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992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增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论个人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

    钱锋

    <正> 在当前优越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各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变化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有的能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不息,有的却分道扬镳,陷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歧途;在胜利和成功面前,有的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的却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当遭受挫折失败以后,有的能百折不挠,不坠青云之志,有的却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等等。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永葆革命青春,始终坚定地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虽然这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要作多方面的艰苦努力,但是,我认为,是否重视个人内在因素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在思想斗争,这是至为重要的。一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们头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①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直观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加工改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然是个加工改造的过程,这就有可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试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劳动者本人所有制

    徐文华

    <正>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各种教材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作是所有制的唯一内容,而把劳动力所有制拒之门外。但在经济理论界,劳动力所有制问题却是长期争论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空前热烈。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看法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乌有”说,认为根本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范畴;二是公有说,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一样是公有制;三是部分公有说,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部分公有部分归劳动者本人所有;四是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苏锡常工业经济效益的对比与思考

    杨志清

    <正> 苏州与无锡、常州均是江苏经济发达的地区,近几年三个市的工业发展都比较快,而其中以苏州市的增长速度为最高。从1981年至1985年,苏州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办工业,下同)平均每年增长18.4%,同期无锡和常州分别为16.4%、14.9%。但是,从每百元工业产值提供财政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和定额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情况来看,苏州均差于无锡和常州。其1985年的对比可见下表: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改革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常熟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调查

    马石 ,东生

    <正> 常熟市是一个辖37个乡、镇、场、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人口100万零3千的县级市。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引下,1984年春,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改革促进了城乡经济的高涨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革前的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0亿零699万元,改革后,城乡经济呈现出腾飞之势,工农业总产值先是五年翻一番,接着是两年再翻番。“六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2.5%,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7.3%,银行储蓄平均每年递增29.8%。1986年,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49亿200万元,比上年增加21.4%;财政收入2亿7千200万元,比上年增加6.8%;粮食总产528万吨,比上年增加21%;国民收入17亿3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2.7%;城乡储蓄存款额在前几年农村乡镇企业集资8千多万元的情况下,仍高达4亿1千2百万元,人均412元;“六五”期间及1986年市、乡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试论湖泊浅水区的开发利用

    陈富德

    <正> 我国有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近二千三百个,总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深不到两公尺的浅水区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部分浅水区具有调泄洪水、调节气候、发展水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而且由于水浅开发利用比较方便,容易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要求。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面积十分可观的浅水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开发利用湖泊浅水区涉及到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依据经济学、水利学、生态学、卫生学等科学知识的要求,全面而周详地研究考虑开发利用湖泊浅水区的每一个措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湖区利益和湖泊上下游利益的兼顾,实行湖底、水中、水面、空间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尽可能综合发挥湖泊浅水区的各种功能。在这方面,江苏省的宜兴县、吴县和山东省的微山县在开发利用隔湖、太湖和微山湖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采取在湖泊浅水区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同时养殖鱼虾贝类、饲养鹅鸭的做法,是目前简便易行而且效益很高的好办法。他们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和湖区的实际情况,于冬季枯水期在浅水区的适当部位利用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论法的稳定性

    周永坤

    <正> 一法律必须稳定,古今中外许多有见地的法学家和统治者对此都有较清醒的认识。坚决主张变先王之法的韩非,同时看到法的稳定性的极端重要;“治大国而数变其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①“法莫如一而固”②。汉代名相曹参“举事无所变,一遵肖何约束”。我国唐以后各朝立法皆以唐律为蓝本,无改唐律之大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法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传世巨著里也指出:“如果轻易地对这种或那种法律常常作这样或那样的废改,民众守法的习性必然削减,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着削弱了。”③西方资产阶级更重视法的稳定性。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作为宪法来源加以引用的《联邦党人文集》指出:“严肃的美国人民对指导议会的朝三暮四的政策感到担忧。他们遗憾而愤怒地看到,影响私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客观规律

