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420

  • 弘扬实事求是论——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俞朝卿

    <正>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又说:“‘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①对此,不妨名之为“实事求是论”。这是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是我们党处于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情况而作出的精辟概括;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事实与理论思维——关于观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方法问题

    王丁元

    <正>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突出地表现为它把握了亿万人民的心灵,成为他们前进的凝聚力和驱动力。然而又不能不承认,这个问题今天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如何观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已成为一个异常尖锐和紧迫的问题。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社会主义优越性仅靠经验和感觉就能理解,还是进而应从理论思维上把握?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同历史必然性是否矛盾?比较两种制度优越性的标准和方法是单一的还是应该多面的?本文试图就上述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

    朱奎保

    <正> 所谓利益分析,就是从利益上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动力和根源的思维方法。近几年来,这种思维方法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我认为无论在学术领域或人们的认识上,对利益分析的内容、主体和性质的理解都存在着片面性的倾向,没有从历史唯物论也就是历史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上全面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试论国有资产的增值

    苏简亚

    <正> 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防止和杜绝任何形式的资产流失,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国有资产不断地获得增值,则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国有资产的增值问题谈一些认识。一马克思指出:“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1页)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中,当资产投入生产运行以后,产出品总值扣除生产成本以后的剩余部分,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苏南乡镇企业投资与收入分配研究

    石恂如

    <正> 投资的“膨胀病”与自我积累的“贫血病”是乡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而又难以摆脱的“病魔”。要根治这一“两病”并发的“综合症”,必须建立投资与收入分配相制衡又协调的机制,促使乡镇企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一乡镇企业是依靠了集体农业的原始积累得以创建,继而依靠自身的积累和部分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当时的投资与积累水平基本相适应。然而,自1984年以后,这种平衡的局面被追逐产值的扩张冲动打破,且愈演愈烈。投资与积累急剧向反向运动,陷入高投入与低积累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在苏南乡镇工业典型地区苏州市得到的数据显示的情况是:投资规模超负荷膨胀。1988年与1980年相比,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近9倍,取得经济总量增长9.6倍的速度,而所获得的利润总额只增长了59.6%,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基金不断减少。又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带来企业积累水平的明显下降。在乡镇企业可分配总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家为了利于公平税负调整了税收政策;乡村两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王展 ,陈富权

    <正> 责任意识即所谓责任、责任心和责任感,这是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意识,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利益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指令性要求。社会责任意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政治、法律、道德和职业等方面的较高层次的要求。社会责任意识的实现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转化为个人及民族的进取精神,还可以成为振兴民族、富强国家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责任感,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十分现实和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当我们深刻反思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反革命动乱,冷静观察纷繁多变的世界风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时候,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顺康雍诗坛点将录

    钱仲联

    <正> 诗坛之有点将录,昉自舒位之《乾嘉诗坛点将录》,近人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继之。虽云游戏之笔,然点将而以封建统治时代指为叛逆者之《水浒》一百零八将为目,置于正面肯定之地位,即足以证明舒位对当时诗坛人物之评议,出于进步之观点,斯其所以点性灵派首脑之袁枚为及时雨宋江也。汪录则不然,以宋诗派之同光体作者陈三立、郑孝胥为都头领,而置光宣时代诗坛主流之诗界革命诸巨子于附庸,此其观点之陈旧、倒退可知。余为纠正其偏,故别为《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以黄遵宪、丘逢甲为都头领,与汪录异其所不得不异,亦区区之微旨也。然逊清一代,三录不足概其全,顺治、康熙、雍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何景明诗略论

    范志新

    <正> 明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1483—1521),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有《大复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云人物,从李梦阳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运动,“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①然而他又是一个有争议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明清以来聚讼纷纭,扬之者说:“空同、景明,其唐之李杜乎?”②抑之者则曰:“弘正以后,(?)谬之学,流为种智,后生面目偭背,不知向方,皆仲默谬论为之质也。”③明清人攻击的矛头,侧重在何的诗歌理论,建国以来的批评,则往往给何扣上“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帽子,并株连及他的诗歌,斥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④。如此毁誉各趋极端的批评,显然不利于全面认识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有鉴于此,笔者不揣翦陋,愿就何的诗歌创作,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生活的弘正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明王朝外不能御侮,内则政治失修。宦官专政是明政治生活中的毒瘤。永乐因家奴靖难有功,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张炎词研究》初识

