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894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祝允明的古文观

    徐慧;

    以55岁罢试就选为界,祝允明的仕隐观、古今论、古文观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前后期变化;祝氏早期对古文写作的偏好与吴中博古、家学传统等有关,其文复秦汉意识甚至早于弘治末才开始起事的前七子十几年,由于科举仕进的需要,其时对时文亦采取务实包容的态度,古今观中并无崇古卑今的思想;后期放弃科举仕进的道路,开始厌弃时文,文章复古观中趋古论思想明显,尤其体现在其"文极乎六经而底乎唐"的文统观中。

    2009年05期 v.30;No.160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文心雕龙》的《春秋》经、传批评

    高林广;

    《春秋》经、传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其对后世经学、文学、哲学、史学等所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文心雕龙》将经传视为"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依据和"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并从文学角度深刻论述了其意义和价值:经"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传乃"记籍之冠冕",二者共同树立起了文章立论之规范;经传俱隐义藏用,于文为约,吐纳自深,是后世箴、颂、议对、史传等诸体文学创作的光辉典范。

    2009年05期 v.30;No.16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归依体验与高峰体验交融——《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美学生命探微

    陈迪泳;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笔者力图以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刘勰的心理体验作系列新的探索。其中,"割情析采"中的"神思"——创作论蕴含了刘勰的的归依体验——归依自然与归依宗教、以及高峰体验——自负宏达与"思理之致",并且两种生命体验相互交融,由归依体验走向高峰体验。

    2009年05期 v.30;No.16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走向隐逸:唐初朝野文学思想的共同趋向

    梁尔涛;

    走向隐逸是唐初朝野文学思想的一个共同趋向,以隐逸为雅是朝野文学思想中一个共生相长的重要交汇点。朝野共同的崇尚使得隐逸成为唐初雅正主流文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隐逸文学在唐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09年05期 v.30;No.160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全宋词》陈从古小传辑补

    钟振振;

    南宋知名士大夫文人陈从古,《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陈从古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于其生平未备者尚十数事,兹予辑补。要点有:从古,字又作"希颜"、"颜"。斋名敦复斋,人称敦复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闰四月后至二十四年(1154),左迪功郎、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富阳市)尉。约绍兴二十九年(1159)至三十二年(1162),左宣教郎、邵州(今湖南邵阳)州学教授。约孝宗乾道二年(1166)至五年(1169),监行在榷货务都茶场。约乾道五年(1169)至七年(1171)间,曾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1171),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一带)。同年十二月前,阶官已至左朝散郎。淳熙元年(1174)五月,已权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公事。二年(1175)春,以言者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九年(1182),主管南京鸿庆宫。尚著有《和简斋诗集》、《和梅诗》、《万历会同》等。

    2009年05期 v.30;No.16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吴文化研究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

    孙艺兵;孙志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我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总结这段时期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05期 v.30;No.16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论科学精神

    王金福;宋新康;

    发展科学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所需要的精神素质的总和,包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防止科学精神的衰退,大力提倡科学精神的培养,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009年05期 v.30;No.16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宰制空间的路径分析

    孙江;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平线上,整个城市成为资本的游戏场,资本对空间的宰制塑造了空间生产的秩序。通常,经由空间占有、空间功能区分、空间建筑、空间装饰、空间营销等具体路径,资本原子化地"分割"空间,并把空间"加工制造"成工厂、道路、市场、运河、港口、住宅等使用价值,使之充当资本运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并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创造必需的空间形态。

    2009年05期 v.30;No.16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制探析

    李庆霞;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其实质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这一变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曲折复杂的过程后,至今天又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和关键的时期。伴随着现代化的实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为了这一转型能够更加顺利进行,本文将在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实质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从而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完成。

    2009年05期 v.30;No.160 11-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苏南地区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实践透视

    郭彩琴;宋国英;

    苏南是全面率先达到小康的地区之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进区域。和谐家庭建设是苏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许多新变化,因此和谐家庭建设仍然面临种种挑战,需要理论界和社会各界予以研究和关注。

    2009年05期 v.30;No.16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论我国两岸关系实现重大突破的本因

    夏东民;

    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是两岸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的跨跃式突破,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里程碑的意义。是什么推动了这一盛事的实现?最根本的成因就是我们党以"一国两制"为核心的和平处理两岸关系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完善,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破解了两岸关系长期对立的历史性难题,同时为促进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提供了经典范本。这一理论体系通过化对峙为和睦、化对立为统一、化封闭为开放、化单边发展为共赢的作用机制,直接指导和推动了两岸关系正常化进程。

    2009年05期 v.30;No.16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与和谐国际关系构建——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