    杨海坤

    <正> 法的概念问题是全部法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法的概念应力避单一式、封闭式的研究方法。最近有两位苏联学者这样写道:“法的概念不是一个停滞不动而是发展着的概念,它既反映出历史传统,又反映出当前的社会情势。对待确定法的概念的不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从法的不同侧面而进行观察,要有机地综合法的固有的特征”。①这段话我认为可供我们在研究法的概念时作为参考。本文试图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探讨法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的特殊的反映”这样一个命题。问题是这样引起的:上海《法学》创刊号上曾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性》的文章,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②针对这一观点,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把法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简单地说成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它抹煞了法律的阶级性,是不恰当的,”因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意志的产物,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它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略论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

    张红声

    <正> 一传统的宪法学通常将代表机关的职权归纳为三项,即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其在国家政权体制和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传统的对代表机关职权体系划分不能够准确地反映我国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和职权。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这一规定确认了地力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即对其辖区内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决定权”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资产阶级一向吹捧其议会是“真正代表全体国民的机关”,是“自由与民主制度的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新形势下经济法学研究的再探讨

    彭文

    <正> 1 从法学体系而言,经济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部门应用法学。但是,经济法学与一般部门应用法学如民法学、行政法学等相比较,显然具有不同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这种特殊性主要是指经济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一般地说,经济法学是法学和经济学相交叉的学科。经济法学之所以是一门交叉学科,这与经济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关。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关系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都制定了各种法律予以调整。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和复杂,各国制定管理(或干预)经济活动的法律也日益增多。因此,在法学领域内出现了研究这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律现象的经济法学。经济法学的理论是关于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的理论,是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或干预)经济的理论。对于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必然要求与经济学特别是经济管理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法学研究,并运用适合本身特点的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在我国,经济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我们知道,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政治经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法学院举办第二届学生学术论文研讨会

    爱■

    <正>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和法学院成立一周年,我校法学院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2月举办了第二届学生学术论文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学生学术论文66篇。与第一届学生学术研讨会相比较,本届研讨会参加的人数多,达400人以上,是上届的1.5倍;学科讨论会次数多,比上届多开了4次,论文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关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问题

    殷爱荪

    <正>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轨道,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精神,开展我国的教育法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的教育法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本文就确立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有关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一所谓教育法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部类的教育法规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现代社会,由于受经济生活和社会其他生活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以及教育事业由初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事业的形式、类别和层次总是多种多样的。各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论民法中的民俗渊源——初探民间习俗“示意形式”的合法性

    张珂

    <正> 我国民法也与其他法律一样,都是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并由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民事法律规范。制定我国民法的渊源,除主要来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政府机关在其权限内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外,在我国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所沿用的某些与现行法律、政策精神不悖的风俗习惯,尤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的某些习俗,具有一定地位应为法律认可而予以保护。本文拟就民事法律行为中所使用的形式方面作一些探讨。(一) 在人们生产、生活的经济交往中所建立起来的民事法律关系,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双方当事人有意识的民事法律行为来实现的。《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试论建立中国区际私法的必要性

    费开文

    <正> 在中国区际私法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课题。这里所说的区际私法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作为法律的一个部门,另一是研究该部门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等问题的法律科学。前者是指特定种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作为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特部门;后者是指整个法律科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但是至今中国既没有建立起区际私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没有充分重视对区际私法问题开展研究。本文仅对建立中国区际私法部门和完善区际私法学的必要性发表些个人浅见。一区际私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解决同一国家内部各地区经济民事法律冲突的法律。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是由于跨地域性的经济民事交往频繁,而一国内各地区又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民事立法权,因此经济民事关系所涉及各地的法律规定往往会出现相互歧异的情况。区际法律冲突可能发生于联邦制国家。例如:在美国除五十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外,另外还存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伊斯兰法的历史发展

    陈恒淼

    <正> 伊斯兰法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最初产生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是伴随着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而来的,所以伊斯兰法又是宗教法,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法随着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国家的兴起、衰亡和复兴而有着它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一)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推行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穆罕默德在传教的过程中,创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Koran的音译,意为“诵读”。穆罕默德宣称它是真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望文生义的误注一例

