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68774

学习党的十开大精神专题

  • 高举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

    高志罡;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十七大最重大的贡献,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旗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道路走向、发展方向、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鲜明提出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是深刻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改革开放近3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总结,也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新境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总结。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标志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道路,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全新的境界。

    2007年06期 No.14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

    方世南;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最首要的生产力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生产和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

    2007年06期 No.149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论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

    王卓君;

    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责任政府。政府公共管理权力既有公共性,又具有自利性,是两者的统一。因此,要使公共权力为公共利益而行使,就需要以责任体制来为公共权力的自利行使限界。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应确立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由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所派生的理念,并确立向人民负责的理念。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责任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建构责任政府的根本价值尺度、做到"权为民所用"、推动政府实现诚信,并将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纳入政府责任之中。

    2007年06期 No.14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制度文明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芮鸿岩;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执政党注重制度文明建设,既是其具有先进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其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建立起富有强大生命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文明制度体系,以积极应对挑战和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制度文明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根本路径之一。

    2007年06期 No.14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为视角

    林萍;

    高水平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是打造江苏自主创新省份的主要标志之一。文章对1998年—2007年10年间江苏省所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单位与地域分布、学科分布、核心研究人员等进行了分析,勾勒出10年间江苏省社科研究生产力分布及变化情况,从而探索系统提升江苏省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路径。

    2007年06期 No.14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

    刘畅;汪秋菊;索志林;

    运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原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提高了决策精度,使复杂的决策问题变得简洁。

    2007年06期 No.14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5K]
  • 苏州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童举希;潘志嘉;施杨;

    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苏州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但相对较高的目标和任务对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分析苏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苏州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苏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2007年06期 No.149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试析苏南妇女地位的多重性

    朱美芳;

    本文分析了当今苏南社会各层次妇女的不同情况,指出苏南一部分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较高,已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尚有相当部分城乡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尤其是苏南新女性的就业境况、生活质量更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全方位、多层次提高苏南妇女的就业率和自身素质,引导她们从生存自觉转为文化自觉,让苏南区域文化在妇女的觉悟中走向辉煌。

    2007年06期 No.149 29-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论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折衷主义特质

    孙文恺;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带有鲜明的折衷主义倾向。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这一特征,为其后不同的学派均可从中汲取可资利用的养分提供了可能。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折衷主义特征,表现在他的自然法概念、特征以及国家的定义等诸多方面。文章描述了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折衷主义特质,并进而分析了西塞罗坚持折衷主义自然法思想的原因,以及这种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2007年06期 No.149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全球化语境中宗教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杨合理;

    宗教法制是宗教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环节的有机统一,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意义重大。宗教法制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宗教立法、执法、法制观念和宗教活动等方面,亟待解决。借鉴联合国国际人权标准和域外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宗教法制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宗教法体系,树立正确、科学的宗教法制观念,完善执法工作,公正、公开、严格执法,通过司法的渠道,同违法的宗教活动以及打着宗教旗号危害社会的邪教活动作斗争等。

    2007年06期 No.149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网络与犯罪

    焦冶;

    网络犯罪是行为主体以电脑及其电子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实施的危害电脑及其电子网络安全的,触犯法律规范的行为。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电脑以及信息网络的普遍运用,近年来,网络犯罪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防范网络犯罪不但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计算机技术领域、法学理论及犯罪学研究领域中最引人关注的课题。另外,打击网络犯罪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全球范围内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文章拟就当前网络犯罪的手段及防控对策进行探讨,主要从法律、技术、道德三个方面规范和打击网络犯罪,对加强网络安全预防,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06期 No.149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论土地与地上物关系中的分别主义与一体主义

    段则美;孙毅;

    我国刚刚通过的《物权法》对土地和地上物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分别主义的立法模式。然而,分别主义与一体主义、分别主义与一体处分原则关系如何,功能有何差异,各国立法上有何立法趋势,仍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阐明。文章在考察了几种主要的立法例之后,尝试着解答了以上问题,并认为,分别主义立法更具有活力。"一体处分"原则从某种意义上对"分别主义"进行了修正,使得"分别主义"在效果上和"一体主义"十分接近。但是,两者仍然有差别。

    2007年06期 No.14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论中日诗坛上的“新格调派”——以沈德潜与皆川淇园为中心

    范建明;

    本文对中国清中叶与日本宝历至文化时期诗坛的"新格调派"浓德潜与皆川淇园的诗论作了比照,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2007年06期 No.149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近代“长庆体”叙事歌行的发展及解构

    李亚峰;

    "长庆体"叙事歌行在近代掀起了继元白、梅村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潮,于诗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的这类诗歌关注不够,本文从近代"长庆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入手,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风貌、特色及其解构的原因。试图从史的角度描绘出这种精美诗体的发展轨迹和生命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命运与归宿。

    2007年06期 No.14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论清初诗经学

    陈国安;

    本文对清初诗经学作总体论述,然后,选择清初诗经学名家之著述逐一述论,在诗经学史的背景中对其进行宏观和微观评价。

    2007年06期 No.14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曹魏西晋诗歌的审美自觉——从“丽”到“绮靡”

    徐中原;

    曹丕的"诗赋欲丽"说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摆脱了儒家诗教的束缚,是曹魏、西晋诗歌审美自觉的两个里程碑。曹丕所论"丽"是指诗歌的文辞华丽之形式美,反映了审美自觉开端阶段的认识,但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陆机所论"绮靡"也指诗歌形式美,包括辞采华丽和音韵和谐两个方面,并且还初步涉及了形式美的原因,反映了审美自觉发展阶段的认识。从"丽"到"绮靡"的审美认识预言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发展趋向,引领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文学风尚。

