当调适,对竞争损害理论进行扩张,进一步提升平台反垄断法治化水平并且适当地对大型平台设置特殊责任。

    2024年02期 v.45;No.247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_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研究

  • 著作权法中传播权界权范式的转换

    熊琦;雷征伟;

    著作权法在立法上细化传播权规定的本意是便于司法裁判,实践适用中却仍然出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其他传播权的裁判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传播权彼此间悬而未决的边界。为界定传播权的边界,基于物权理论的事前界权范式将国际公约作为立法原意,边界先于个案界定且单纯决定私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基于侵权理论的事后界权范式则将国际公约作为立法历程,边界在个案中界定并衡量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由于事后界权范式融入了公私利益的价值判断,避免了权利边界的绝对化,其更符合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所以界权范式的转换有助于法院通过事后标准灵活调整权利边界,并将个案裁判有目的地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从而尽可能地促成裁判共识。

    2024年02期 v.45;No.247 9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追续权制度的基础、理念与规则——基于著作权要素分配理论的考察

    曾青未;

    追续权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过程中,对追续权制度的设立态度几经转变,也体现出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权利的需求和顾虑。实际上,在研究追续权制度的正当性基础时,需反思“饥饿的艺术家”神话,还原著作权法公平分配作品利益的使命。在追续权制度构建中,应谨慎对待艺术品价值衡量的特殊性。通过细分艺术品增值利益构成要素,衡量各主体的要素贡献,并以此为据确立艺术品增值利益公平分配的制度理念。在著作权要素分配理论指引下进行规则构建,将追续权明确为一项由艺术家享有的不可转让或放弃的财产性权利。

    2024年02期 v.45;No.247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经济提质与管理创新

  •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推进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孙久文;周孝伦;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通过释放市场需求红利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转变为企业绿色创新优势成为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城市层面的市场潜力指标衡量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利用上市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和被引次数分别反映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进而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减少资源错配、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减少企业销售成本等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考虑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行业、地区的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国企、重污染行业、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考虑政府干预作用后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弱化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的充分发挥。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鼓励企业绿色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年02期 v.45;No.247 12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双循环的企业创新效应: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岳中刚;李秋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参与国内市场循环、“双循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无论是参与国内市场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都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且参与“双循环”带来的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第二,机制分析发现,资本累积效应与市场竞争效应是国内市场循环、“双循环”促进企业创新的两大主要机制;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位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技术行业企业更能通过参与“双循环”实现创新水平的提升。

    2024年02期 v.45;No.247 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清代诗歌的复杂性生成背景与可能性研究进路

    罗时进;

    清诗是在清代社会历史的土壤上生成的,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诗人情感世界的复杂,诗思书写的复杂。作为一种“复杂关系”中的个体,清代诗人们的创作由身世而及民生,由家国而及社会,由种教而及民族,内容极为丰富,且作品数量庞大。在中国古代诗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往代诗歌发展的每一个知识板块都由川流而成江河,造就出一个规模巨大的诗歌王国。这个诗歌王国至今尚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有很多需要探索、垦拓的领域。在现有条件下开展清诗研究,应重视清代诗人天下观、国家观、民族观的变化,于新的文化理念中展开古今通变的思考,并注意对应具体现象和问题,去采取有效方法,寻求可能进路。

    2024年02期 v.45;No.247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清初尺牍选本中的文人困境书写

    陈晓峰;

    清初在以选本聚合时人的文化生态中,尺牍编选刊刻十分盛行,现存选本约计20种,收录尺牍近万通,在出版史上具有现象学意义。选本生成带来尺牍由私密空间走向公共场域,贯穿着选家复归风雅的苦心孤诣和价值取向,衍生出立言和传名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清初文人真实的精神影像,文学史因此变得日益丰满。大量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尺牍高度还原了传统文人的日常,不乏其他现存文献阙载或言而不详、录而失真者,其中的“困境书写”十分突出,映射了一代文人深刻的精神创伤。尺牍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和知己交谊的见证,文人在日益扩张的人际网络中寻找突围,谋求物质救济、生命关怀以及文化理想的实现。

    2024年02期 v.45;No.247 16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数字传播与媒介文化_数据隐私专题研究

  • 隐私何以让渡:量化自我与私人数据的日常实践

    俞立根;顾理平;

    随着“量化自我”的兴起,让渡隐私成为与自我监测伴生的显著问题,呈现出功能性的悖论。立足于此,对该群体的质性研究发现:受数字化生存惯习的影响,量化自我群体的隐私感经历着技术社会的“脱敏”,让渡数据变得习以为常;而在使用过程中,量化自我从多样的情境中形成让渡有益的行为理念,从而将数据监控化用为自我跟踪;最终,隐私关注与授权超越了“是否构成/侵犯隐私”的规制界定,以“如何私密”的实践策略反映出对私人数据的选择和管理。鉴于此,理解数字社会的隐私让渡需要从侵权范式回到“隐私与关系”之中,在动态的实践视角下探寻平衡之道。

    2024年02期 v.45;No.247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基于数据多粒度的隐私差序保护

    林爱珺;章梦天;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数据化与数据的隐私化相互交织,个人隐私边界日渐模糊。传统对于隐私、数据的“粗粒度”保护策略已难以匹配当前高度解析化的“微粒社会”,隐私保护与利用隐私换取便捷生活的悖论进一步凸显,人们的隐私焦虑愈发严重。研究基于数据多粒度探讨隐私差序保护,将个人数据以“人格价值”“敏感程度”与“社会属性”进行分层、分级,明确隐私保护与数据合理使用的价值序位差异及边界,并根据不同层次粒度之间的序关系,赋予用户真正的管理权与使用权,让隐私保护更具针对性,数据管理更具效益。

    2024年02期 v.45;No.247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