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68201

学术关注:学术评价与学术标准

  • 厘清学术性、行政性与社会经济效益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的反思

    刘大椿;

    依据评价目的不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呈现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性评价、行政性评价与社会经济效益性评价。在评价活动中,价值大小是通过不同评价对象优异程度的比较而得以体现的,而评价对象价值的实现又依赖于评价者对其优异的承认与否。承认分为工具性承认和荣誉性承认,与此对应,优异可区分为品质的优异和成就的优异。

    2011年02期 v.32;No.16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

    朱剑;

    学术期刊是学术链条中连接作者、读者和评价机构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学风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误入歧途的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与管理的强势介入,以各种排行榜和排名表为特征的量化评价催生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而结构与布局严重不合理的学术期刊则未能成为防范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有待于评价主体向学术共同体的回归,而由学术共同体主导的学术评价则有待于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期刊这一公共平台的建立。建立起以专业期刊为主的学术期刊体系是解决学术风气和学术评价问题的关键。

    2011年02期 v.32;No.16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论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困境

    金太军;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然而,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结构使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陷入三重困境之中,即多元评价标准难以调适引发的评价困境、多元评价主体角色失范引发的评价困境和外部因素干扰引发的评价困境。为此,应避免囿于评价标准的质与量、政治性与学术性、独立性与社会性、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非此即彼的纠结,给予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研究视角的时间与空间,清晰界定与规范行政权力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角色与行为,充分发挥学术自主性。

    2011年02期 v.32;No.169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资本逻辑语境中的人文科学研究

    李兰芬;

    人文科学研究者奉行特立独行的人格品性以坚守社会批判者和尊严捍卫者的学科立场,但是,在历史进入以权贵资本挤压人文知识并成为支配力量的社会语境中,人文科学的研究空间、批判使命、化人职责遭遇侵蚀性吞噬。如何"与狼共舞"、穿越资本隧道,加快推进人文科学研究乃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时代课题。

    2011年02期 v.32;No.16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哲学与时代问题:“市民社会与现代性”笔谈

  • 市民社会的理由

    鲁鹏;

    <正>人们对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有不同的理解:把它看作一个"经济体";把它看作一个"政治经济体";以及把它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却又区别于国家的综合体。我个人倾向于

    2011年02期 v.32;No.16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市民社会结构的现代性特点刍议

    何中华;

    <正>1.已故陈乐民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形,有一次他到法国某镇造访,曾请教该镇镇长:"我指着运河问他,这条运河通过其他市镇,你们怎么管理?他告诉我各市镇之间有协议,如果要有什么工程,要运河通过的各地区政府之间协调。这个与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如果有一个

    2011年02期 v.32;No.16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社会域存在的公民社会

    姜涌;

    <正>公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是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公民社会是在西方中世纪末期伴随着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的出现而出现的。从19世纪末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

    2011年02期 v.32;No.169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0条解读

    卞绍斌;

    <正>当前,关于"市民社会"①的讨论依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这一理论所预设的"自由平等个人"和"私有财产权"等理念经由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日益深入人心,在此情势下,考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不过,对于一些常识性概念进行不断省察不仅是保持观念敏锐性的需要,还在于立足新的思想语境批判我们曾确信的价值观念,看它们是否需要修正或改变。"市民社会"正是属于需要重新反省的重要词汇之一。

    2011年02期 v.32;No.169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现代市民社会的物性纠结与解结可能

    单提平;杨立蛟;

    <正>在西方哲学语境中,非无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物(Ding/thing),但理解物之为物的依据却并不那么容易说明,海德格尔甚至断言,"对物之物性(Dingheit/thingness)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的全过程"[1]241。何以如此?这是因为思考物性即是对存在者是其所是的终极探求,是形而上学的固

    2011年02期 v.32;No.16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纪念建党90周年:执政理念与工作机制

  • 执政道德的两个维度:立党之“道”与为政之“德”

    王锋;

    执政道德可以从立党之道与为政之德两个方面来理解。道不同于德,立党之"道"就是政党追求的一种根本性价值目标、理念。任何政党都有自己所求之"道",惟"道"之具体形式不同。为政之"德"则是政党理念的现实化,即一个政党如何实现良好的治理。中西方社会政党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都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它们在治理方式上有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2011年02期 v.32;No.169 76-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新时期创新党的社会工作机制的思考

    孙艺兵;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社会工作。面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变化,党的社会工作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利益格局在重组,社会阶层在分化,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必须加强党的社会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完善党的社会动员、管理、沟通、服务、监督和整合机制,有效发挥党的社会功能。

    2011年02期 v.32;No.16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亚里士多德“法治”概念之“谬误”