    2007年06期 No.149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两宋江南地区“冶游”之风与词人心理

    薛玉坤;

    本文通过描述两宋江南地区词人的冶游之风,展现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并在分析"冶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江南地区之所以冶游之风盛行,除了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冶游传统有关之外,实是因为宋代词人身处积贫积弱之世,在佳人命薄和文人不偶之间找到了共通的苦楚。

    2007年06期 No.149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朝野佥载 隋唐嘉话》补注

    王虎;

    袁宪先生校注的《朝野佥载隋唐嘉话》间有未是未尽处,本文为之商补。

    2007年06期 No.14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弃婴的亡国之“火”——从褒姒与帕里斯的比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冷和平;蒋智勇;

    褒姒的"烽火戏诸侯"与帕里斯和海伦的爱火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和一座城池的毁灭,遭受灭亡的周王朝与特洛亚城,其毁灭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透过弃婴的故事模式,我们能够从伦理和理性的比较中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2007年06期 No.14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英语情态动词语义演变的动因及合理性探析

    王娟;

    本文在对英语情态动词语义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语义演变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运用Leech的词汇的联想意义说和DonL.Nilsen & Alleen Pace Nilsen的英语语义特征分类理论,解释了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的转换与扩大、非情态意义缩小和被淘汰的原因及其语义体系形成的合理性。

    2007年06期 No.149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书评

  • 四言一法

    王翼奇;

    <正>《诗式》引黄叔度《看王仪同拜》:"春花舒汉绶,秋蝉集赵冠。浮云生羽盖,明月上银鞍。"二联句式相同,即许彦周所谓"四言一法"也。叔度为陈隋之间诗人,当时律诗之平仄、对仗尚未定型,更无论二联间句式之讲求变化,如阴铿:"潮去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四

    2007年06期 No.149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张问陶《船山诗草》补遗

    赵厚均;

    <正>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点校本收录了《船山诗草》二十卷和《补遗》六卷,在出版说明中,编者云:"张问陶《船山诗草》以外的作品,我们未及广泛搜集。"的确,《船山诗草》并未囊括张问陶的所有作品,我在浏览文献时,

    2007年06期 No.149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唐诗雷同

    王翼奇;

    <正>《升庵诗话》卷八有《唐诗不厌同》条,举唐人诗句雷同之例凡九,多为绝句。尚可补一例:卫象《吴宫怨》末联"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怀古》七绝之

    2007年06期 No.149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思想与文学的深度互动——评《金圣叹评传》

    沈亚丹;

    <正>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1608—1661),其文学评点是如此创见迭出,其学术思想是如此标新立异,其人格风貌又是如此特立独行,以至于在他的生前和身后,人们对他的激赏、痛骂、怀疑和思考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尤其是20世纪以来,有关金圣叹的专著就有十几种之多。吴正岚博士所

    2007年06期 No.14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明清诗歌研究的创新之作——评《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

    卞岐;

    <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最盛,研究者的关注也最多,而对于诗歌的关注却很不足。特别是明末清初易代之际,作为厕身其间的文人士子,他们所经历的心灵磨砺和精神痛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一方面要经受阶级斗争的

    2007年06期 No.149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吴文化研究

  • 近代苏南农民工的源与流

    池子华;

    本文以无锡为龙头的近代苏锡常工业中心为视点,对苏南农民工的"源"(来源)与"流"(外流)情况进行考察,认为尽管苏南地区农民工来源地广泛,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苏南农民工的空间运动有着鲜明的区域内部流动的特征,这与工业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农民工的空间位移迥然不同。在苏南农民工的籍贯构成中,苏北民工所占比例不可小视。苏南本地农民工的外流,以上海为"主流"。

    2007年06期 No.149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论近代苏州通商场的变迁

    金兵;

    苏州通商场又称"各国租界",19世纪90年代与日本租界几乎同时在苏州开辟。苏州通商场在开辟初期曾一度推动苏州城市的发展,并成为城市新政的试验田。以往学界对苏州商埠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本租界,对苏州通商场关注较少。虽然苏州通商场后来长期陷于停滞,但探究其中的原因亦可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某种借鉴。

    2007年06期 No.149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论刘坤一与李鸿章争夺轮船招商局

    卢伯炜;

    1881年,湘、淮派系争夺轮船招商局的斗争,以李鸿章淮系的"胜利"告一段落。本文深入论述了这场争夺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揭示了洋务派内部的派系纷争对洋务企业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推进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2007年06期 No.14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门户开放”政策与20世纪大国的博弈

    金卫星;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社会特殊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它既涉及美国与列强在远东争夺势力范围问题,也触及为日益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多边自由开放倡建规则问题。由于这项政策含有非殖民化思想,并且超前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

    2007年06期 No.149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新探

    俞国;

    本文对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的历史背景、过程、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析。宋美龄访美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改变美国"重欧轻亚"的既定政策,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善中美关系。

    2007年06期 No.149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刍议

    何渐鸣;

    终身教育是改革和创新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实践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应逐渐把成人教育放在终身教育的中心位置上。文中仅就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个人肤浅之见。

    2007年06期 No.14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杨一心;刘标;钟错;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与时俱进作出调整。本文分析了大众化背景下江苏省高等教育层次、科类、地域、形式和管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2007年06期 No.149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人本管理理念在院系研究生管理中的体现与应用

    薛辉;许继芳;

    高校研究生管理有着自己特殊的属性,管理学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几种理论对我们加强和改进院系研究生管理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需要理论、激励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社会人理论、非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对给我们院系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很大的启示。院系研究生管理中贯彻人本思想必须要注重情感管理;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发挥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作用;管理者要加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2007年06期 No.14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