    汤振海

    <正>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海明多年潜心致力于我国的词学研究,获得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继《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论稿》、《唐宋词史》相继出版之后,他的又一部词学研究专著《张炎词研究》已由齐鲁书社面世。这样杨海明的词学研究论著总计字数已逾百万,从而成为我国词学家中的佼佼者。生处宋末元初动乱时代的张炎,除其词作传世之外,见诸于文献史载的生平资料甚为鲜见。要在词学园地中这块荒芜贫瘠的领域拓荒耕耘,其难度可知。杨海明爬梳遗籍,显微探幽,详尽考证,终于积沙成塔,并且几经充实,挖掘、精心修改,完成了这部张炎研究中最为详细、完备的专著。作者令人信服地辨明了张炎的家世,包括北游在内的种种生平轨迹,明确地解答了张炎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作者多角度立体地审视、精辟地论述归纳出张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辨正

    张健

    <正> 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贯华堂本金批《水浒传》,下同)。不少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者误认为这是金圣叹对历史和小说区别的认识,并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对金圣叹的文学本质论作了歪曲的理解与论述。为了正确理解与评价金圣叹的文学思想,笔者深感有对此作一辨正之必要。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试论吴趼人的短篇小说

    陈子平

    <正> 假如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评估吴趼人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思想是矛盾落后的,其艺术是粗糙肤浅的。然而,在中国小说史上,吴趼人的短篇小说毕竟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透过其矛盾落后和粗糙肤浅的表面,以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和审视,我们可以探寻到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能真正把握吴趼人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实质。1 吴趼人的十篇短篇小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四个方面:1.对清廷“立宪”骗局的揭露;2.对官场黑暗的批判;3.维护封建的旧道德;4.对洋人侵略的痛恨和对外来文化的拒斥。这四个方面,吴趼人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矛盾落后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庆祝立宪》(1906年10月)、《预备立宪》(1906年11月)、《大改革》(1906年12月)、《立宪万岁》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质疑

    廉旭

    <正> 《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刊登了陈君谋的文章《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6期复印,以下简称陈文)。作者认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是游记性质的作品。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一是吴承恩不具备写游记性质《西游记》的条件。众所周知,写游记性质作品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本人须有亲身的经历,要有时间、精力和目的去游览名山大川,耳闻目睹异国风土人情。如辩机的《大唐西域记》是根据师父陈玄奘赴西天取经途中亲身经历的种种奇遇,并通过其口述写成的。又如元初道士邱长春“固尝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顾千里生卒年考异

    何忠林

    <正> 苏州“一代校勘名家”①顾千里(名广圻),被日本学者神田熹一郎称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②。世人呼他为“学者导师”③。他“在校勘学上的成就为最大”④,故被誉为“校之学……专门大师”⑤。“其校勘之精,考订之翔实,一时推为宗匠”⑥。对于顾千里在校勘学史上的评价,拙作《一代校勘名家——顾千里》已有评论,兹不赘述。关于顾千里的生卒年,历来有争议,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说顾千里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种说法所见著述如下:赵诒琛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八月先生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七十岁,二月十九日戊申先生卒(龚定庵以为甲午死误)”。汪宗衍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生……道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先生卒”。张慧剑曰“(1766)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元和顾广圻生”。杨立诚、金步瀛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简评《历代风俗诗选》

    王德亚

    <正> 新近由苏州大学赵杏根同志选编的《历代风俗诗选》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内容全面丰富。书中精选了从《诗经》时代至清末几千年间凡300余人共1200余首诗歌。内容包括流行在今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各种有关婚丧喜庆、生儿育女、节令行事、文化娱乐、鬼神祭祀、美食制作等的风俗。如记历来守岁风俗的,有李世民的《守岁》、张说的《岳州守岁》、苏轼的《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等;记历来婚俗的,有卢储的《催妆》、王建的《新嫁娘词》、白居易的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橘颂》“抟”义误释辨正

