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68021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发展道路(一组)

  •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陆大道;宋林飞;任平;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02期 No.14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从城乡生态对立走向城乡生态融合——我国可持续城市化道路之管窥

    宋言奇;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02期 No.14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段进军;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02期 No.14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走向第三文明: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批判

    吴建厂;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02期 No.145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

    张传峰;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02期 No.14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金圣叹的游戏科场与非常之志

    吴正岚;

    过去人们往往把金圣叹的游戏科场解释为对政权的一定程度的疏离,其实,金氏十分渴望建功垂名,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科举常途之外的入仕道路,希望得到朝廷的破格赏用。

    2007年02期 No.14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吴文化研究

  • 吴侬珠语传渔乡 村叟留歌韵味长——吴语叙事山歌生成的内在张力探微

    郑土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吴语地区相继发掘出了近40首中长篇吴语叙事山歌,被学界认为是打破了汉族地区没有长篇民间叙事诗的定论。然而这些作品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尚缺少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吴语叙事山歌的历史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视角入手,认为延续2000多年的山歌演唱传统,使山歌本身的内在张力得以正常发挥,是吴语叙事山歌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年02期 No.145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吴歌的罪与罚母题研究

    杨俊光;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歌中有很多表现男女之情的“私情歌”,结识私情的缘因虽千差万别,却大多以悲剧结尾,这其中隐含了一个罪与罚的母题,它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母题。吴歌中罪与罚的表述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式”来表达的,“罪与罚”母题之所以会在吴歌里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从文化上看,封建礼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从社会制度、习俗风尚上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作用不容低估;从个人心理上看,有来自外部及其当事人自身的种种异常心理因素。

    2007年02期 No.145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论“来世”的民间叙事——以吴歌为例

    徐国源;

    “来世”观念,出自于佛教的“转生”之说。民间在接受过程中,却对佛教义理作了加工取舍,表现为共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在叙事上则体现为满足各色人等虚构未来的理想图景。草根民间对来世的述唱,乃是世俗欲求之失落、人生痛苦之无奈的“回光返照”。

    2007年02期 No.145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政绩合法性战略的选择及其困境

    甘剑斌;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的问题。在政治实践中,一些后发国家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压力,普遍地把政绩作为其合法性的首要来源,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依据,一些国家的确也运用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谋求长治久安的政治体系来说,仅仅致力于营造绩效合法性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许多处于转型中的、向现代化过渡的国家来说,只能把有效性看作是营造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一个重要维度,却不能将其视为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手段。唯有制度建设才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保证。

    2007年02期 No.14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环境成本定义辨析——兼论环境成本核算的困境及其出路

    张薇;

    环境成本问题的实质在于环境责任问题,科学的环境成本概念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环境责任主体概念基础上。国际上通用的环境成本定义所依据的环境责任主体概念并不科学,它将环境责任主体归结为企业是片面的,据此对环境成本所下的定义也是不合理的。环境责任主体具有多元性特点。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政府乃至全球文明人均应被视为环境责任主体,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是其共同之责。文章在对上述定义做出修正的同时,主张将环境成本分成企业环境成本、政府环境成本和全球环境成本三类,认为它们都应被纳入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唯其全面核算并据以对所有环境责任主体活动实施全面监督,才是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之道。但由于全球普遍的文化范式远未实现其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的历史性转变,环境成本核算尚难于被实际推行。

    2007年02期 No.14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预期房价上涨率指标在监察房地产泡沫中的应用

    方大炜;

    文章围绕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根源——人们对于未来房价的非理性预期,提出了预期房价上涨率这一指标概念,通过无套利均衡原理推出了测算预期房价上涨率的公式,给出了具体的测算设想,并分析了该指标对于评判房地产泡沫及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该指标的局限性。尽管该指标用于实际操作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只有深入分析房价调整的原因,而不只是依据房价的涨跌,才能正确判断房地产泡沫是否得到遏制。

    2007年02期 No.14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WTO例外条款及其法理基础

    姜建明;陈立虎;

    WTO制定的规则要在各主权国家之间适用这一点,决定了它的法律框架必须为自由贸易原则确定若干例外,即所谓WTO的例外条款。各成员方只有在符合WTO有关规定时才可以援引例外条款,而且必须善意地行使这个权利。应该说例外条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WTO体制的作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法安定说”是WTO例外条款存在的法理基础。

    2007年02期 No.14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实践形态评析

    潘牧天;

    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选择体现了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与实践经验表明,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公正模式亦或效率模式,均是一定社会条件发展的产物。必须根据本国的实践予以考量。努力寻求公正与效率的最大统合,使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由单一制向多元的综合模式方向发展,这已成为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

    2007年02期 No.145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儒家政治法律思想在鸦片战争前后实况辩——儒学的悲剧与天朝的没落

    李晓明;夏道虎;

    到了鸦片战争前后,除作为阳奉阴违的招牌外,儒家思想的积极面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遭到了几乎彻底的背叛,根本发挥不了培育、团结、激励社会力量以自强及抵御外侮的作用。作为这种背叛的直接后果就是抵抗意志、决心的动摇及投降、卖国份子的大肆作祟,更是构成了从纯军事角度看未必注定失败的这场战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故不应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直接归因于儒学,更不应就此彻底抹杀儒学中蕴涵的一定积极因素。

    2007年02期 No.14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初探

    范沁芳;

    2006年初,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解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内涵结构上可分为知识、感情、意志、信念等四个方面,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征。在当前中国传播、宏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着力强调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权利保障、权力制约、司法独立、正当程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2007年02期 No.14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乐府群玉》选编者为胡存善臆考

    葛云波;