    史一丁

    <正> 《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原文有云:“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课本注“抄手”为:“[抄手]两臂交叉在胸前。这里是为难的样子。”按:酒保是听到“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的声音而上楼的,惊恐则有之,有何“为难”可称?若是“两臂交叉在胸前”,吴语谓之“打穷结”,倒是傲慢之状。而以“抄手”为“两臂交叉在胸前”,则是由“抄手”或作“叉手”而望文生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收有“叉手(抄手、插手)”条,列义三项,“其三为……拜揖时之高拱手。《许政扬文存·宋元小说戏曲语释(二)》释“叉手、抄手”时,亦以“‘抄手’和‘叉手’是同语的歧写”,他说:“曾经有人把这种礼节描写为‘两手交叉放在胸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注,1953年版,第29页)。我所看到的号称为明杜董作的《水浒图》,其中李逵、燕青一幅,两人相向而立,李逵躬身抱拳,燕青则赫然‘两手交叉放在胸前’。可见这种意见绝非无据。然而,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误解。”许释引例颇多,结论是:“大体说来,叉手便是拱手。”“叉手时两手是掩定胸前不动的,……而作揖则两手自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几个特点

    彭云飞

    <正> 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于1987年1月1日开始施行。本文将新条例同原条例相比较,以探讨新条例的几个特点。一、处罚符合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原条例制定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内容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新条例删除、修改了部分不适用的条款,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其中突出的是对有关处罚的修改和补充。(一)新条例的罚款幅度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原条例规定罚款为五角以上、二十元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关于管理社会学的断想

    袁少卿 ,陶文俊

    <正> 1 管理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植根于社会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点上。首先,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而管理恰恰是保证系统良性运行,实现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其次,管理既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又是以人为重要对象的活动,社会关系的影响渗透到管理过程的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正是社会整体目标的分解形式。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延伸线上,这种交叉越来越集中到一点——管理系统中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职工上下班途中消耗及其解决办法探讨

    陈绍麟

    <正> 职工上下班途中,必须消耗一定的时间和体力。据了解,在中等城市,每个职工上下班往返途中,平均需花1个小时左右,如果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便相当于1/8个工作日。如果把全国所有城市全部职工上下班时间累计起来计算,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对生产、工作和职工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职工上下班途中的消耗,把这些时间用于生产、工作和休息,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在重视管理学,讲究效益的今天来说,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职工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消耗越来越多。近年来,职工普遍反映:上下班途中耽搁时间长,消耗大。其原因是: (1)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增长较快,致使城市交通拥挤。据调查,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情况:每年以1000多万的速度增长着,1982年是解放初期的3.7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根据联合国出版的《城市人口增长类型》一书中的估计,我国的城市人口从1980年至2000年,将以平均3.32%的增长率继续递增。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万机

    <正> 清代晚叶,生长在贵州这穷乡僻壤的郑珍,以《巢经巢诗钞》和《后集》跻身诗坛,被推尊为“有清一代冠冕”(胡先驌)的诗家。钱仲联先生评巢经巢诗为“清诗第一”(《梦苕庵诗话》)。郑珍诗歌风格独特,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提出了多种见解。如莫友芝的“隽伟宏肆”说,陈夔龙的“奥衍渊懿”说,陈衍的“生涩奧衍”说,黎庶昌的“瑰奇孤邈”说,翁同书的“简穆深厚”说,陈柱的“深厚渊奇”说,吕廷辉的“平易”说,黎汝谦的‘质而不俚、淡而弥真”说,刘大杰的“横恣俊峭”说等。近人胡先驌提出郑珍诗多用“白战之法”,即白描手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近代诗人黄遵宪二题

