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830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吴文化研究

  • 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

    罗时进;王文荣;

    清代吴地"九老会"十分活跃,显示出江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人文气象。作为一种结社活动,它有继承和沿袭中唐以来香山文会传统的一面,同时受到特定时空、特殊地域文化的影响,打上了清乾嘉以后江南农商经济特别发达、学术艺文高度繁荣、自然环境清嘉幽美的印记。九老会诗歌丰富了江南文学史料,使今人能够超越时空,去感知江南富庶繁华之地曾经有过的风雅,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某种超越文学性之外的认识意义,应该予以重视。

    2009年01期 v.30;No.15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从上海洋场竹枝词看晚清民初知识分子启蒙观的演进

    程洁;方卫;

    由巴渝民歌演化而来的文人竹枝词,大多以平直的风格记录了一时一地的民俗文化与社会风景,实际上是乡土志,或者说是民族志的另一种记述模式,隐喻了创作者、民族志记录者的意识与心态。创作于租界时期的上海洋场竹枝词,正具有这种活态的、深刻的思想价值,传达出晚清民初知识分子面对近代化潮流的复杂心态,及其启蒙思想的发展、变化。

    2009年01期 v.30;No.15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批判

    王晓升;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把劳动看做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它忽视了不同时代的劳动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人控制自然的角度来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无法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象征交换关系。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误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想,实际上就是要消除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它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在劳动中人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这实际上都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强调了劳动历史性却忽视了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必然关系,从而忽视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2009年01期 v.30;No.1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

    甘剑斌;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公众基于某种价值和规范而对政治系统产生的认同和忠诚。这就是说,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政治系统要赢得统治的合法性就应当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否则合法性危机就不可避免。分层次地对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进行深入考察,并从构建和增强政治合法性的政绩、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基础的角度分析化解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路径。

    2009年01期 v.30;No.15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公共利益概念研究

    胡朝阳;余庆东;

    公共利益问题研究成为当下政治哲学、法学、公共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热点问题。不同学科对公共利益概念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试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公共利益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公共的涵义及其属性,其次论述利益概念的分析,最后概括出公共利益的内涵及其特征。

    2009年01期 v.30;No.156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王平;

    毛泽东是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他从人民民主理论、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协商民主是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必然结果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协商民主存在的政治逻辑。同时,毛泽东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并结成硕果。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但这并非主流。当代中国,充分肯定毛泽东在协商民主建设上的历史功绩,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在民主观上的局限性,具有现实价值。

    2009年01期 v.30;No.15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段进军;张腊娥;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包括巨大的生态赤字、文化和社会的断层、城乡之间的不协调性,以及安全性和稳定性等,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应体现以下重要导向:可再生能源导向、地区化导向、内生型导向、社会、经济、生态融合性导向,以及阳光城市的发展图景。目前,中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应高度重视城市集聚区的空间规划,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模式要实现由外生型向内生型的转变。

    2009年01期 v.30;No.156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李尚文;黄国安;

    本文以区域经济增长的σ趋同和β趋同这两种形式为基础,根据1990-2006年江苏省13市的人均GDP数据,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整个时间区域整体上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但在加入一定控制变量后存在条件β趋同,在某些时间阶段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并根据这一变化规律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9年01期 v.30;No.156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反垄断法》中的若干行政法问题探讨

    黄学贤;

    虽然不能将我国的《反垄断法》归于行政法,但其中的行政法问题因该法的反垄断宗旨而显得尤其重要。反行政垄断被认为是我国《反垄断法》的一个亮点,但是《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仍有较明显的不足。《反垄断法》所确立的执法体制是"双层次多机构"方式,在我国该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该执法体制对《反垄断法》效力和权威的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反垄断法》中关于行政程序的规定相对来讲还是较健全的,但由于《反垄断法》赋予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有些程序尚需进一步规范。《反垄断法》在反垄断的行政救济机制方面涉及到复议前置和复议与诉讼选择的问题,而恰恰是这个规定与《行政复议法》存在明显的冲突。关于《反垄断法》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现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应有的地位,只有将所有与该法相冲突的规定均归于无效,才能真正确立起《反垄断法》的权威地位。

    2009年01期 v.30;No.156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论国家自卫权的行使对象

    明瑶华;

    随着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国家自卫权作为一国的自然权利,其行使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及随后一系列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行动后,能否针对非国家主体行使自卫权,以及非国家主体的行为与国家责任等问题都成为行使国家自卫权的争议焦点。应当肯定的是,针对非国家主体可以行使自卫权,但同时必须对其行使进行限制,防止名为自卫实为侵略的行径。此外,对于是否构成武力攻击应当从程度上进行判断,并且应依国家责任规则来判定武力攻击的归因问题,而不得仅因国家违反了其国际法义务而将武力攻击归于该国,从而对其行使所谓的"自卫权"。

