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2028

  • 论党的思想教育任务

    徐惠德

    <正>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失误时曾指出:10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讲的教育当然指的是思想教育。党的历史证明,思想教育是我党赖以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如果忘记了思想教育任务,党的一切工作就会遭到挫折,甚至走上邪路。人们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用无产阶级的社会思想意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灌输给每一个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我国实现新的战略目标,是否牢记的党的教育任务,是否有效地加强党在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仍然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建党70周年之际,认真探讨党的思想教育经验,进一步认清党的思想教育任务,对于我们沿着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前进是很有裨益的。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

    杨建华

    <正>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与中世纪相比现世纪所发生的一次伟大而艰难的世界性社会巨大变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历史潮流。这正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这一有着两千多年“万国衣冠拜冕琉”盛况的老大帝国,遭到亘古未有的挑战,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形变。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个屈辱和失落的世纪,也是我们民族自觉最强烈和寻求富强、步入现代化的世纪。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在这条通向现代化道路上已摸索行进了150年,各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及其学说、方案,纷纷登台。今天,更加生动壮阔地展现着。因此,省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以便比过去更加自觉、主动、全面、深刻地去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正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本文的宗旨。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方式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

    李家钧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我们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探讨它具有的基本特征,对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密切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七十年

    杨恒源

    <正>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更使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历史性的巨大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但是,党在前进的历程中,也曾有过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今天,纪念建党70周年有实际意义的行动之一,应对党70年来的两个方面的经验作认真的理性考察,并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试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和文化建设,侧重于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考察中,探求出有意义的启示。现就党70年的文化建设历程,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大阶段进行探讨。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 民主革命纲领制订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必然性的显示

    徐传祺

    <正>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党在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所决定的,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改变和动摇的。因为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首先取决于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掌握革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提出符合实际的纲领和策略方针。本文拟从党的“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必然性的问题作一些考察与探讨。1 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是,近代中国80年的斗争,所有的革命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包括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都失败了。其基本原因,是他们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受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能分辨在半殖民地半封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提高自觉性 克服自发性——读列宁《怎么办?》等著作

    王金福

    <正> 从1898年开始,俄国社会民主运动进入了一个“混乱、瓦解和动摇的时期”、(《列宁选集》第1卷,第387页。以下所引均见该书,只注页码)。动摇后退的当然并不是工人阶级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当时社会民主运动的一些新的领导人,他们是在列宁等一批“老”的领导人被捕以后占据各地工人运动领导地位的“青年派”,亦称“经济派”。经济派鼓吹一种被叫做“经济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按列宁的说法,其实际内容超出了它的名称的狭隘性。与经济主义思潮并存的还有以“革命”面目出现的恐怖主义思潮,后者并不占主导地位。这两股思潮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轻视自觉成分的作用。这两股思潮在客观上起着削弱工人运动而帮助资产阶级的作用。为了反对工人运动小的这两股机会主义的思潮,特别是为了反对经济主义,克服社会民主运动内部思想上、策略上、组织上的混乱、瓦解和动摇,列宁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如《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我们的纲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等,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是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试论儒释道之联结点

    周可真

    <正>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汉魏以后的哲学,势必涉及儒、释、道三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本文仅对三家之联结点作一尝试性探讨。所谓儒、释、道三家,系指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三大学派。其中,儒、道二家皆创立于先秦,释家则乃自后汉之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之。从此,儒、道、释三家并立,成为我国古代哲学舞台上的三个主角。毫无疑问,儒、道、释这三个主角之所以能够在同一舞台上表演,并在发展中趋于合流,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当然包括三者之间互相贯通的关系。本文所谓的“联结点”,正是指其相通之处而言的。我们说儒、释、道本来就存在着相通之处,这当然是指在它们的创始人的学说中就已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相通的思想。这种相通的思想体现在他们所提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跨文化交际:差异与沟通

    高永晨

    <正>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自本世纪七十年代起发轫于美国以来,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王佐良教授指出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认识文化上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有意识地减少和缩小文化差异,使交际双方顺利地理解和沟通。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交际”一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ommunicare,意为分享、传递共同的信息。跨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应用哲学研究的可喜成果——《现代领导哲学》评介

    高惠华

    <正> 将哲学这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王国导引到各行各业如火如荼的现代生活实践,应用哲学抽象思辩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阐释那些作为非哲学研究对象的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实现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有机渗透,建立起应用哲学的一个个分支学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项重任已被我国哲学界诸多同仁所肩负,他们努力拓荒,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个个应用哲学的分支学科,如管理哲学、经济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等,如同一朵朵争艳斗奇的鲜花盛开在我国社会科学的百花园中。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校方世南副教授等主编的《现代领导哲学》一书又为应用哲学的研究增添了一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论青丘子其人其诗