    刘明浩

    <正> 黄遵宪,近代接触西方文化的先驱者,“诗界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前人研究、评价的较多,其中有一些的确有水平、价值高,解决了有关黄遵宪研究、评价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对黄遵宪全人的基本评价,对黄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新派诗”创作的论述等等都是。然而,其中也有不够全面,甚至谬误的地方;有些问题虽然提了出来,也作了些理论上的阐述、评价,却每每流于表面和片面,较少或没有作横向或纵向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不够深化或理论性不强、欠周密的弊病。为此,笔者特意拈出有关黄遵宪的思想和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作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形在魏阙 心存江海——论王士禛诗歌的矛盾性

    严明

    <正> 长期以来,论者介绍清初大诗人王士禛时,往往只提其意境优美、文辞清丽的写景小诗。这样就使王士禛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脱离现实,专为清王朝贡奉轻悠小夜曲的御用诗人。然事实不尽如此。细读《带经堂集》,可以感觉到王渔洋一生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即仕宦与闲居的矛盾,不过有时候表叙得强烈一些,有时候表叙得平和一些罢了。无庸讳言,王士禛一生的仕途功名是极为顺利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二十二岁时就会试中式,康熙十七年(1678),他被康熙帝看中,擢为翰林侍读并值南书房,从此青云直上,始任明史纂修官,接着又选为国子监祭酒,继又迁任户部右侍郎,直到升任刑部尚书,身历顺、康两朝,服官四十五年,位至尚书。这种显达在有清一代的诗人中是少有的。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赵执信与仲是保

    徐植农

    <正> 山东博山杏岭的山坡上,有一片葱绿茂密的松树林。在这松树林里,长眠着清代两位诗人,一位是博山诗人赵执信,一位是常热诗人仲是保。赵执信的墓俗称翰林坟。仲是保是赵执信的门人,他客死博山,其墓与赵墓偎依,被称作是望师坟。“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十八岁的赵翰林在皇后丧期饮酒观剧而被罢了官,以后他就走出宫廷馆阁的樊篱,开始了“浪游南中首尾三十载”的诗人生活,在苏州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篇。赵执信最后一次流寓苏州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二年(1724)冬。这时的赵执信“老客吴门,贫病荒落”,已是花甲之年了。谁想在这垂暮之年,在异乡竟与常熟的仲是保结成了“终身莫逆”的千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释“聚”

    许国庆

    <正> 吾师王迈,训“完聚”之“聚”为“村落”解。深中肯綮。学生循其解,得例以补之,以申师说。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郑伯克段于鄢》有“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句,课本释“完聚”道:“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我们认为此条注释不确。“完”注“修葺”已可,多注“指修城”三字;“聚”也决非“指聚集百姓”之意。“聚”在此应作名词“村落”解。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均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聚集”,与“完”并称,于上下文意难通,安之句子结构不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水经注校》标点误例举

    赵新德

    <正> 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了王国维《水经注校》,“置此一书,便齐备了明清以来近十种的主要版本,”①诚有功于学林。美中不足的是该书标点疏漏甚夥,笔者已撰文讨论过。②兹更择其有代表性者六十余事,分类辩正如下。一、不识专名致误例1.按《史记·年表》煮枣靖侯,亦索隐曰:汉表作革,朱革音棘,棘姓也,棘子成之后。262)③按:《索隐》前有“亦”,显误。“朱革音棘”,亦不可解。“亦”,《史记》作“赤”,乃“煮枣靖侯”之名。“亦”字当属上。《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十二年六月,靖侯赤。”《索隐》:“煮枣端侯棘朱。《汉·表》作‘端侯革朱’,革音棘。……棘,姓,盖子成之后也。”(974)可据以订正。2.《左传》云:延陵季子去郑适卫,说蘧伯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唐寅思想初探