    魏治勋;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无疑是经典的并且是影响深远的,但其对于现代法治的正向影响并不是建立在对亚氏法治概念内涵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建基于现代人对亚氏法治概念的"误解"之上,因为亚氏法治概念本身是在具有法治表象的语词掩盖之下的"德治"。作为对法学理论概念和命题的知识追求,我们必须保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将一切本质上有害于法治的思想遗产拒之于外。

    2011年02期 v.32;No.169 87-91+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不真正连带债务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章正璋;

    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由德国法学家米塔斯和阿依舍雷率先提出,其理论源头为古典罗马法时期的争点决定制度以及德国19世纪普通法时期的连带责任二分法,其理论基础为连带债务的原因同一说,该理论为旧中国学说和司法所继受。旧中国民法典以及《民法通则》对于连带债务本质的规定系采纳法定连带除外的主观目的共同说,实践中有可能产生不真正连带债务,但是旧中国以及现今台湾地区学说及司法实践中将一些普通债务、协同债务以及嗣后不能的债务视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不甚妥当,大陆学界应该引以为戒。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当中应该增加赔偿请求权让与的规定,目前多数的所谓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类型,可以藉此解决。另外,请求权法定转移或者约定转移之债以及具有主从关系的债务不属于不真正连带债务。

    2011年02期 v.32;No.169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社会性别视野下妇女的婚姻家庭权利

    赵秀荣;

    从社会性别视野审视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发现存在一些形式平等但实质未达到公平正义立法效果的法律规定,实际上损害了妇女的婚姻家庭权利,有必要在社会性别平等的框架下完善我国《婚姻法》的条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之目的。

    2011年02期 v.32;No.169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水权交易:实证分析与制度构建——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的反思与启示

    张永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面临着水危机,水权交易等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树立政府与市场共生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公平与效率理念来构建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培育水权市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首例水权交易案——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引致新的法律问题,对中国水权交易制度的构建起到新的有益的启示。

    2011年02期 v.32;No.169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依法规划问题研究笔谈(续)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闺秀诗话》与《闺秀诗评》关系及作者考述

    宋清秀;

    淮山棣华园主人《闺秀诗评》与苕溪生《闺秀诗话》二书因不知作者具体为何人,产生很多疑问。仔细比对《闺秀诗评》与《闺秀诗话》所载条目,发现《闺秀诗话》所载的106则中,有71则与《闺秀诗评》完全相同或者相似,可见苕溪生编辑《闺秀诗话》时一定参阅过《闺秀诗评》,但不知因何只字未提;同时根据相关资料考证棣华园主人应就是清代戏曲家黄钧宰,发现苕溪生与民初小说家徐枕亚有相似之处。

    2011年02期 v.32;No.169 141-14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七子的抨击及其动因

    尹玲玲;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七子及竟陵抨击最甚,竟陵不受好评,在当时为学界共识,对七子的抨击却往往惹人非议。钱牧斋对七子的抨击态度如此激烈,固然有门户之习方面的原因,然联系牧斋所处之环境及其文运系乎国运的观点,则不难理解作为文运转折点的七子何以会激起牧斋的愤激之情。牧斋以为,七子为文运之转折点,国运盛衰亦从之转变。

    2011年02期 v.32;No.169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故事演述与宝卷叙事——以陆瑞英演述的故事与当地宝卷为例

    陈泳超;

    将陆瑞英演述的民间故事与白茆当地流传的宝卷文本相对照,可以发现从叙事模式上来说,宝卷作为宗教性的俗文学作品,在常见的俗文学一般模式之外,又加上了一圈主人公本是神仙下凡、最后在人间大团圆之余还要有一个证道成仙的结局;但是与宝卷相同类型的故事演述却不受这样叙事框架的限制,它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当主人公面临难题时,宝卷习惯性地选择神灵直接出面干预,这就显得面目单一,而民间故事手段更丰富,并且倾向于更生活化的解决方案,相对于宝卷的神灵世界,民间故事更像是生活传奇。民间故事的地方性总体上是随机的,没有特别的规律,但是故事家会更多地表达自己可感知的地方文化,并将一些地方上广泛传播的成型传说,渗透到通行的故事类型之中,客观上使该故事在此类型中别开生面。

    2011年02期 v.32;No.169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 宋词鸟意象艺术探析

    邹学慧;

    意象是客观景物和主观情致相统一的产物,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古典诗词抒情写意的生命单元。作为诗词的重要构件,意象的魅力是无限的,它甚至决定着诗词作品的价值。宋代词人对自然界的精灵——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运用睹物兴情构景传情的表达手法以及与时间意象审美组合的创作方式,关照女性情爱与哀怨悲歌,既展示了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也体现了宋词鸟意象特有的艺术价值。宋代词人观鸟、听鸟、悟鸟、写鸟,这不仅仅是对文化历史的怀念和时代的反思,也是艺术的品味。宋人选择了鸟意象,也就选择了一种艺术方式。