    钮菊生;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列强不断向海外扩张,澳门就是在此时被葡萄牙占领的。中国明清两朝和后来的民国政府,或夜郎自大,或腐败无能,基本上是把澳门拱手相让给了葡萄牙。而葡萄牙则得寸进尺,妄图将澳门变成它的殖民地。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抑或澳门回归之前的中葡关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国家间关系,两国关系因澳门和澳门问题而紧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澳门以"一国两制"模式回归后,中葡关系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开始走向和谐,澳门和葡萄牙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为世界上存在类似问题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友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009年05期 v.30;No.16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极微论”与反“极微论”——以罗什与慧远在《大乘大义章》中的讨论为中心

    吴丹;

    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与罗什对"极微"的不同理解,不仅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宇宙观、本体论,也显示出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中观学说与"极微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交锋、以及在印度佛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毕竟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009年05期 v.30;No.16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金融危机下辩证看公允价值计量

    刘淑萍;

    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在全球肆虐,此次危机爆发的诱因成为金融、会计人士甚至政要领袖关注的重点,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众矢之的。文章试图辩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和负债计量中充当的角色,不赞同将其认定为危机爆发的元凶,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角色的辩证分析,希望对我国未来会计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价值衡量中的运用与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9年05期 v.30;No.16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研究——以苏南为例

    王怡;

    在苏南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任务带来了新的资金需求。在需求诱导下,苏南正形成一个由财政、银行、资本市场、民间金融、外商投资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服务体系,在全国起着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先导作用。在上述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的修正与完善中,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正规金融机构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次级制度安排的民间金融如何得以健康发展尤其值得关注。

    2009年05期 v.30;No.160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宪法中私有财产权与社会保障权的优先顺位及其社会功效

    钱福臣;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中的私有财产权与社会保障权的优先顺位的确定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私有财产权优先和社会保障权优先。前者是资本主义宪法的倾向,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倾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对于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的顺位确定,在价值顺位上仍保持原有倾向,但在操作顺位上却日趋同化。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目标应确定为:对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给予同等的重视。合理的实现方案应确定为:在保障私有财产权优先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权。

    2009年05期 v.30;No.160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腐败根源深层次因素的寻找——重在从人的本能视角观之

    李晓明;朱媛媛;

    随着我国反腐斗争的逐步深入,学界对腐败原因探讨较多,而对腐败根源研究甚少。殊不知,腐败根源不仅是滋生腐败的一个深层次因素,更是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腐败的极其重要方面。故本文试图从人之本能视角全面揭示和深入探讨腐败产生的根源性因素,以期能对腐败的顽固性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遏制腐败提供新的思路。

    2009年05期 v.30;No.160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论刑事审判程序分流

    叶肖华;

    在犯罪量持续走高和司法资源有限的紧张状态下,如何以有限的司法资源来消化大量增加的刑事案件,是刑事诉讼制度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应当在效率、正义、和谐、宽严相济等分流理念的指引下,实行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畅通审判渠道。基本路径包括重构简易程序,增设处罚令程序和刑事和解程序等。

    2009年05期 v.30;No.16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缺失及发展前瞻

    杨胜利;

    劳务派遣的产生和制度演进是劳动力市场趋向灵活的产物,其雇佣和使用相分离、关涉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工及用工单位三方主体的法律特征使其与仅涉及雇主和劳工两方主体的传统典型劳动雇佣有较大差异。劳务派遣在各国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不是主力作用,应当充分认识其所具有的双面性,限制其干扰劳动关系稳定、损害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秩序的消极影响。在劳务派遣的制度设计中应从市场准入、行业分布范围及派遣期限等方面予以规制,建立劳务派遣与典型雇佣之间衔接的良好机制。

    2009年05期 v.30;No.16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民本思想之源——《皋陶谟》

    焦俊霞;

    《尚书·皋陶谟》是一篇记言体政论散文,是舜帝时期的一次议政会议记录,主要是主管刑罚的大臣皋陶的发言记录。在皋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较早出现的民本思想的雏形。在皋陶的发言中,不仅对君王提出了"九德"的标准,而且还提出了治国的根本在于"知人、安民"。纵观我国历史文化,民本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

    2009年05期 v.30;No.160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道家视界

    李顺春;

    尤金·奥尼尔从小着迷中国文化和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不仅融入奥尼尔人生之中,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融入其整个戏剧创作之中,形成新的创作视界,使其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及象征等都烙上了"道"的特色。

    2009年05期 v.30;No.16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殖民时代的特立尼达社会喜剧——奈保尔《米格尔街》与《灵异推拿师》简评

    高照成;

    在《米格尔街》与《灵异推拿师》两部最早创作的作品中,奈保尔以20世纪上半期特立尼达下层百姓为主角,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岛民的原质生存状态和岛内众多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同时,作者对于特立尼达本土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乃至西方文明的态度也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初步的显现。这两部作品虽稍显稚嫩,却为他中后期的创作奠定了语言、结构和情节的基础。