    王文钦

    <正> 苏州才子唐伯虎,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几百年来,各种文艺作品对他风流佚宕一面极尽宣染之能事;把他作为才华横溢的大画家和诗人加以推崇颂扬,历来也不乏其人。但是,对于博学多识、“其学务穷研造化”的这位俊才的思想,则一向缺少研究,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很有思想特色、造诣很高的学者。本文试就唐寅研究中所忽视的方面作些探讨。弘治巳未年会试冤狱是唐寅一生的转折点。他的“泰运咸思备扫除”的宏愿幻灭了,深悲极愤之余,对于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有了新的认识,很快就振作起来,以墨翟、孙膑、司马迁、贾谊等罹祸后成就大事业来鼓舞自己,重新制定了奋斗目标:“亦将(?)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唐寅后半生,在弱不任户,以书画糊口的情况下,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志向。祝允明《唐寅墓志铭》云:“其学务穷研造化、元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论中国现代小说形成发展中的三个环扣——“五四”文学思潮流变研究之一

    汤哲声

    <正> 历史固然是由各种偶然的人物和事件组成,但都受其内部规律支配并具有螺旋形前进的发展趋势。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冲击着中国文艺思想时,“小说界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小说观又一次进行了革命。如何说明这两次革命的内部规律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从“公性情”到“人的文学”——现代小说文学观念的形成晚清“小说界革命”究竟给中国现代小说贡献了什么,现今学术界的答案是:把小说列为文学正宗的地位和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确实,作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的《论小说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尚白·忌白

    洱泠

    <正> 郭沫若的小说《牧羊哀话》有一个关于风俗的细节:“尹妈门首,贴付白色门联,——朝鲜风俗尚白,门上春联,也用白纸”。这里所写的自有见闻根据,且还与我国典章制度有些关系。我国历史上,有时忌白,有时尚白。《左传》鲁僖三十三年:晋在国丧期间出师伐秦,新君晋襄公“墨衰絰”,把白色的丧服染成黑色,就因为战争中要避穿不吉之服。这是先秦时代,至秦则不然。“秦俗尚白,民间遇元旦贺寿吉庆事,辄麻巾素衣以往,……按六朝人主宴处,戴白纱帽,晋人好著白接(?),谢万著白纶巾,南齐垣崇祖著白纱帽。”(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六朝时,仕族子弟未受官者衣白,得官者衣黑,建康(南京)有乌衣巷,即为仕族官宦人家所居之地,巷名至今犹沿用。但南朝宋明帝忌白,甚至连白下(今南京附近)这个地名也忌。至唐又不然,“唐制,新进士皆白袍,故有‘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论小福子的悲剧形象及其在老舍美学思想中的地位

    袁雪洪

    <正> 一小福子是带着老舍对真善美的探索和追寻的美学理想走进《骆驼祥子》的人物画廊的。她是作家理想中的一个悲剧形象。小福子形象的创造充分显示了老舍以严肃、沉郁、悲怆为主要特征的悲剧美学风格,并与整个作品一起标志着他前期悲剧美学思想的臻至成熟。悲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老舍认为悲剧“主要的是表现人物(并不是坏人)与环境与时代的不能合拍”,“描写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在他看来,悲剧主要是表现人的命运,即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而人物“与环境与时代的不能合拍”,这是酿成悲剧的根源。他的悲剧作品中的人物总是置于这种矛盾冲突之中,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善良品格和欲求,并使之与环境交搏而最终归于失败的悲剧命运。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抗战词话八则

    梁溪生

    <正> 前辈有《国耻诗话》、《抗战诗话》之作,余仿其例,撰《抗战词话》。凡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至1945年秋日寇乞降为止,所有与抗战有关之词作,均加采掇。日寇侵华,国土沦丧,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爱国词人,为拯救民族,呐喊呼号,发出时代的强音,为古旧词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词的思想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战时期的优秀词作,以其特殊的战斗功能,“汇合到抗日反汉奸斗争这总流里”(鲁迅语),成为抗战文艺乃至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为全面抗战五十周年,特选录《词话》若干则,以示纪念。沈阳事变不久,辽吉两省沦陷,东北大学以中文系学生苗可秀为首的爱国青年,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日。刘永济先生时在东北大学任教,他对学生的爱国行动积极支持,并为他们谱写《满江红》词作为军歌。歌词如下:“禹域尧封,是谁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关于《吕氏春秋》成书年代之我见