    徐永端

    <正>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号青丘子。他是一位早逝的天才,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其诗在有明三百年间堪称第一流。惜乎生不逢辰,人到中年即被酷刑腰斩,诗亦就此终止而未能更臻极致。于今,我们读其诗,不可不知其人;论其诗、亦不可不先论其人。1 他只活到39岁,作诗2000余首。其人极爱诗,《青丘子歌》自述其行迹:“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颇有“我本天上谪仙人”的狂味儿,其自恃甚高可知。接着说:“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此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又写道:“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读清代女性词随札(二则)

    曹林芳

    <正> 前几年,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审读诗词选本的书稿时,与作者磋商最多的是作家编目次序的排列和作品中有关背景与人物的注释。至于在前后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近年来想选用一些《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作品或供程度较高的留学生鉴赏的诗词补充教材,就感到这方面问题较多,而自己平时又喜读女性作品,当关涉到古代女性作家时,感到生平和背景的模糊不清显得更突出。因此,我试着对碰到的一些明显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考订。当然这工作是不容易的,许多疑点的解决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加之自己精力和学力都不足,只能随时留心着,觉得有疑点就随手记下,翻阅资料,并作一点疏证。现整理一下,竟也有了一小丛。我没有集腑成裘的奢望,就算是拾点零星柴薪罢了。一、关于《琴清阁集》作者杨芸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聊斋志异》与《十日谈》爱情观之比较

    钟明奇

    <正> 1 蒲松龄在泰山脚下浮白载笔似乎颇为悠闲地结撰他的孤愤之书的时候,很难想象会受到十四世纪遥远地中海沿岸卜迦丘著作灵智的启迪,然而寻绎之下,发现两书竟然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表现在女性——情爱观上则尤然。先来看两个十分相似的故事,一个是《聊斋志异》中的《青娥》篇,一个是《十日谈》第四天开始的时候著名的“绿鹅”故事。《青娥》篇写道: 霍桓,字匡九,晋人也。父官县尉,早卒。遗生最幼,聪惠绝人。十一岁,以神童入泮。而母过于爱惜,禁不令出庭户,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甥舅焉。同里有武评事者,……有女青娥,年十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传统文化心理与世俗人生观念的冲突——《鼓掌绝尘·月集》意蕴摭谈

    徐定宝

    <正> 古吴金木散人撰写的《鼓掌绝尘》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由“风”、“花”、“雪”、“月”四个中篇组成,其中月集选在近人路工先生编的《明清平话小说选》之中。作者“自序”云:“无意撩人,有心嘲世。”路工先生在《小说选》的序中称是书为“一卷明末社会的百丑图”,以为书内的形象“没有一个是好人”,作品旨在揭示“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夜的情景,显示它必然走向没落、破灭的命运”。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路工先生的评判是中肯的,也对小说“嘲世”的创作意图作了明确的阐释。然而,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考察这部小说的参照系,我们又能从另一个角度,即在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看到这部小说的深层意蕴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延续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由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所积淀而成的社会心态,到了明朝末期似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伴随而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陈元之不可能是《西游记》作者——评《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

    吴圣昔

    <正> 现存最早的包括世德堂本(简称世本)在内的明代三种《西游记》版本,皆题华阳洞天主人校,书前并有陈元之撰的《刊西游记序》(简称陈《序》)。所以,陈元之和华阳洞天主人在《西游记》版本史上是很有名的;还多有论者认为他们是一个人,这的确很有可能。问题是对于他们的生平却一无了解,唯一可靠的材料就是那篇陈《序》。而《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简称《臆断》,刊本刊1990年第1期)一文却认为陈《序》为托辞伪装,故布迷阵,不足置信;并据此断言陈元之为《西游记》作者。我以为论据不足。《臆断》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证,特逐点加以争辩。一、《臆断》视陈《序》“旧有叙”之说为假托,所以撇而不论,断言世本是初刻本。《臆断》说:“或曰,序中明明‘旧有序’,可见世德堂本不是初刻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西游记》人物谈及其他

    于丁

    <正> 神话其表,世情其骨历来认为《西游记》是神话(神魔)小说,实际应归之于世情类;或者说,是神话其表,世情其骨。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反映社会现实。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吴承恩写《西游记》,无论其形式(神话)或思想内容,均有其社会背景,也具有“镜子”的作用。《西游记》成书的年代,正当明王朝中叶。时君昏臣庸,虎狼当道,贪婪凶残,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吴承恩以民间传闻为题材,用神话形式来写小说,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采取的一种战略战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目的在于暴露和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用神话的形式,就可以喜笑怒骂,来调侃一切。甚至借孙行者之口,大胆地呼喊出了“皇帝轮流做”的口号。这也是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刘半农评价中的三个问题