    《乐府群玉》的选编者,任中敏疑为胡存善,隋树森据贾本《录鬼簿》中的一条材料反驳之而定为无名氏。实际上,隋先生忽略了《录鬼簿》存在多种版本的复杂情况。爬梳《录鬼簿》诸版本著录《丛珠》的情况,可以确定《丛珠》的归属,藉此可以进一步证明《乐府群玉》的选编者为胡存善。《乐府群玉》“编次有伦”的特点以及选曲风格与《录鬼簿》胡存善小传等材料相契合;该书张可久小令精选自《今乐府》,而后者是胡氏对张可久30年创作的精选;胡氏交游广泛,具有较高的解曲能力和编刊散曲集的经验,这些都是胡存善选编《乐府群玉》有力的佐证。

    2007年02期 No.145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威严宏大 神秘深沉——中国商周“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界定

    许燕敏;

    设计风格属于美学范畴,“古典”存在于设计的类型分化及价值观念两方面,对于商周设计风格的界定,应从精神模式及形式表现两方面展开,证实其“古典主义”的地位,揭示人类认识事物的共性特征。

    2007年02期 No.14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感伤倾向

    陈亚平;

    在中国现代叙事语境中,苏曼殊以其独特的风格,开现代浪漫感伤小说的先河。五四时期的文学普遍存在着浓郁的感伤,郁达夫为现代感伤抒情小说提供了成功的审美范式。本文缘现代小说的感伤倾向,考察其流变和风格表征,剖析其审美特质和生成机制。

    2007年02期 No.145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论当代言情小说中强权的寡母形象——以《我是一片云》为中心

    刘玉霞;

    当代言情小说中寡母总是爱滥用母权,干涉和压制儿子的婚恋选择。寡母强权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原始社会母亲崇拜的情结,二是儒家孝文化赋予母亲的权力,最后是心理原因。总体而言,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寡母在当代言情小说中渐渐淡出,孝的绝对权威被消解是寡母淡出的重要原因,传统孝道思想的长者本位立场是强权寡母仍然存在的原因。寡母扮演的就是爱情磨难的制造者,是男女爱情中一极重要的力量。

    2007年02期 No.14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现代汉语的动态状语和静态状语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李杰;

    本文对现代汉语状语的语用分类——静态状语和动态状语进行了界定,比较了两类状语的差异:语义方面表现在语义角色,语义指向与功能,以及语义辖域上;句法方面表现在语法功能和标记模式上。

    2007年02期 No.14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犯古与点化

    王翼奇;

    <正>自书其诗以呈人,方用“两正”、“并书”,而某书家赠人条幅,录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绝,末竟署“某某方家两正”、“某并书”,识者匿笑。《苕溪渔隐丛话》讥颜持约画杏花图,以罗隐诗题画,下署“持约”,然颜持约并未云“并题”,亦未乞人“两正”,既作画,又题画,署名不为过,唯未注明所题乃罗诗耳。

    2007年02期 No.145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

    王昌树;

    海德格尔所谈的思,不是认识论视野中的“我思”,而是存在之思,是本源之思。此思是对存在的一种回应和配合,是对生存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展望。此思与技术性思维有很大的差别,它不具功利性色彩,而是一种泰然任之的慎思。但是海德格尔的所说的思决不是无所作为的玄想,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行动。海德格尔认为思与诗歌和感恩相连,因此,思既具有诗性特色,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2007年02期 No.14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开放的学术视野 清洁的生态聚会——“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侧记

    王惠;李勇;

    <正>2006年12月8日至12日,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学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在海南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海南大学党委书记赵康太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教授、海南省文联主席韩少功先生、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主任曹锡仁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07年02期 No.14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陈翰笙无锡调查

    汪效驷;郑杭生;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我国社会学史上一次典范的社会调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进程,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理论到实证研究的突破。无锡调查体现了陈翰笙重实证和学科融合的治史理念,为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

    2007年02期 No.145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清末三次重要英语留学教育比较研究

    顾卫星;

    出于办理洋务和实施新政的需要,清政府在1872年至1911年期间3次较大规模地派遣学生赴英美官费留学。3次英语留学教育是清政府学西学的3个重要标志,也是清末英语教学的3个重大事件。但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3次英语留学教育在派遣基础、计划目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呈现着明显的差异。

    2007年02期 No.14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

    杜争鸣;

    本文基于近年来汉英对比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从语言的语境依赖、动态与静态、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三个角度具体解释苏州大学校训的中英文差异,从中可以看到英汉对比研究在翻译与语言比较中的应用性价值。

    2007年02期 No.145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中加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比较研究

    夏东民;

    本文围绕中国和加拿大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与理念、道德教育的路径、学生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由此得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有机结合;教育主渠道与渗透性应有机结合;在普及预防基础上提升专业职业化水平是做好我国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趋势的逻辑指认。

    2007年02期 No.145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试论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和个性特色

    顾坤华;

    大学学报如何避免平凡与趋同,唯有改革和创新才是根本出路。要锐意颠覆,构建学报办刊新模式,重新对学报的功能进行定位,努力向个性化和特色化、专刊化和“小众化”、品牌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

    2007年02期 No.14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从创造哲学视角解析环境对创造性人才的影响

    陈晓强;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受到既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团队环境。这三者对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所起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往往是以一种合力的形式出现的。创造哲学研究环境对创造性人才影响的目的就是要设定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创造性社会环境、创造性组织环境和创造性团队环境。

    2007年02期 No.14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多样性文明奏响和谐的时代强音——评《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多样性》

    林小明;

    <正>及时代的主题?如何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文明的多样性?如何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建设和谐世界?如何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入地研究和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问题,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和时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方世南教授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2007年02期 No.145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