    赵年荪

    <正> 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吕氏春秋》已越来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此书在研究先秦政治、文化、教育、军事以及农业史、医学史、心理思想史等方面都很有价值。关于这部书的成书时间,作者在《序意》篇中已经明确:“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本应较易考订。但后世由于纪年推算讹误以及对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所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书成何时,发生分歧。自东汉以来,历代学者虽多考订,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各有所据,尚无定论。陈奇猷先生对此作过深入研究,他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散文情境的基本形态和特色

    毛乐耕

    <正> 情境是经过物境这一接近于客观生活原态的境界进入情与景合、境中蕴情的一种新境界。这种特定的境界,是作家、艺术家主观观照中的实境,也是他们情感体验中的实境,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凝聚,往往可以形成富于美学魅力的艺术意境。物境、情境的生活实体感较强,而意境则艺术的、美学的魅力更浓。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情境。而且,由于情境和意境间的阶梯型发展关系,有时境界比较深邃、内涵比较丰富的艺术情境,距离艺术意境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散文情境的艺术展现通常有两种基本形态:直观型和积淀型。这两种情境展现的艺术旨归是共同的,即创造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但它们在具体的表现上则是各有个性和特色。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呼唤人的美德的回归——评瓦·拉斯普京的四部中篇小说

    袁振武

    <正> 文学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苏联文学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针对苏联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不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如消费主义和物欲主义的增长,传统美德的丧失,人际关系的冷漠,乃至人性的泯灭——加强了道德探索,道德问题越来越渗透到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以唤起人们注意并消除这些后果。苏联科学院院士克德罗夫指出:“文学和艺术不仅应该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而且应该造成某种平衡,某种障碍,以抵制个性差别的消失和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追求。”一批六十年代登上文坛、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在道德探索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瓦·格·拉斯普京就是一位擅于描写农村道德题材,在当今苏联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对《西方文论选》中两段选文的志疑

    华耀忠

    <正> 高校文科教材《西方文论选》(1984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选辑了黑格尔《美学》的一些片断,据编选说明是从三个方面去选辑的:(1)有关“冲突”和“人物性格”的;(2)有关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的;(3)有关形象思维的。这第三方面所选的片断在该书的“增补”部分,共选了两个片断,都选自黑格尔的《美学》“全书序论”部分。选这两个片断,似均有欠当之处。为使选著更臻完善,不揣谫陋,将拙见略陈如下。所选的第一个片断,笔者认为它不是黑格尔的观点,而是被黑格尔所要批驳的当时流行的见解和观点。为便于说明问題,现把这段选文引录如下: 美的艺术似不配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愉快的游戏;纵然它们也有些较严肃的目的,实际上它们却和这些目的的严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近代中国与中国近代化”青年史学讨论会在苏州大学召开

    苏史

    <正> 江苏省社科院、省历史学会、南京大学、扬州师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省委党校、第二历史档案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以及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近代中国与中国近代化”青年史学讨论会,于6月11日至14日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广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苏等省、市的近70名青年史学工作者(全是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参加了会议。江苏省社联副主席段本洛、苏州大学副校长张圻福出席开幕式并讲了话。在开幕式上讲话的还有会议顾问、著名学者董蔡时、方之光、费正、沈渭滨等。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略论杨衢云

    吴竞 ,陈长兵

    <正> 杨衢云,名飞鸿,字肇春,福建海澄(今龙海)县人。1861年12月出生于香港。他是辅仁文社的创始人,后与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合并,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担任第一任会长达五年之久,是兴中会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由于他牺牲过早,尤其是国民党的“正统”思想,杨衢云的业绩渐鲜为人知。解放后,有些论著对他的评价也欠公允。我们爰成此文,试就杨衢云一生的重要活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 杨衢云和近代中国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许多人一样,首先是位爱上国者。这固然有其主观的原因,但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他的祖父曾做过清朝知县,后“因读史而悟种族压迫”,弃官出洋,侨居南洋槟榔屿。他父亲出生于槟榔屿,后迁居香港,曾当过下级官吏,后以教书终老。杨衢云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具有种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很早就使他具有种族思想,对他的成长进步有一定的影响。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试论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