    陈辽

    <正> 如果刘半农先生(1891—1934)活到今天,已是百岁老人了。但是,刘半农先生只享年43岁。在刘半农先生逝世后,当时的某些倒退了的资产阶级文人把他视为“复古的先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成了“半截子革命”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仍有同志说刘半农后期“思想日趋反动,奔走于权贵之门,热衷于当学者名流”。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刘半农,恢复刘半农先生本来的历史面目,已成了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我认为,要对刘半农作出恰如其份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必须解决刘半农评价中的三个问题。一、刘半农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他没有做过哪些事情,而是主要看他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创作

    朱叶

    <正> 美国十九世纪末天才的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在29岁的年头上早早去世,竟为后人留下了洋洋洒洒12卷小说和诗歌。这些著作不仅本身光彩夺目,而且予示了更加伟大的作品正在孕育并即将诞生,克莱恩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查特顿”,他与查特顿(Thomas Chatterton,1752—70)这位英国神童诗人一样,用华尔华滋的话来说,是“正常鼎盛而夭折”。亨利·詹姆斯听到克莱恩逝世的消息时,悲戚地低语:“那个天才!”对克莱恩的作品,不管是喜欢或不喜欢他的读者,都承认其中包含着一种神秘的可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语法学和修辞学

    李晋荃 ,岳方遂 ,曹炜

    由王希杰(南京大学)、袁晖(安徽大学)、李晋荃(苏州大学)发起的“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语法学和修辞学”学术座谈会,于1990年8月10日至12日在宜兴市静乐山庄召开。出席者有:饶长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施关淦(同前)、于根元(中国社科院语用所)、范晓(复旦大学)、刘云泉(杭州大学)、何伟渔(上海师大)、倪祥和(阜阳师院)、俞正贻(湖洲师专)等。会议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现将讨论发言择要发表。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广告语言的心理效应

    李明

    <正> 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随着广告的普及,近年来已发表了不少论述广告语言的论文。这些论文比较多地是从语言自身锤炼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广告中的语言问题的。本文则准备从另一个角度——广告语言对消费者心理影响的角度——来讨论广告中的语言问题。广告的最终目的(象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之类的公众广告除外)是促进商品的销售,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不考虑广告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所以一般的广告著作总要谈到广告与心理学的关系。但是广告语言是如何影响与左右消费者心理的,尚未见详细的论述,因此笔者想在这个结合部作一番探索。一、广告中的非通俗语言文字广告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用语要通俗易懂,否则消费者就不易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购买了。如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从通俗小说看近代吴文化之流变

    范伯群

    <正> (一) 随着世界的步履向近代、现代乃至当代迈进,随着世界的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地球就越变越“小”。对开放地区来说,外来文化影响的大量渗透,势必使地域文化的韵味越羼越淡。先进的现代化国家当然也采取多种措施力求保持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诸如博物馆式的文化保护区或某一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大民俗表演……。既为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的向心力,也可为外来观光客增添旅游风采等等。但面广量大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就越来越显得“雷同化”和带有“世界性”。这是研究近代地域文化史的难题之一。但所谓“雷同化”和“世界性”也是相对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干将、莫邪的传说及演化

    金永平

    <正> 干将、莫邪(亦作“莫耶”、“镆邪”、“镆釾”、“镆铘”、“镆鎁”)之名,屡见于载籍,一般都认为是人名,为夫妇。如“干将,吴善冶者姓”(东汉应劭语),“干将、莫邪,当时铸剑者夫妇之名”(《正字通》),“干将善铸剑,故后以为氏”(《路史》),“干将善铸剑,故以干将得名”(《万姓统谱》),“干将是吴国造剑造戈的名手”等等。简言之,凡提及干将、莫邪,多数论者莫不以“著名的铸剑师”视之。然而,笔者以为,其实并非如此。清人章学诚曾认为:“干将、莫邪、属镂之剑,吴鸿、扈稽之钩,传记所载一时人物,亦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吴文化的基本界定

    严明

    <正> 一吴文化是在吴地产生和发展的区域文化,这个看来很简单的命题,实际包含着一个文化学上的大难题。至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仍未产生出一个准确的、为大多数的人所接受的文化定义。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文化也是整体文化的自然划分,更准确地说,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不对文化概念作出比较清晰的界说,也就无法对吴文化作出清晰的界定,因此对吴文化的界定必须首先要对文化概念作界说。“文化”(culture)一词风靡世界,其涵义覆盖面极广又难以捉摸确定。1952年,美国两位学者克罗伯与克拉克曾对当时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作了收集与比较的工作,于是在《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分别列出160种定义。按照我们的理解,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的存在方式,它包括人们在创造中所选择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物质存在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永佃制与近代江南租佃关系

