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965

  • 农民问题和列宁对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杨纯仁;

    <正> 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起无产阶专政以后,它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各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便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1984年01期 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薛守贤;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陈复之;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张疏受;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陈志中;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学习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乔耀章;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重温列宁关于在经济落后国家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赵文博;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谢长耕;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陈良如;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列宁一贯尊重知识分子并关怀知识分子政治上的进步

    沈荣华;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我们以《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为题,组织了这次笔谈,以诗纪念。

    1984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按劳分配制度——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按劳分配问题论述的体会

    盛倬;

    <正>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国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怎样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我认为,一要牢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

    1984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劳动价值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再论商品拜物教

    范敬凯;

    <正> 拙作《“商品拜物教”并不是拜物教》一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1g83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7期作了转载)根据对《资本论》原著的理解,论述了马克思所命名为商品拜物教的经济范畴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归属于哪里的问题。所谓的商品拜物教是对商品

    1984年01期 2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启示

    倪正太;

    <正> 自然科学的进步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只能产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进入17—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中机械力学的发展取得了首要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就产生了机械唯物论。到了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

    1984年0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一株植根于沃土的文明鲜花——沙洲县兆丰乡文化中心的调查

    乐乙;思楠;

    <正> 沙洲县兆丰乡是近几十年内从长江中淤积围垦起来的新沙圩。北临长江,东邻常熟市福山乡。离县城扬舍有七十华里。全乡原有28个大队(村)。三万三千多人口,人均耕地为0.98亩,以种棉麦为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阵地,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枯燥。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逐步推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农村经济形势迅速好转的基础上,广大

    1984年01期 28-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易经》中朴素的唯物辩证观

    谈嘉德;

    <正>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所组成,前者作于殷周之际,后者成书于春秋战国。《易传》中的唯物辨证观较为明显和系统,故易为人们所承认;而《易经》中的唯物辩证观,由于文辞晦涩,不易理解,多误以为它是占筮神学,故加以怀疑。考其实,《易经》中的唯物辩证观,虽然是自发的、朦胧的及不系统的,但毕竟还是存在的。

    1984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论艾青诗的艺术风格

    朱栋霖;

    <正> 艾青的诗歌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引起人们的思考。过去那种习惯于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文化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阐释风格形成因素的做法,似乎空泛了些,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上述因素还包括个人气质、思想感情、审美理想、艺术才华等,都

    1984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鲁迅艺术美学思想的成功实践——论《阿Q正传》的成因

    刘福勤;

    <正> 在文艺研究中,往往有人只拿客观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来直接对照作品,机械地作裁判;而轻视甚至完全忽视对作家复杂精神活动的细致探讨,不去深入地从主客观的结合上去寻找创作规律。在对作家主观因素的研究上,又往往偏重一般世界观、人生观的研究,而轻视艺术美学观的研究。对于《阿Q正传》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倾向。笔者在

    1984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屠格涅夫的爱情描写三题

    李辰民;

    <正> 屠格涅夫的爱情描写是个长期以来令人感兴趣的题目。一百多年来,尽管中外学者就这个题目已经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人们对它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却始终没有减退。这充分表明屠格涅夫作品的不朽魅力。本文试图围绕这个问题从下列三个方面,也作一番粗浅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1984年01期 48-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试论屠格涅夫笔下少女形象的理想化

    陆肇明;

    <正> 一百多年来,屠格涅夫光彩夺目的艺术遗产,特别是那几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巨著,在国内外读者中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而生动的艺术编年史,屠格涅夫作品对现代读者仍有极大的认识价

    1984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艺术真实的一曲凯歌——评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

    程家钧;张勉;

    <正> 《父与子》的发表,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俄国文学界,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巴扎罗夫这一人物,犹如一尊高大的塑象,使“多余人”画廊在他面前黯然失色。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离政治愈远,它的生命力就愈强,存在价值也就愈高;反之,离政治愈近,其生命力就愈弱,存在价值也就愈低。文学名著《父与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它涉及的正是当时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小说

    1984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论我国古代的人文起源理论

    李欣复;

    <正> 我国古代对人文现象的出现与本质,研究时间很早,源远流长、形态纷繁、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西方文艺起源论各有千秋,共相媲美。虽然以唯物史观论,它们和后者一样,均未达到完全科学的高度,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与它们互相联系,交相辉映,很值

    1984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昌谷诗影响概述

    尤振中;

    <正> 昌谷诗,中晚唐时即为人们所宗仰,爱慕仿作者甚多。宋以后,词家诗人,濡染昌谷者不少。遗响余韵,延及近世;衣被词人,非止一代。兹稽宋元以下取资、研习昌谷诗者,胪列排比,略加述评。唐五代文士学贺情况,拙著《昌谷诗札丛》已略提及,兹篇不论。