    2009年01期 v.30;No.156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环境侵权之“损害”研究——以环境权的二元价值为基础

    林丹红;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以损害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然而对环境侵权损害的范围,学界一直没有形成共识。文章以环境权的二元价值为基础探讨环境侵权之"损害"的范围、具体内容及损害赔偿的具体形式。认为环境权具有经济性价值和生态性价值的追求。环境权是兼具公、私法属性的一项社会性权利,非公民个人的民事权利,不能成为侵权客体。环境权的生态性权益损害具有非可诉性,只有经济性权益损害才能纳入环境侵权可获赔偿的损害范围。经济性环境权益损害最终表现为以环境为媒介造成的特定主体的人身、财产及精神损害,这也是环境侵权损害的具体内容。在损害赔偿机制的构建中应坚持全部赔偿为主、概括性赔偿为辅原则,个人责任为主、国家责任为补充原则和责任社会化原则。

    2009年01期 v.30;No.15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

    潘牧天;

    民事法律事实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它直接关系到民事权利的变动与救济,具有客观性、合乎民法规定性、可感知性、可证明性以及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可变动性等属性。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体系构建过程中,民事法律事实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为其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规划并制约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与适用。

    2009年01期 v.30;No.15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善意取得制度探析

    龚丹;

    善意取得制度,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对善意取得并没有完整的规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在我们国家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刻不容缓。本文论述了善意取得的理论依据、价值取向、构成要件、适用条件,并对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不动产和赃物是否应该适用善意取得),提出了看法。

    2009年01期 v.30;No.15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文学本质界定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

    董学文;凌玉建;

    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而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状况。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 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简单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2009年01期 v.30;No.15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朱光潜与解读王国维词学的西学立场——《人间词话》百年学术史研究之五

    彭玉平;

    《人间词话》自1908年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发表之后,因其超越时代的文学观念而不为时人所赏识;在王国维生前,又因其后来国学研究的卓越而掩盖了早年文学思想的光芒。1926年,《人间词话》由俞平伯标点后单行出版,遂因其融合中西的文学观念和王国维国学大师的身份而强势进入学术视野,先后经过靳德峻的笺证、蒲菁的补笺和许文雨的讲疏,而逐渐得以普及。朱光潜则是以西学立场来对王国维词学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人,其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的辨析,不仅带上了强烈的评述者的本位意识,也由此影响到后来学人对王国维词学的质疑之风,使《人间词话》在一种彼此争论中走向经典。而其西学立场则对此后缪钺、叶嘉莹、佛雏等人的研究理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1期 v.30;No.15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詹姆逊的文类批评观探索

    杜明业;

    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批评家。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一种尝试,他对当代西方文类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肯定文类批评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探讨了文类演进历史中的"形式的积淀"与"文类的不连续"问题,重新审视了文类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指出辩证批评有助于当代西方文类批评走出困境。

    2009年01期 v.30;No.15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朱熹的《大戴礼记》研究

    孙显军;

    朱熹对《大戴礼记》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他对于《大戴礼记》的认识应是基于学术的直觉,具体成果体现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这是将《大戴礼记》融入到儒学经典体系之中,特别是礼学经典体系之中进行会通式研究的一次尝试。

    2009年01期 v.30;No.15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论放翁词与三国事

    陈桂声;

    放翁词作涉及三国事者,凡有6篇,虽数量不多,但还是值得注意的。然而,遗憾的是,陆游所填的6篇涉及三国事的词作,多为用典而已。而其[水调歌头]《多景楼》一篇,也是在宴游时,即情即景而作。不过,陆游见存的130馀篇词作中,大部分作品还是精心结撰的。即如这6篇涉及三国事的作品,无论写景状物、吊古抒情,其作品中流露的情感,仍然不乏激荡昂扬之气。

    2009年01期 v.30;No.15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寒山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禅宗精神的契合

    王维倩;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抛弃世代信奉的基督新教,改信禅宗,试图从东方禅宗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信仰的归宿。他们游历东方,修行禅定,静坐默想,修身养性,以了解东方思想,求得毫无约束的精神解脱,交融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世界。这一值得深思的精神事件与中唐诗人寒山的生活言行、"荒野情结"、对待人生和自然的态度等均有着精神的契合。

    2009年01期 v.30;No.156 77-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中原音韵》点校失误五则