    陈曰汉

    <正> 屈原名篇《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诗篇以体物入微、不离不粘、咏物托志的手法,开辟了咏物诗创作之先河,被誉为我国咏物诗之祖。两个多年来,诗篇不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陶冶、美学上的享受、创作上的启迪。然遗憾的是,诗第十句“圆果抟兮”,成说、通说的诠释均作“圆果”:圆圆的橘果;“抟”:圆形;句意竟成了“圆圆的橘果是圆圆的”。如此句意,即使出自习作者之口,人们也会哑然失笑。而世以“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文辞华丽”推崇备至的屈原的诗句当不至于如此低劣。其症结在于误释了“转”义,兹予辨正。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合说”辞格释例

    梁临川

    <正> 《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据文意而析言之,“轮匠执其规矩”就是“轮(人)执其规”、“匠(人)执其矩”,也就是说,“轮匠执其规矩”是“轮执其规”和“匠执其矩”二语的合说。《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据史实而析言之,当是:桀暴乱而汤征伐,纣暴乱而武征伐。换言之,“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是“桀暴乱而汤征伐”和“纣暴乱而武征伐”二语的合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并二为一,我名之曰“合说”。与其他辞格一样,“合说”也有其修辞作用。“合说”的作用是:长话短说,使语句简炼,收辞约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中国现当代散文诗七十年

    秦兆基

    <正> 中国现当代散文诗,是我国新文学的一个支脉,它的发生、发展和臻于成熟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步行进的。尽管散文诗在百草千芳、林林总总的现当代文学园地中算不上一个大的品类,但它也是自成体系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争芳斗妍,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创作业绩显示其不容轻视的客观存在。从“五四”文学革命直到现在的七十年间,由最初乍脱离其母体的婴儿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是在与其它文学门类交相融合,彼此渗透,相互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全面地回顾这段长达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文体发展史,对于了解散文诗的形态特征、美学本质、形成的轨迹和预测它的走向,都是有意义的。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论郁达夫前期的性爱散文

    范培松

    <正> 一、开放心态和性错觉郁达夫凭借他的彻底的开放心态,以他的前期的性爱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获得了重要地位。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家庭里。三岁丧父,陪伴他的是“守了数十年寡的祖母,也已将人生看穿了,自我有记忆以来,总看见她在动着那张没有牙齿的扁嘴念佛念经。”(郁达夫:《悲剧的出生》)畸形的时代,寂寞的生活,使郁达夫性格孤僻、内向。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这一时期的生活对他的散文创作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的国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试论毛泽东的早期文章写作

    李巨川

    <正> 与本世纪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别的风云人物的文章相比,或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别的思想巨人的文章相比,毛泽东的文章都有独特之处。我所研究的毛泽东早期文章,是指1920年以前所写的,现已公开或内部发表的文章,有政论、时评、新闻、书信、广告和听课读书的笔记,据我所知,共81篇。我指望通过研究,说明毛泽东早期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色,为今后对毛泽东中期和晚期文章写作的研究打下基础。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

    严迪昌

    <正> (一)一个值得重视的提问在涉及吴文化的话题时,人们对此间高度发展的多层次丰硕美慧的文化形态莫不报以由衷的赞叹。毋论是园林、刺绣,还是书画、曲剧,一直到烹饪、茶道等等,其所呈现的全面的审美追求以及精绝的审美情趣,可以说人的智巧确是臻于无与伦比的高妙之境。无视这些触目可见的具体存在,轻忽这一地域鲜明的文化特征,显然不是慎重的态度。然而,有学者提出一个非常直率而又确乎是历史事实的问题: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文荟萃、文教昌隆的地域,除去属于文学艺术范畴外,却未见孕育出思想、政治、军事史上卓具全国影响的伟大人物?这是一个尖锐敏捷的问题,而对吴文化史的研究来说,则又是个十分重要而必须认真予以讨论的问题。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 说吴族

    周国荣

    <正> 研讨吴史、吴文化者大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这一说法,历来被奉为圭臬。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诸如:按历史时间估算,周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吴文化研究杂论