    1984年01期 67-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贺双卿其人其词漫谈

    卢心竹;

    <正> 我国自有词史以来,词家虽多,但女性词人并不多;而其词脍炙人口颇著声誉的,首推宋代的李清照(易安居士),其次就是朱淑贞(幽栖居士),此外,就应该数到清代的贺双卿。双卿虽不负盛名,但以她的词而论,享盛名,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她出身农家,又嫁村夫,名不显、词不达于时,所以笔者写

    1984年01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

    赵昌平;

    <正>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一文,对顾况的生平考论甚详,但有一些论点似尚可疑。故作此文,以就正于傅先生及关心、研究顾况的同志们。一、顾况的生卒年傅文否定了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顾况生卒年为727—815年的论断。因为“遍查有关史籍可以确定闻说之所本的……一是所传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一是唐皇甫湜《顾况诗集序》”。这两条史

    1984年01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叶稚斐及其剧作论考

    刘荫柏;

    <正> 叶稚斐是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是卓有成绩的剧作家。叶稚斐的生卒年不可详考。从有关李玉、朱从云、丘园、沈自晋等人的零零碎碎材料中,知道叶稚斐名时章,字美章,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不仕,沉于下层,与一些悒郁不得志又有正义感的文人为伍,写剧抒怀。他很有才华,高奕《传

    1984年01期 82-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试论《吴越春秋》的体裁

    曹林娣;

    <正>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向被目录学家拘囿在史类,但因其属辞比事,皆非马班史法之伦,故又不免多存疑窦。称其为“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者有之,指责作者“率尔而作”者有之,怀疑此书非鸿才渊懿的经师赵晔所作者有之。日本学者曾原题首先一扫旧说,认为此书“情态同臭味后世演史者有焉,盖订饾齐东野人之语,

    1984年01期 86-8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五四运动在苏州

    张圻福;叶万忠;

    <正>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青年在中国共产

    1984年01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试论苏绣与苏州——兼对工艺品与产地关系的探讨

    林锡旦;

    <正> 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为什么能流传千余年,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显出其光华,这是因为它有形成和发展的优越条件。除了苏绣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还与产地苏州有着不可分离的因缘。从苏州对苏绣的影响,可以探索工艺品与产地的辩证关系,研究总结出

    1984年01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清代苏州的状元

    周振泰;

    <正> 清代科举考试,自顺治三年(1646)丙戌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正恩会试112科。苏州府考取了十三个会元,二十五个状元,六个榜眼,十二个探花,状元数占全国的22.5%,为全国各府之冠。关于清代苏州府在会试中考取的情况,根据《清秘述闻》等书的记载,介绍如下: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十五年丙辰科、十八年己未科的状元,为长州韩菼、彭定求、常熟归允肃所蝉联。

    1984年01期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方志渊源辨证

    陆振岳;

    <正> 方志的渊源,是研究我国方志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不辨明它的源,就无从缕析它的流;不清楚方志的最早形态,也就不能认识方志的继承与发展、演变的总过程。

    1984年01期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王铎守潼关辨

    戈春源;

    <正> 在唐末农民战争的第二阶段,黄巢离广州北上进军长安途中,《北梦琐言》曾二次语及被黄巢打败的唐军都统、宰相王铎于江陵战败后即退保潼关,以图顽抗。《北梦琐言》卷三载;“(王铎)洎荆州失守,复把潼关。黄巢差人传语云:‘令公儒生,非是我敌,请自退

    1984年01期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多余的话》讨论述评

    冒炘;

    <正> 瞿秋白同志1935年5月在长汀狱中,面临生活的尽期,在黑暗的氛围中,“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想“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从17日开始至22日写下了“最后的最坦白的话”。同时,他感到此时此地说这些话已经晚了,明知道所写的,“未必能够到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价值”,所以题为《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秋白给党和战友的遗言与诀别

    1984年01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王鸣盛的史学思想

    穆益斌;

    <正>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改号西沚居士,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太仓嘉定县人。他是乾嘉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史学家之一。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篇》一百卷,《西庄始存

    1984年01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严复教育思想述略

    程方平;

    <正> 严复(1853年—1921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早年曾就学于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自然科学,主修驾船技术。1877年后,他留学英国,带着如何使祖国富强的问题,向英国——当时表面繁荣强大的帝国寻求答案。他除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亚当斯

    1984年01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在苏州召开

    英;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苏州大学中文系明清诗文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于1983年12月17日至22日在苏州市姑苏饭店召开。这次会议得到苏州市与苏州大学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全国有五十余名清诗研究专家、教授及中青年教学、研究、编辑人员出席了讨论会,同时还有三十余名有关同志列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

    1984年01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