    耿军;张玉来;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收录了元周德清编撰的《中原音韵》一书,并进行了重新点校和整理,但是其中存在不少标校失误的地方。略举五则。

    2009年01期 v.30;No.156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距离效应”与人称代词的变指

    刘振平;

    以往对人称代词变指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形式归纳和修辞效果方面,而对制约其使用的原则和变指规律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根据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而微妙的作用,提出了交际中的"距离效应"原则,并说明"距离效应"是支配人称代词变指的重要原则。

    2009年01期 v.30;No.15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试论现代英语中俚语地位的提升

    王威;

    现代英语中俚语的地位逐渐上升,俚语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用语之间的一种纽带,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俚语的使用也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英语中。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俚语抱着回避或反对的态度也许已经不切合实际,正视和如何正确处理俚语才是现代英语所持的态度。

    2009年01期 v.30;No.15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中华姓氏源流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史料的利用和开发——以中华彭姓源流为例

    吴建华;

    本文以中华彭姓源流研究为例,认为中华姓氏源流研究也属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范畴,因而这项研究的资料利用和开发也与中国社会史史料的利用与开发密切相关。在从事诸如此类研究的同时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在利用和开发此类课题的资料时所得到的体会,也有助于丰富和认识中国社会史史料的利用和开发,有助于中国社会史史料学学科的建设。

    2009年01期 v.30;No.156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试论抗战前日本华北走私及其影响(1935.8—1937.6)

    袁成亮;

    自1935年8月至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为实施其全面灭亡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罪恶目的,同时也为了摆脱因经济危机及扩军备战而引发的国内财政危机,在华北进行了大规模走私活动。尽管日本通过华北走私获取了巨额利润(包括利用走私利润进行的投资回报),使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较早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为其对外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然而,由于这种大规模的华北走私对南京国民政府财政经济、中国民族工商业、广大人民生计以及英美在华利益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而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到来和以中、美、英为核心的远东反日局面的形成。

    2009年01期 v.30;No.15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论容闳的科教思想及实践

    黄晓东;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长期留学海外的容闳立志"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大力倡导"教育救国"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积极进行"科教兴国"实践,意义十分重大:从觅"制器之器"到培养"制器之人",促使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师夷长技"的器物层面,升华到"师夷长智"的文化层次,最早倡导了制度层面的变革,从而抓住了与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教育制度,其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精神层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据此可以说容闳是晚清思想界、文化界主张从制度层、精神核心层变革的最早倡导者。在此意义上说,容闳称得上是杰出的爱国者、近代留学教育的开拓者和中国现代化的卓越先驱。

    2009年01期 v.30;No.15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

    张建初;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是高等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客观需要。教育成本是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具有非直接补偿性、递增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此外还要明晰教育产权,构建成本控制的制度环境,建立全面成本控制体系,以此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确保投入产出平衡,提高高等教育经济与社会效益。

    2009年01期 v.30;No.15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学校管理制度的伦理价值

    王家军;

    学校管理制度与伦理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学校管理制度与伦理机制互补、精神互含。学校管理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伦理价值:学校管理制度具有群体性,有助于群体善公共环境的构筑;学校管理制度具有确定性,有助于对伦理规范的认识和落实;学校管理制度具有稳定性,有助于个体的道德养成;学校管理制度具有强制性,有助于学校管理伦理的弘扬;学校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性,有助于新的伦理效应的产生。

    2009年01期 v.30;No.156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问题探析

    吴伟;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不断被强化,行政权力主导与控制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官本位倾向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学术腐败滋生,助长了高校的浮夸与不实之风。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外高校的有益经验和管理模式,尝试提出了解决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问题的基本措施。

    2009年01期 v.30;No.156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体价值论

    蔡雨沁;

    高等教育现代化并不只是"化"为现代教育就算成功了,而是要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追求更为长远的"现代性",因为教育现代化蕴涵着独特的内涵——人的现代化问题以及教育的未来特性和超越特性。从教育自身的特性和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以及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追问与呼唤,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确立"人本论"的价值取向。

    2009年01期 v.30;No.156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突破性成果——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

    沈海牧;王怀义;

    <正>最近,朱立元、朱志荣教授等主编并列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完成出版。这套丛书共推出五本,分别是朱立元教授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朱志荣教授等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寇鹏程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存在根基与实践美学》、刘泽民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以及刘旭光副教授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

    2009年01期 v.30;No.156 125-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文学作品“真境界”的追寻——读《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

    禹玲;

    <正>在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研究领域中,汤哲声先生是位学风严谨、卓有成就的学者。十多年中,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滑稽小说史略》、《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等著作。200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则展示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很多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2009年01期 v.30;No.156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