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2047

学术关注:政治宪法学专题研究

  • 政治结构与宪制转型

    高全喜;许章润;韩秀义;张龑;刘敏;姚中秋;李道刚;聂鑫;李富鹏;刘刚;翟志勇;张绍欣;苗连营;支振锋;汪庆华;邬蕾;田飞龙;

    <正>高全喜(北航高研院院长,法学教授)首先欢迎大家莅临北航高研院,参加我们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宪法学年会。为什么说是第一届政治宪法学年会?在中国大陆,政治宪法学的兴起大致已有五年时光了,在此期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探讨、论辩、会议,但是以政治宪法学为主题的年会确实还是第一次,这个年会由我们北航高研院首创,我们准备一年一届,长期开下去,由此推进我们对中国宪法学乃至中国宪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说起来,政治宪法学是一门古老而悠久的学科。从西方来看,西方的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都

    2014年01期 v.35;No.186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卢卡奇对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

    陈学明;陈悦;

    纵观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当今人类的存在状态,会越发感到卢卡奇在90多年前写的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在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的深刻性和尖锐性。卢卡奇的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使我们看清当今人的那种存在方式的实质与危害。尽管我们知道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因为市场经济使人生活在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之中,存在着这样的负面效应,而放弃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告别"市场这只给人类带来无穷财富的"看不见的手",但是,人类也不应当对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的这种人的存在方式熟视无睹。人类必须在维持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切实改变目前的这种存在方式。如果这样去认识,那么卢卡奇对在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的意义就会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4年01期 v.35;No.18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古希腊城邦政治与理性哲学

    郭世平;

    从哲学与实践之关系的角度来看,西方哲学的真正起源是古希腊的城邦政治,而非亚里士多德所谓"人的惊异"。通过考察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的"逻各斯"观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哲学与古希腊城邦政治之间的关系,力图表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不仅是理性哲学的产生条件,而且是其理性品格和理论形态的塑造条件。

    2014年01期 v.35;No.186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 直面历史本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哲学追问

    李宝文;

    在整个20世纪,从来没有哪个学术流派或思想团体像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群体一样,亲身经历东西方两大对抗力量的挤压,亲身经历教条马克思主义的钳制,亲身经历谋求独立发展的历史困境。他们的独特经历促使其理论研究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促使其批判思想无时无刻不与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未来强烈地交织在一起,促使他们的理论毫不放弃地直面历史本身并反复追问:历史到底是什么?通过直面历史问题形式,追问历史存在方式;直面历史反思意识,追问历史叙事逻辑;直面历史时间本源,追问历史生成向度;直面历史内在基底,追问历史本真意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推进到迄今为止鲜有企及的高度。

    2014年01期 v.35;No.18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傅其林;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东欧社会主义体制中萌生的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它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捷克"存在人类学派"、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分析来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挖掘其人道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

    2014年01期 v.35;No.186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城镇化问题研究

  • 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

    王治河;

    现代文明借"城市化"和"发展"的名义对乡村疯狂挤压,使乡村文明濒临消亡的危险。这种对乡村文明的挤压反过来也造就了现代文明的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作为现代文明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启蒙,特别是它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农民的蔑视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立场,对发展的盲目崇拜,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现代机械哲学世界观,是导致乡村文明的凋敝和现代文明无根性的重要原因。第二次启蒙主张超越第一次启蒙,进而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这是一种珍惜传统、敬爱自然的文明,一种尊重农民、钟情共同体繁荣的文明,一种主张城市与乡村共荣、工业与农业并茂的有根的生态文明。

    2014年01期 v.35;No.186 64-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生态社区”:乡村社区的重解与重建

    王俊敏;

    借助社区理论和生态人类学视角,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结合起来,挖掘和更新社区的"地域"要素所蕴含的意义,将乡村社区重新解释为基于并超越于社会性"人群共同体"的生态性"人物共同体"和"天地人共在的世界",此即为"乡村生态社区"。以此来重新审视乡村社区的衰落与重建,认为新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机结合,此即为"乡村生态社区重建"。

    2014年01期 v.35;No.186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法治与社会发展:国家信息安全法专题研究

  •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论对全球贸易秩序的公然挑战与中国应对——从“美国调查华为中兴事件”谈起

    陈星;齐爱民;

    美国以威胁其国家安全名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打压中国企业,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的公然挑战。美国将网络空间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这为美国在网络信息产业设置贸易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由于宏观层面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缺位、中观层面对外贸易关系中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审查制度单薄和微观层面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国家安全测评标准匮乏,故面对外国企业把持我国网络信息产业和外国政府打压我国网络信息企业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高度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有鉴于此,中国未来应当从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法律制度、完善对外贸易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和建立网络信息行业准入与产品安全标准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维护国家安全与自由贸易秩序。

