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957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方世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将经济建设与改革的新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等综合在一起的全面、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

    2003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执政为民的伟大宣言

    曹峰旗

    十六大报告是执政为民的伟大宣言。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要以先进性来保证,先进性要通过执政为民来体现,这就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践"三个代表",并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执政为民的标准。

    2003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政治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

    田芝健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蕴涵丰富,价值重大,体现了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架构和政治行为过程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003年0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

    张国华,王金福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有过"从前的哲学信仰",它们分别是理想主义、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肯定马克思有过"从前的哲学信仰",不仅不会贬低马克思,相反,正是用马克思教导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发展进程,恢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本来面目,反对将马克思神化。区分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2003年01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论行政哲学的基本功能

    芮国强;乔耀章;

    本文以对行政哲学的新认识为基础,认为行政哲学的基本功能是对行政实践、行政理论的批判和创新;作为行政哲学基本功能的批判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哲学批判为行政实践及行政理论的创新提供基础与契机,行政实践及行政理论的创新又成为哲学批判检讨和反思的对象。因此,行政哲学对行政实践、行政理论具有批判和创新功能。

    2003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初探

    张长立,崔绪治

    "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作为论题,就其基本特征、人文关怀度和利弊以及发展前景展开讨论,以服务于当前企业改制建制。

    2003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

    王怡

    中间业务是成本低、风险小、盈利高的非利息收入的银行业务。在存贷款利差不断减少的今天,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也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的切入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规模、品种、收入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多问题,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必然选择。

    2003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文化差异与管理效益——对跨国公司管理中文化因素作用的探讨

    刘杰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加剧,文化差异成为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管理成本、决策、激励和组织沟通等管理环节的重大影响。本文探讨如何正视和正确运用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

    2003年01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散论理解儒学与法治融构的角度与前提

    邵胤植

    本文试图从尽可能宽泛的角度,来窥探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社会融构的可能性,以及理解此种融构的心理前提。主要是自文化立场来阐述,更大程度上则是对于转变相关研究思路的一种呼吁,亦即: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真核心,如何体悟儒家传统的真义,以及在何种层面上吾国传统可以融合于法治社会,并发生良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此实为一切讨论传统与现代问题之根本前提。其中,尤主张以践行为基,并以中、仁及人本主义为基调,作为建构中国法治的精神内核。

    2003年01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我国资本外流问题初探

    陶莉莉

    近年来,我国资本外流问题日益严重。本文运用国际理论界对资本外流所给出的定义,采用两种测算模型估算了1987~1999年我国资本外流总量。从经济体制以及改革过程中其他相关制度产生的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了资本外流数额巨大的原因。并从如何减少资本外流以及如何堵住现有非法资本外流渠道的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03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八十年代以来清代诗学研究述评

    王顺贵

    八十年代以来,清代诗学的研究工作开始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如诗学资料的整理、诗学史的写作、诗学理论的研究、研究视野的转换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清代小说、戏曲研究相比,诗学领域的研究仍显单薄与不足。呼吁新世纪应注意在基础研究与综合研究上加强力量,并注重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转换,力争把清代诗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01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赵翼诗歌"创新说"论略

    张涛

    赵翼论诗遵从发展的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并对明代中叶以来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强调诗人之才对诗歌创新的决定作用,形成别具一家的"创新说"。

    2003年01期 52-5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中西文化比较与理解现代科学

    倪祥保

    传统的中华文化注重作为系统整体的事物关系,关注神秘抽象而无形的内容,传统的西方文化则注重作为单纯个体的事物本身,关注易于实证分析而可见的内容,由此形成中西文化在对自然和社会研究方面各自特色的发展系列及系统。

    2003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戴从容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2003年01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诗学》若干关键词语的翻译问题

    凌继尧

    研究者们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理解历来存在很多分歧,而准确的翻译是准确的理解的前提。本文探讨了《诗学》中taxis(秩序)、hamartia(过失)、toioyt仭npath叆mat嵀n(这些情绪)等关键词语的翻译问题。

    2003年01期 68-7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可能的故事"——对杜拉斯《情人》二元对立结构的解读

    朱萍

    本文通过对《情人》文本的分析,认为《情人》是一个由许多代码复合构成的"可能的故事",这些代码包括种族、阶级、性别、性权、年龄、性格等一系列呈二元对立的结构,同时这些结构中的每一个都致力于对其它结构的二元对立关系的消解,并最终致力于对男女主人公二元对立的消解。

    2003年01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

    朱志荣

    本文认为,商代的文字和器皿,都体现了商代人尚象制器的艺术精神。其中既包孕了商代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内容,又不乏创造者的情感和趣味方面的个性因素,是中国传统艺术象形表意的滥觞。其观物取象的独特思维方式,寓意于线条、以抽象的形式象征、以具象的形态传神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审美意识特别是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3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道宗当世 名重本朝——简论范仲淹与王安石