    2011年02期 v.32;No.16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舆论的导向和偏移

    范嵘;

    舆论导向之所以能产生导向意义,关键是受众对媒体要能信任;舆论导向必须面对公意;增强新闻的自主性,舆论导向需要媒体和公众互相监督,甚至对抗。

    2011年02期 v.32;No.169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高校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研究

    苏益南;李炳龙;朱永跃;

    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在实践中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等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部分"村官"在素质上难以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基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理论研究和实施现状,提出应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过程前移,实施以高校为主体、相关党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预培养工程,从"村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以及"准村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村官"的预培养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11年02期 v.32;No.169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 大学生“村官”帮扶制度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

    马德峰;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干事创业、锻炼成才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帮扶制度的有效支持。本文立足于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地调研,对大学生"村官"帮扶制度的主要形式、表现特征,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整体建设有所帮助。

    2011年02期 v.32;No.169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博士论坛

  • “致广大而尽精微”——论王文诰的苏诗评点对苏诗本意的探索

    林阳华;

    王文诰对苏轼诗歌的评点,体现出自觉探索本意的意识。其所采用的评点方式,有"旁证"、"内证"、"臆说"三种,即"以史证诗"与"以经证诗’、"以诗文证诗"、"以诗解诗",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他之所以自觉探索苏诗本意,与清代注评苏诗的学术特点、乾嘉学派重视从经史层面治学的风气、他的敏锐洞察力和渊博学识,以及有意识地宣扬苏轼思想人格有紧密的关系。他对苏诗本意的评点虽然存在失误,但瑕不掩瑜,功劳值得重视。

    2011年02期 v.32;No.169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以尖团分混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

    曹晓燕;

    从分尖团到不分尖团,是汉语方言发展演变的大趋势。无锡方言尖团音似分又混的现象初露端倪,表明它正处在由分到混的初始阶段。它所体现出的参差不齐的语音现象,正是我们考察这一发展进程的活化石。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手段,结合变项规则分析法来考察与无锡市区方言精组尖音字的变化相关的语言因素,从而揭示出方言在和普通话接触之下是如何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

    2011年02期 v.32;No.169 183-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3K]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巡礼

  • 反驳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

    陈波;

    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被简要重构为,大前提:如果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正确的,则名称的意义必须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小前提:事实上,名称的意义不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结论: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错误的。本文作者只接受此论证的小前提,但不接受大前提,故不接受其结论,本文揭示了在语义论证中两个很成问题的隐含假设:假设1,"名称或摹状词如何指称对象"这一问题仅仅是名称或摹状词与对象、语言、世界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与使用名称或摹状词以及整个语言的"我们"(语言共同体)无关;假设2,如果名称有意义并且其意义由相应的摹状词给出的话,这些摹状词应该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我们有可能找到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强调语言及其意义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本文批驳了假设1和假设2,由此得出结论: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不成立。

    2011年02期 v.32;No.169 45-5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发展

    朱建平;

    模态逻辑语义学是经典逻辑语义学的一种最重要的扩展。它在哲学、语言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同时也是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本文以模型论语义学为主,通过对模型论语义学主要类型的形式描述和理论评价,较为完整和准确地描述了模态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从而使我们看到了模型论语义学是如何从一些有创意的思想发展为一种严格而成熟的语义学理论。

    2011年02期 v.32;No.169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7K]
  • 当代中国管理伦理中人本法则的革命性变革

    张晓东;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伦理要则,是管理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纵观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以人为本或显或隐地构成贯穿始终的价值中轴线。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载体的人本管理法则,在内涵、实质和赖以实现的制度条件等方面均较西方管理学的"以人为本"理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2011年02期 v.32;No.16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差异性社会的伦理逻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

    刘琳;

    差异性社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及改造社会方法的创新特质。差异性社会理论是解读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分析语境,差异性社会应当是良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其发展伦理在价值观念、效率伦理、公民伦理这些方面为包容性增长界定规范性维度。差异性社会的道德冲突化解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精神保障。

    2011年02期 v.32;No.169 66-7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叶海涛;

    "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2011年02期 v.32;No.16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

    张方华;

    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政府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土化上。本研究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在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试图为我国企业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2011年02期 v.32;No.169 126-13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9K]
  • 基于FAHP方法的国内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

    付娉娉;吴冲;

    本文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简单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模型,选取国内五家主要航空公司进行评价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模型的建立和指标的标定符合科学性,在航空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1年02期 v.32;No.169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的财政职能

    徐诗举;

    主流财政职能主要依据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而提出的,主流财政职能内涵的局限缘于主流经济学对市场失灵认识的局限。本文针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失灵认识的局限和主流财政职能内涵的局限,对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的财政职能内涵作了进一步拓展。

    2011年02期 v.32;No.169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