    张圻福

    <正> 一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之瑰宝。它虽是我国区域文化的一种,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所显示的重要作用,因此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味。吴文化的研究,最早大约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国语》一书,就有太伯礼让奔吴的记载。自此,研究连绵不断,也有不少论争,但研究领域不广,处于零星、无秩序状态,在学术园地中虽有涟漪之波,但并不引人注目。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阶段,成立了研究会,出版了刊物,组织过几次学术讨论会。但就研究现状而言,虽充满勃勃生机,可毕竟还是株幼苗。不少问题诸如吴文化的概念、研究范围、主要特征和影响及作用等尚不明确,有些分歧较大,特别对近现代吴文化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几乎是荒芜的沙漠。系统的规划与研究更有待条件成熟。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吴文化:概念、方法和模式

    任平

    <正> 长期以来,经常困挠吴文化研究者们的有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吴文化?(2)怎样着手研究?(3)研究的最终形态将是什么?这些问题分别涉及吴文化的概念本性、研究方法和目标模式等方面,而这三者又是内在相通的。概览吴文化的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吴文化概念理解上的差别总是与他们的“前知识结构”、方法和意识定势有关。人们在“切入”吴文化领域之际,各种前知识、方法和“成见”就构成了解释者的取向性,形成不同的取材意向和解释思路,进而构建了风貌、性质大相径庭的“吴文化”。其中,大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吴国文化,取政治概念,贯注断代史——考古意识。由于这一概念指称一个早已湮灭的历史存在物——春秋时期的吴国,考察从洪荒世纪的古吴越族到吴国的兴衰这一断代史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关于吴文化研究的断想

    严迪昌

    <正> 当某一事物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之前,每难以给予其概念及外衍边缘的明确的或准确的界定。事物的未能被充分认识,不外乎二方面原因,一是认识对象有着特定的复杂性和异常原因,二是研究工作还没能深入的多侧面的展开。就前一点讲,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更激起人们饶有兴致地去认识它;就后一点言,则无疑有待于我们作出艰苦审慎的努力。所以,未被认识或一时尚难以被明晰地认识,决不该导致对认识对象发生怀疑以至否认的倾向,否则,显然是草率的简单化的行径。文化研究,特别是地域文化如吴文化及其历史的研究,似更应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从吴人心态看吴文化

    樊琪

    <正> 心态即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心态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提出和确认不过是近十多年的事,对它的研究和把握还刚刚开始,但它已经被许多的人迅速地接受并尝试着探讨。这些人中,不仅有心理学工作者,也有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的工作者们。究其原因,一是要全面正确地了解人的心理就必须了解心态这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正是人的心态影响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及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在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对人群的研究中,考虑某人或某个群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心理活动的综合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对吴文化研究的几点认识

    王翔

    <正> 当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步入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面对着全球性的文化综合趋势和各民族的自身选择,一种焦虑、一种渴望、一种忧患油然而生,驱动了正视民族文化的意识的苏醒,“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人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进行着艰辛的探求与追求。近年来兴起的区域文化研究,正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们试图切实把握研究对象,并在世界文明的参照下,为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寻找座标而作的不懈努力。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吴文化研究管见

    程德祺,殷伟仁

    <正> 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独具风采,从考古发现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从文献记载看,也可上溯到狩猎时代的华胥伏羲氏集团。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参与中华古代文明的孕育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商周到春秋的古吴国时期,吴文化逐渐与灿烂的华夏文化融为一体而又显示特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吴文化与祖国统一文化中的各区域文化一起成长,并发展成为独具异彩的吴语文化。魏晋隋唐以后,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太湖流域一直是我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就左宗棠收复新疆等问题答中田吉信先生

    董蔡时

    <正> 中田吉信先生在日本杂志《近代中国》上发表了题为《董蔡时著左宗棠评传》,将拙著《左宗棠评传》介绍给广大的日本读者,并加评论,蒙承赞许,愧不敢当;此外,对《左宗棠评传》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对此,本人深表感谢,惟中田吉信先生所提意见对某些史料的运用与某些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兹略抒管见,并就正于中田吉信先生。中田先生在评论拙著《左宗棠评传》的大文中写道: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 胡林翼在湖北的筹饷活动及其影响