    陈建军

    <正>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他大声疾呼:“救贫之法惟实业,致富之法亦惟实业。”他提出“振兴实业”的主张并付诸实践,表达了他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和设想,本文试对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作一初步探索。一、抵御外敌、富国强兵是“振兴实业”的目的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既不同于打着“自强”、“求富”的幌子,投靠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具有很大买办性的洋务派;也不同于只是依靠无权的皇帝,高喊“实业”而又拿不出具体行动的早期改良派。张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振兴实业”作为抵御外敌、富国强兵的手段。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在中国沿海港口兴办工厂,在中国内地开垦矿山和修筑铁路,一方面使中国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严重地摧残了中国刚刚萌芽起来的民族工业。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必然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论民主党派对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杨恒源

    <正> (一) 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神圣的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最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真诚倡导者和积极组织者、维护者。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同志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瓦窑堡会议后在开展同蒋介石南京政府的统战工作方面,在争取东北军、西北军方面和推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经过谈判,使蒋介石被迫接收了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台柱子。这是早已为人们所公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江南》《大众报》及其抗日救国宣传

    萧和 ,子江

    <正>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的东路地区(长江以南、沪宁线以北、常州以东地区)创建了一大片投日游击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江南》、《大众报》象二把战斗的号角,吹奏起了一曲又一曲激动人心的战歌,鼓舞人民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洪流中去,从而在我党的报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试对《江南》、《大众报》的历史、内容和特点作简要的述评。(一) 从历史演变过程来说,《江南》、《大众报》颇为复杂。《江南》为综合性刊物,1938年9月创刊于无锡县梅村,开始以无锡县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名义出版,主编为吴宝康与杨增。《江南》经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高崇武、陶希圣脱离汪伪事件述论

    闻少华

    <正> 1940年1月3日,正当汪精卫汉奸集团在日本侵略者导演下,紧锣密鼓地上演傀儡丑剧开场之际,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高崇武、陶希圣悄然离沪赴港;同月22日,香港《大公报》引人注目地刊登了高崇武、陶希圣《致大公报信》和《中日新关系调整要纲》及《附件》。高、陶在信中公布了汪、日谈判签订密约的经过,以及密约中的主要条款。本文拟就日、汪密约的性质,高、陶事件对汪精卫汉奸集团的冲击程度,以及对高、陶事件的评价等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先进。(一) 日汪密约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使中国永远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军事、政治、经济上附庸的条约,而对于汪精卫汉奸集团来说,只不过是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埃杜巴”——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学校

    董为奋

    <正> 一幢房子,象天穹有一具犁,象铜壶被布覆盖, 象头鹅昂立在地,人们闭着眼睛进去,睁着眼睛出来。谜底:学校。这是写在古代苏美尔的重要城市乌尔出土的一块泥板上的谜语,距今已约有四千余年。①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两河流域南部考古发掘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人类最早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②学术界始知古代两河流域在塞姆人和巴比仑·亚述文化之前还存在苏美尔人和人类最早的苏美尔文明。丰富多彩的苏美尔文明不仅使人们对古代东方社会的认识发生深刻的变化,也使人们对世界文化史的内容不得不进行扩充和改写。本文拟根据本世纪两河流域有关苏美尔学校教育的考古资料就人类最早的学校教育作一初步探讨。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江苏省“史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

    史宣

    <正> 由江苏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6月5日至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南京大学、省社科院、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到会。大会由江苏省社联副主席、江苏省史学会会长、苏州大学历史主任段本洛教授主持。《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著名学者苏双碧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史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对以后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试论吴王阖闾