    高克勤

    北宋中期发生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对当时的政局及其后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庆历新政及其主持者范仲淹对熙宁变法主持者王安石的影响,王安石与范仲淹的交往,以及范、王文学创作的相同点。

    2003年0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周瘦鹃散文简论

    王晖

    周瘦鹃是20世纪初中国通俗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其作于20世纪中叶的以花木草本及苏州地域文化为描述对象的散文文本,显示着作家创作视野的开阔和指向的明确,传达出其融诗词为一体、知感交融、虚实结合之艺术传达方式的鲜明个性。

    2003年01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学

    杨新敏

    网络文学体现了一种民间的自由精神。看取民间文学的主体尺度应是作者的创作立场。网络文学作者大部分取民间立场。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四特征也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性。网络文学在体裁、题材和创作手法上也与民间文学类似。

    2003年0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

    朱军

    网络时代,人类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赛伯空间自由游弋。自我角色的迅速互换让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在两个世界里存在。作为时代的"标志"和现代人生存"指引"的网络本应成为人类诗意栖居的家乡,但现实中的网络生存却让人类"无家可归",思考"无家可归"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未来重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2003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试论李玉"一人永占"的艺术特色

    周国鹃

    在昆曲发展史上,明末清初的李玉和李渔是两个颇具盛名的戏曲家。李玉最初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四剧在剧坛崭露头角;而李渔,则以其颇具体系的戏曲理论和成功的戏曲实践完善了既往的戏曲理论并为此后的昆曲中兴作了理论指引。本文以李渔戏曲理论来发掘李玉"一人永占"的艺术特色,互为印证二者为昆曲艺术所作出的贡献。

    2003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

    徐茂明

    明清"乡绅"、"绅士"、"士绅"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历史性概念。"乡绅",主要是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而"绅士"一词在明代主要还是分指"乡绅"与"士人",到晚清已演变为对所有"绅衿"的尊称和泛称。"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中外学者由于受到研究时段、研究视角和理论原则等方面的影响,各自赋予"乡绅"、"绅士"、"士绅"不同的内涵,但总的说来,"士绅"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采纳。

    2003年01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产权

    蒋涵英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产权极不明晰,"国有"和"私有"产权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本文试就"产权"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问题上的移用,判断土地产权归属的决定因素,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私有产权的状况作一论述。

    2003年01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论华侨联合会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

    杜裕根

    华侨联合会是由归国华侨代表发起,并得到海外各埠华侨领袖及国内100多位著名人士联名赞同,于1912年2月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的。该会是我国第一个联络世界五大洲华侨的民间机关,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30余年间,该会在推动祖国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建设事业,维护侨胞正当权益方面起了不同寻常的历史作用。

    2003年01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

    池子华

    本文从文化社会学新视角审视清代淮北流民现象,认为淮北流民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淮北流民根据内在与外在的现实的生态条件,对生存方式所作的选择———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与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2003年01期 110-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明代安辑流民政策述论

    戴卫东

    明代安辑流民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因年饥、战争或逃避繁重赋税而流移异地谋生的这部分人口。有明一代的安流政策采取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编籍管理和鼓励垦荒等措施,对逃户实行整顿户籍、免租税和随地占籍等政策。明代的安辑流民政策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3年01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关系的理解

    曹健,郭彩琴

    在认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之间的关系时,首先,应对它们进行逻辑归纳,在同一层次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应确立辩证的观点,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对对待两者的关系,而不能从孤立的、静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再次,应从普遍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而不能仅仅抽象地来探讨。

    2003年01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从能力发展纬度看学校教育中的准社会活动

    陈焕章

    历来在认识学校教育活动时,或将其视为潜社会的,或笼统地认定其社会性,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指出并强调其准社会性的一面。这对当前在推行研究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类课程的时候,如何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启示意义。

    2003年01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理性回归

    包济平

    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主张教学观念的理性化,辩证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2003年01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康茨及其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程晋宽

    乔治S.康茨(1889~1974)为人们所铭记,很可能是因为他是那本有争议的小册子《学校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吗?》的作者。然而,这种联系却掩盖了康茨的思想和职业的全部意义。作为一名学者、教师、知名人士和政治家,康茨深受阿尔比恩·斯莫尔和其他芝加哥社会学家的影响,他探求的是对教育进行社会学的研究,以实现社会学研究同心理学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同等地位,他还致力于提高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规范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机构的理解。他的观点仍适合于目前的教育问题,且值得重新评价。

    2003年01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研究江泽民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读《江泽民战略思想研究》

    贺世友

    2003年01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望美人兮天一方”——读《苏州美人》

    陈辽

    2003年01期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孙武研究新探》提出许多新观点

    嵇元

    2003年01期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 元代文人心灵的辩证法——读《元代文人心态史》

    乔光辉

    2003年01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譬如积薪 后来居上——评《话本叙录》

    李禧俊

    2003年01期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