    王国平

    <正>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之,或润芝、咏芝,湖南益阳人,进士出身,历官贵州安顺、镇远、思南、黎平知府,贵东道,四川按察使,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1855年3月到1861年8月任湖北巡抚,死于任上。胡林翼在担任巡抚的七年中,采取种种措施,把湖北经营成为清方在长江中游继湖南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地,竭湖北之力与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湘、楚军攻陷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武汉、九江、安庆,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巨魁。本文仅就胡林翼在湖北的筹饷活动及其影响作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教正。一、胡林翼在湖北的筹饷活动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论李宗仁统一广西

    张凝

    <正>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新桂系重要首领,在历史长河中他曾几经徘徊,数度兴衰,从1921年脱离旧桂系陆荣廷集团到1949年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其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现代历史的许多环节。本文拟就李宗仁统一广西之政略与战略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仁. 一1920年8、9月间,粤桂战争爆发,旧桂系陆荣廷、谭浩明被逐出广东,但他们称霸两广的野心不死。1921年,在北洋军阀政府的怂恿下,陆、谭再次进攻广东。6月,孙中山以陈炯明粤军为主力,发动了讨伐陆荣廷的援桂之战。当粤军进逼广西时,旧桂系将领刘震寰、韦荣昌先后倒戈,接着沈鸿英通电自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捻军史研究概述

    池子华

    <正> 捻军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安徽为中心,势力发展到10个省,给清政府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解放以前,捻军史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专门性的研究。只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为数不多的学者研究太平天国的兴趣,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与太平天国同时并起而又与之存在密切联系的“捻”,不能不有所涉及,附带作一些考察。1934年,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有关捻军的史事。当然,这还不足以称“研究”捻军。1939年,罗尔纲出版了一本名曰《捻军的运动战》(商务印书馆版)的小册子。可视为捻军史研究的发端。然而,真正的研究,还是从解放以后才开始的。1953年,中国史学会编辑的《捻军》资料6巨册,作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由神州国光社出版,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捻军史的研究由此而真正开展起来。建国40年来,捻军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述评

    宁那

    <正> 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深涉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数理逻辑、控制论领域中得益非浅,用以对儿童智慧的研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思想。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的“主知说”倾向非常明显,他反复强调“智慧就是适应”,他认为,机体不仅要在生理水平上适应环境,而且要在心理的和认识的水平上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是主体在认识发展中不断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肯定认知发展是情感发展的必要条件,理智成熟是道德成熟的标志。他说:“一切行为事先都要有活动的工具和技术:动作和智力。但是一切行为也要先有动机和最后的价值目标:情趣。因此情感和智力乃是不可分开的,它们构成了人类行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对同一个道德规则或原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试论人才的团体心理学

    朱永新

    <正> 如果说在人才学破土而出的时期,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对人才“个体”的发现、培养和使用,那么,随着各种人才的不断涌现和人才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人们已逐步开始注意到群体人才结构的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较佳的群体人才结构,不但个人的才能难以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由于人才配备不当,力量互相抵消,势必互相牵制,出现“龙多不管水”的穷境.德国著名科学家海森堡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西德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专门为他创立了马克思·玻恩研究所。他在任所长期间,从国内外罗致了50多位博士,国家也拨巨款投资,但由于这位“硬专家”缺乏卓越的“软功夫”,几十位专家学者配合不当,胶柱鼓瑟,使研究所几十年来没有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造成了人才的积压与浪费。可见,一个较好的、合理的人才结构,就好比用不同的原材料、不同性能的零件恰到好处地组装起来的机器,不但能充分保证人尽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试论健康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陈锡林

    <正> 健康咨询(Healthological counseling)是在健康方面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导和教育教学的过程,它为咨询对象诸如青少年学生、教师、职工等各类人员解除其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及保健等方面亟待解决的与身心健康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这是正在兴起并日益被人们重视的新兴学科——健康学(Healthology)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的一个实践。如果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健康咨询工作则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健康咨询是通过给健康人和能够接受健康咨询帮助的轻微身心疾患病人,包括轻度社会适应障碍患者在内的人,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健康服务,发挥健康学的教育职能及其特点,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为“2000年人人健康”服务。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新编《中国文学史》上马

    刘扬

    <正> 沿用已久的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部编教材,在教学上曾起过较大作用。随着文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套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受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委托重编《中国文学史》和与之配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99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