    王卫平

    <正> 吴王阖闾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公元前515年,他通过“专诸刺王僚”事件夺取吴国政权,短短十多年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使素被中原鄙视的蛮夷之邦,称雄东南,屡败强楚,震慑齐晋,对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但旧史学家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因其杀僚夺位而把他说成是“无道”、“不贤”之君。实在是不公允的。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对阖闾的主要事迹作一初步论述。(一)阖闾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阖闾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上台以后,唯“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立即实施了“厚爱其民”、治国兴邦的一系列政策。第一,“恤民同劳”,取信于民。面对着当时国内“君无所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又有“江海之害”的不利形势,阖闾向楚国亡臣伍员求计,伍员教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吴王听了人为赞赏,于是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裕国用。在此期间,他虽身为一国之王,但“食不二味,居不重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从苏州大学改制实践看如何办好省属综合大学

    陈乃林

    <正>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群体中,综合性大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省(市)一级所属的地方性综合大学,既与全国性的综合大学有其共同点,也有若干特殊性。如何根据地方的建设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这类综合大学办好,办出特色来,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试从苏州大学的改制和办学实践作一些初步分析。一、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应用专业,这是办好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江苏共有高校35所,其中部属高校18所,包括综合大学1所,省属高校17所。江苏的部属高校虽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分配制度等原因,毕业生真正分到江苏的为数很少。而省属高校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特别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其中医、师两类专业就占省属高校70%以上,地方急需的财经、工科、政法、管理、应用文科等类专业不是空白,就是寥寥,很显然,江苏地方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这个问题便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实践的开拓需要理论的开拓——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

    胡喜麟

    <正> 我们当前教学中的最主要的弊病,从我们教师来说,主要是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墨守成规。因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死啃书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少创新精神,无论是知识结构或是能力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开创了近代教学论的先河。经过以后三百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习惯上说的“传统的教学论”。最近二、三十年,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向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因此教学理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教学论。以布鲁诺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发现法和以赞可夫的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新教学体系,代表着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潮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读高师公共必修《教育学》

    焦信

    <正>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教育学的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材陈旧、空泛。从事高师教育学教学工作的同志,都热切地盼望着有一本既能反映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又切合培养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且考虑到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新教材。由苏州大学储培君教授主编、安徽师大夏瑞庆副主编的高师公共必修《教育学》一书(这本教材由江苏、上海、安徽的六所高校协作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颇具特色的新教材,是探索建立高师公共必修教育学教材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这本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系严谨。这本新编教材努力避免以往教材体系不严密,内容大量重复等缺点,在体系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全书的整体结构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和“教师与学生”三章组成,主要论述教育的一般规律;第二部分由“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章组成,具体地论述了教育各组成部分的规律;第三部分由“教学工作(上、下)”、“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四章组成,主要论述了一个中学教师怎样根据教育规律进行工作。二、集中精炼。这本教材克服了其它教材内容庞杂、叙述啰嗦的缺点,针对目前高师教育学教学时间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东吴大学学报沿革考札

    许周鹣

    <正> 《东吴学报》创刊于1906年6月,是全国创刊最早的高校学报。①创刊号名曰《学桴》其封面画一帆船驶行波涛中,桅杆旗上有“东吴月报”四字,并套红色。一、期刊沿革1906年6月出版创刊号,名曰《学桴》。第二期改名为《东吴月报》,月刊,共出版十二期。1907年11月起,又恢复原名《学桴》,并改为双月刊。《学桴》现仅见存第一期、第二期两本。共出版几期不详,何时停刊亦无从查考。1913年12月继办,改名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论我国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

    戴立同

    <正> 引进国外文献情报资料、传递知识信息、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非常经济的智力引进方式。但是,我们当前对国外图书文献资料的搜集、引进和利用,特别是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尚不能满足新时期加强科研、发展生产的需要。国家每年化费几千万美元的外汇用于进口图书情报文献资料,由於多种原因,至今国内已积累的知识情报资料仍然十分贫乏,处于一种分散、落后的状态,有些学科(专题或领域)和有些文献类型(如学位论文)在全国都是空白点,无人负责收集资料。国内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图书文献资

    198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