    2014年01期 v.35;No.186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IT供应链安全: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和中国应对

    马民虎;马宁;

    IT产品和服务供应的全球化在客观上增加了IT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不安全或恶意的IT产品和服务将有更多的渗透渠道,特别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愈发依赖IT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建立IT供应链国家安全审查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前各国基于国家安全的审查活动存在范围模糊、审查过程不透明的现象,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矫正。为了弱化因技术依赖性产生的国家安全威胁,避免因IT技术控制不对等而对我国科技创新自主能力造成的损害,我国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在综合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重新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以"合作包容"的理念指导安全审查的立法建设,并对审查范围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对现行的相关立法进行调整。

    2014年01期 v.35;No.186 90-9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中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宏观分析与制度设计探究

    崔聪聪;

    信息安全法的终极价值是自由。信息安全问题最终要依靠网络技术进步解决,因此信息安全法应保障和促进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绝对安全不具有技术上的可能性,或者要支付巨额的成本,因此信息安全立法应遵循适度安全和开放性原则,具体制度包括信息安全应急保障机制、信息安全监管、保障网络安全技术发展机制、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和信息安全法律责任等制度。

    2014年01期 v.35;No.18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经济与管理

  • “苏南模式”中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嬗变:以苏州市为例

    夏永祥;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集体经济从人民公社到乡镇企业,再到股份合作社的改革与嬗变过程的分析,说明集体经济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矛盾演变的必然结果,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经济也要通过改革,探索和选择有效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就是一种好的实现形式。在股份合作社中,既要产权清晰,量化到人,也要实行民主管理。

    2014年01期 v.35;No.186 101-10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基于四阶段DEA的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来自中国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温红梅;姚凤阁;常晶;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高效运行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2010年全国2 001个县级数据为基础,运用四阶段DEA方法,对县级市及县城的投入产出指标及外部环境因素共计30 015个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效率整体水平处于较低状态,农村金融存在大量的投入冗余,同时农村金融效率受到外部环境的显著性影响。本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阶段农村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014年01期 v.35;No.18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汉语言文字研究

  • 语言接触与语义复制——关于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

    吴福祥;

    语义演变的过程更类似于"牛生犊"而非"蚕化蛾"。研究语义演变主要有语义衍生学和概念定名学两种视角。语言接触是引发语义演变的重要因素。语义复制有两种模式,即"同音复制"和"多义复制";此外,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可被视为"多义复制"的一个特别的次类。

    2014年01期 v.35;No.18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词汇的分层及其外围成分

    俞理明;

    词汇具有全民性,应该指一种语言的所有使用者在使用这种语言交际时出现的所有的词。词汇中,长期而普遍使用的词聚集在词汇的中心,构成了词汇的基本层;普遍使用而未经过历史选择的,或长期使用但普遍度略阙的,构成了词汇的常用层;各种只限于某些局部范围内使用的词,组成词汇的局域层;已经退出语用和新产生尚未被群体接受的词汇成分,处在词汇的边缘层。局域层和边缘层构成词汇的外围部分,通常特别受关注的新生词、历史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大多是这一部分的成员。

    2014年01期 v.35;No.186 120-12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陈满华;贾莹;

    本文考察"构式"概念的演变情况和西方语言学界构式主义思想的来源、诞生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几部开拓性的经典著作,进而介绍构式语法目前的状况,包括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各派共同遵守的原则,其中也介绍了针对构式语法的一些质疑。

    2014年01期 v.35;No.186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徘徊在明清诗歌创作的边缘——论明清传奇下场诗之集唐现象

    任孝温;

    明清传奇下场诗的集唐现象是在前代文人集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浣纱记》之前的戏文作品中已初见端倪,《牡丹亭》则是首部大量使用集唐下场诗的例子。之后的传奇创作中,集唐类下场诗作为文人传奇的重要标志一直存续未绝。集唐的出现,与明代诗坛的复古和"尊唐"有关,是诗坛"尊唐"风气在剧坛的折射。就传奇而言,则有着作品格调标定和风格分野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本色风格的俗语警句类下场诗却存而未绝,与集唐并驾齐驱。尤其是某些文人作者刻意采用俗语警句类下场诗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色"的要求,标识着传奇语言"面向舞台"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无论集唐类的下场诗或俗语类的下场诗,皆未进入明清诗歌创作的主体范围,始终徘徊在边缘。而这种边缘形态恰恰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应当在传奇和诗歌文体之间进行审视。