    段本洛

    <正> 有人说,近代江南农村流行永佃制,佃农取得对租地的永佃权,封建剥削减轻了,佃农也就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还有人甚至说:“江南无封建”。近代江南农村流行永佃制,佃农取得永佃权,所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是否减轻?是否能由此得出江南无封建的结论?在这里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永佃制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租佃制度。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论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

    刘沂

    <正>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列强更多的侵略要求得到了满足,突出的一点便是它们获取了在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利,从此可通过各自的驻京公使直接对清政府施以压力,加强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1年1月,咸丰皇帝批准奕诉等人的奏折,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主管外交与通商事务,首任总理大臣即为恭亲王奕诉。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中外关系。尽管它的成立有着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受到封建组织原则的影响,但从人们观念形态和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的变革来看,仍可谓一大进步。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论雍正年间的政区变动

    华国樑

    <正> 清代政区的调整与变动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而以雍正一朝尤巨。雍正皇帝胤禛在位仅13年,但对全国府州县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适应其赋役改革及吏治整顿的需要。政区整顿是雍正朝各项整顿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胤的政绩之一。本文拟就雍正年间政区的变动状况、动因及其得失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1 清王朝满洲贵族靠武力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了全国的统治秩序。清军入关之初,民族矛盾相当尖锐。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时,深感天下逋定,尽可能减少容易触发民族情绪的政治措施,力图安定社会秩序,所以顺治年间很少去更动明代的主要政区形式以及省府州县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徐霞客与地方志

    吴奈夫

    <正> 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穷毕生精力,问奇于名山大川,探幽于边陲僻壤,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对祖国的大自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真实的描绘。《徐霞客游记》成为一部系统记载我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徐霞客的家世、生平和思想以及《徐霞客游记》一书的地理学与文学价值,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但对徐霞客与明代方志编纂事业的关系,还未引起注意。本文试图从方志学的角度,就地方志对徐霞客旅行考察的作用和徐霞客对我国古代方志编纂事业的贡献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们。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太平天国史和湘军史研究的新突破——读《胡林翼评传》

    方之光

    <正> 董蔡时教授、王国平副教授合著的《胡林翼评传》最近问世(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史坛上第一部研究胡林翼的学术专著。胡林翼(1812—1861)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道光年间进士,后由林则徐专折奏办,捐升知府,发贵州补用。1854年奉调离黔镇压太平天国,旋即加入湘军。1855年至1861年任湖北巡抚。胡林翼与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和组织了湘楚军攻复武昌、九江、安庆的重大战役,为清政府最后镇压太平天国和所谓同治中兴奠定了基础,被捧为“中兴名臣”,与曾国藩齐名,并称“曾胡”。《评传》共23万字,以胡林翼一生重要活动为主要线索,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太平天国时期和中国近代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尤其在太平天国史和湘军军事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程德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

    苏贵庆

    <正> 一场震惊世界、开创中国民主共和新纪元的辛亥革命,已经80年了。80年来,怎样正确认识程德全辛亥宣布苏州和平光复,怎样正确评价大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他的历史功绩?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史学界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摇身一变”,定论偏颇,却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在苏州和平光复80年的时候,有必要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绩,重新给予评价。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当众宣布江苏独立。省城苏州兵不刃血,和平光复,揭开了江苏历史的新篇章。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论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价值主体

    许庆豫

    <正> 一学校德育价值表现为它对人类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学校德育价值主体就是指通过学校德育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人类。学校德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它与人类的主客体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人类是它的主体,它是人类的创造对象、认识对象和评价对象;另一方面,人类又是它的客体,它通过自身的活动,改造和发展着人类。然而立足于价值关系审视它的地位,就会发现它担当的是价值客体,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人类是它的价值主体,通过它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与学校德育的价值关系是确定的和无法变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试论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吴增芥

    <正> 大家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不仅要研究教的问题,还要探讨学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因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前者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后者包括动机、情感、意志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是认识活动,是学习小不可缺少的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而动机、情感、意志对于智力因素的发展,则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对这两种心理因素的重大意义,要有足够的认识。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苏州大学举行《东吴大学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讨论会

    戚琴芳

    <正>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为编写好苏州大学校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而具体的资料,苏州大学于6月5日至7日,邀请了学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地下党成员及其进步学生代表返回母校,举行《解放战争时期东吴大学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讨论会。校党委书记程肖彭、副书记顾佩兰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他们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和赞

    199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