    2009年05期 v.30;No.160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有张有弛的言语组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话语方式

    唐扣兰;

    《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它们的话语构成方式表现为有张有弛的言语组织,即:语音层面的节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短促、轻快,使得文本具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文法层面的字词平实、隽永、雅致,而色彩词的突出运用则增强了文本的画面美;辞格层面的比喻以明喻为主,以隐喻、转喻和提喻为补充,它们和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一起,充分表现出了文本言语的张力。

    2009年05期 v.30;No.16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便士报“传播革命”与“第四权力”的确立

    张健;

    1830年代,以《纽约太阳报》为首的美国便士报引发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传播革命",建立了报刊以新闻信息集聚传播能力,广告则为传播能力进行价值补偿的"双重服务"模式,解决了独立革命以来长期困扰报业的经济独立问题,促使报刊不仅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或业主谋利的企业,而且成为美国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部分。报刊"第四权力"由此成为制度性的权利。

    2009年05期 v.30;No.160 93-9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江西省武宁话知系三等韵今读

    陈凌;汪平;

    在赣方言中,幕阜山武宁话较为特殊,其知系三等韵今读都有[i]介音。

    2009年05期 v.30;No.16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谭嗣同诗全编》误收龚自珍诗五首

    于民;

    <正>曾见过三本谭嗣同的集子:一是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的《谭嗣同全集》,二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刘玉来的《谭嗣同诗选》,三是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李一飞编注的《谭嗣同诗全编》(下简称《全编》)。李一飞先生在其书"前言"中记谭诗云:"今之能看到的有:经由诗人手编、于光绪二十三年在南京刊行的《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

    2009年05期 v.30;No.160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立法初探

    曾桂林;

    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中国红十字会条例》,开启了民国社会红十字会立法的帷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数次修订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到40年代末草拟《中国红十字会法》,逐步建立起较严密的红十字会法规体系,在规范红十字会组织、增强慈善救护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立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行政监管色彩浓厚;二是立法水平有限,若干条款不够精准;三是实施效果受时局影响较大,法律缺乏稳定性。

    2009年05期 v.30;No.160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民意机关的筹建

    周玉玲;

    20世纪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基层民意机关建设的第一次高潮,主要表现有:出台了有关县、市组织法及基层民意机关的单行法规;构建了基层民意机关的组织结构、职能权责;从政策宣传、经费保障、民权训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推动;一些省、市、县进行了筹建基层民意机关的实践。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此次筹建基层民意机关的浪潮只留下一些空文却没有留下多少实践的痕迹。

    2009年05期 v.30;No.16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走向新现代性的教育发展观

    时海燕;

    教育现代性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教育表现出的过程和本质特征。以教育现代性为主导价值的现代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理解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变革,超越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第二次(反思)现代性的视域,走向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教育发展观。

    2009年05期 v.30;No.16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马万全;单美贤;

    从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中发现,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领域中的技术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涉及到的因素有教育目标、教育制度、学习者特点、教育环境、教学过程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2009年05期 v.30;No.16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基于和谐视野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郑锋;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土壤和平台。当前,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共同追求,本文围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探讨了和谐大学文化内涵、本质追求以及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等涉及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性的问题。

    2009年05期 v.30;No.160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排斥与诉求:数字化语境下的民间传统艺术

    王建良;周东华;

    数字艺术、网络艺术作为现代新兴艺术的代表,已经呈现出巨大的表现空间和审美视域,数字化语镜下的民间传统艺术则面临种种的困境与尴尬。民间传统艺术在各种新兴艺术的冲击下,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被珍爱的理由,传统艺术对待数字化背景下的现代艺术,既有出于自我维护的自觉排斥,又有出于自身发展的积极诉求。

    2009年05期 v.30;No.160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学子歌声中的东吴大学

    顾卫星;

    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努力培养"于汉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英文达出,于英文所得各种学问可由汉文达出"学贯中西人才。东吴大学班歌、级歌和校歌热情抒发东吴情怀,颂扬东吴精神,演绎东吴传统。

    2009年05期 v.30;No.160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学报赋

    龙协涛;

    <正>夫学术者,聚文脉,续学统,为天地立心,为国家奠基,为民族植根,为子孙后代万世开太平也。时移势易,中国近现代大学应运而生,薪火相传,革故鼎新。国学与西学交融,科技共人文齐辉。此乃思想之宝库,精神之渊薮;文化之摇篮,文明之大纛也。泱泱乎,千古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浩浩乎,百代神州先哲继往开来。

    2009年05期 v.30;No.16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