    2014年01期 v.35;No.186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清代榕皋女弟子与“娑罗花”雅集

    丁小明;

    榕皋女弟子是清道光早期活跃于苏州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群体,她们在潘奕隽的主持下发起的影响甚大的"娑罗花"雅集,不但丰富了我们对清代吴中女性文学群体及其创作的认知,也为人们了解江南女性文学雅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现场样本"。本文拟在考证榕皋女弟子的阵容及其生平的基础上,以"娑罗花"雅集为考察中心,揭示榕皋女弟子中诗人与画家的文化身份分别,进而探究清中期江南文化与女性文化中从"文"到"艺文"演变趋势,以及榕皋女弟子与随园女弟子、碧城女弟子之间上承下传的血脉关系。

    2014年01期 v.35;No.186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论文学世家的生命周期

    梅新林;崔小敬;

    衡量文学世家生命力的核心标识是代际延续长度和文学贡献高度,从小型、中型、大型到巨型文学世家,从普通、重要到杰出文学世家,生命力递增而数量递减。文学世家的生命力演绎为孕育、形成、发展、鼎盛、衰落的流程,其生命力越强盛,其完形程度越高。文学世家周期之长短,命运之兴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链"的有效形成。以上三者的合力,最终可归结为生态圈的支持体系,包括各世家内部关系构成的"内圈"、世家与世家婚姻关系构成的"中圈"、世家其他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外圈"以及彼此的互动效应。

    2014年01期 v.35;No.186 149-1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茫茫黑夜漫游》与《追忆似水年华》的互文关系——兼论塞利纳小说的“颠覆性”

    段慧敏;

    20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曾被誉为"平民普鲁斯特"。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塞利纳的作品与普鲁斯特的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塞利纳在《茫茫黑夜漫游》中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混淆、特殊时间观以及回忆在《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重要作用再现了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普鲁斯特的女性形象塑造和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在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中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得到了转化和吸收。《追忆似水年华》无疑为《茫茫黑夜漫游》的中的时间表现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参照。塞利纳以普鲁斯特的创作方式淋漓尽致地言说了与普鲁斯特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针锋相对地对以普鲁斯特为代表的文学经典进行讽刺和调侃。塞利纳通过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狂欢视角进行观察,以"卑贱"颠覆了高雅,冲击了传统文学经典中的文学观和道德观,还原了世界的真实。

    2014年01期 v.35;No.186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艺术研究

  • 论江苏方山大鼓的数列结构

    杨莉莉;肖杰;陈小雪;

    方山大鼓是至今仍活跃于江苏民间的经典乐舞,目前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方山大鼓资料搜集、记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方山大鼓的数列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节奏构成的艺术规律与特征,并通过与十番锣鼓的节奏比对,揭示方山大鼓与十番锣鼓的亲缘关系。

    2014年01期 v.35;No.186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特性研究

    周玉明;

    由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景观旷奥特性与当下的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理论是互为可译的。本文首先分析基于人类与环境作用普遍动机的旷与奥,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景观空间环境旷的可解性特质和奥的可索性特质,认为旷与奥并非仅仅是视觉意义上的,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物""我"交融、旷奥相济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2014年01期 v.35;No.186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历史研究

  • 同籍专业化模式的演变及其差异——基于潮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彭南生;邵彦涛;

    施坚雅的同籍专业化模式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近代变革中一些商帮衰落的关键因素。晋商和潮商分别代表了同籍专业化模式的两种演变路径。随着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晋商逐渐由小家族企业向同籍联合企业转变;潮商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小家族企业,逐步转变为家族联合专业化企业形态,并通过对家族成员的专业训练来减轻和替代对同籍专业化模式的依赖。潮商与晋商在同籍专业化模式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近代变革中的制度创新能力。潮商以家族制度融合西方股份制,降低了制度创新成本,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而晋商的同乡联合模式则抗拒现代法人制度,导致了高昂的制度创新成本。

    2014年01期 v.35;No.186 177-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两周受命说的初型与衍变

    王坤鹏;

    受命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朝代更迭,受命者在原理上可以包括整个周代统治集团。周人在不同场合提出的"受命"所强调的内容各有不同:受命强调道德,革命强调武力,接受天命为政治神话,反思天命则为现实需求,不同内容相互之间存在着张力。西周中期之后,统治者逐渐消解了受命中存在的革命因素,同时对天命所做的反思渐至荡然无存,受命说成为一种固化的意识形态。东周以来,受命说的衍变与"文王之典"很有关系,"文王之典"指周文王所作的典法,学者整合文王受命、称王、改制,发展出"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的受命仪典,在其后的实际政治中广为应用。

    2014年01期 v.35;No.186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