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968

本刊特稿

  •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一)

    王锺陵;

    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构建一个汇通中西、融贯古今、具有民族特色与新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新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摆脱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从认识论向着存在论的过渡,并从割裂的、板块式的结构向有机统一的体系过渡。因而,我们必须从人文世界的生成与文艺的起源入手,以文艺史的运动规律、具体情状作为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必须改变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角度立论,亦即以阐述创作论、阅读论、批评论为文艺理论之主要内容的思路。构建融世界性、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新文艺理论体系,还需要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走向新存在论,从西方诠释学走向一种新诠释学,将创作论、批评论浑融于文体与模式之中,并对20世纪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中的新的经验作出总结,剖析其得失,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对属于全人类的文艺理论作出丰富。

    2014年02期 v.35;No.187 1-1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俄罗斯哲学研究

  • 历史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赫尔岑《彼岸书》和弗兰克《偶像的毁灭》对读

    徐凤林;

    赫尔岑的《彼岸书》(1850)和弗兰克的《偶像的毁灭》(1923)虽然是两位不同精神气质的俄国哲学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两本书都是在社会革命之后的失望情绪中对历史意义和生命意义问题的反思。赫尔岑指出应当透过个体现实生命的观点来评价历史的意义。由此来看,历史既无目的也无进步;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当下,是人的现实生命。弗兰克也看到,历史的"进步"是虚假概念,人不可能在任何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找到绝对善和绝对真理,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孤立的个人自由,而在于自我深处开启的超越于自我的绝对精神实在。

    2014年02期 v.35;No.187 12-1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斯拉夫主义与欧亚主义:俄罗斯文明圈重构的两种范式

    祖春明;

    借用亨廷顿"文明圈"的概念重新审视俄罗斯历史,并将其解读为俄罗斯文明圈循环往复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且每一次建构过程中都包含着解构的因子。但俄罗斯民族始终没有放弃重构俄罗斯文明圈的努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斯拉夫主义与欧亚主义便是这种努力之下而产生的两种范式,且对俄罗斯历史道路的选择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4年02期 v.35;No.187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思想文化动机与现代性逻辑的对应关系

    胡蕊;

    从文化动机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思想实质和发展脉络,这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思想的独特阐释。本文通过考察科拉科夫斯基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三重文化动机的认知,发现马克思三重文化动机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三重逻辑具有对应关系。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危机的理解和超越。

    2014年02期 v.35;No.187 29-3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实践派关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性反思

    刘欣然;

    在实践派的理论中"实践"范畴备受关注,实践派哲学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都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基础之上的。正是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出发,他们揭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并且阐释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其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对实践派的社会主义观进行回顾与透视,可以总结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4年02期 v.35;No.18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城镇化问题研究

  • 他者理性:当代城市空间建构中的公平正义

    岳梁;

    城市批判的标准是"他者",排斥他者的、大写的"一"不符合尺寸,他者理性才是城市的灵魂:从发源来看,城市是他者自由聚集的场所;从运作来看,城市是民主的诞生地,城市自我管理、利益共享、协商共存;从个体来源与生活来看,凸显了异质性,城市是彰显差异、包容不同的地方;从思想话语来看,城市是个体意愿自由表达、平等对话的公共场所;从价值追求来看,城市是超越自我、公平正义显示自身的空间。今天的城市化,有太多的准入"资格证",有太多的禁锢,口号的公平正义与抽象的公平正义极为流行。城市必须为思想创造提供一个延伸的公共空间,城市的未来,就是回归他者理性——共在、快乐、自由、公平正义。

    2014年02期 v.35;No.18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城市生长中文化失衡及治理策略

    蔡宁;

    城市的成长过程是城市与文化的互构过程,城市建构了文化,而文化塑造了城市。城市生长的烦恼就在于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失衡,并因此而导致城市畸形成长。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失衡现象表现为城市文化的浅薄性、粗俗化、浮华性、焦虑化等。城镇化的健康推进,城市的科学生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城镇扎根,也就是培育城镇化的文化根基。城市生长中文化失衡的治理策略在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让文化根植于城市生长过程;在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中使城市生长的文化衍生;通过人文与科学的互通实现城市生长中的文化融合。

    2014年02期 v.35;No.187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学术关注:多数人侵权责任专题研究

  • 多数人侵权责任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李中原;

    传统多数人侵权理论对于共同侵权和连带责任的解释实质上主要是围绕意思联络说和非意思联络说而展开的,但限缩连带责任的趋向在当代已经非常明显,而且为了增强多数人侵权责任分担机制的灵活性和适应度,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多数人侵权案型已经出现了除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以外的多种混合责任形态,这预示着多数人侵权责任的分担机制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014年02期 v.35;No.187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侵权责任法》第12条之按份责任正当性论证——兼论第12条与第37条第2款的关系

    曹险峰;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2条从责任形态角度规定了按份责任,这与国外立法例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第12条规范的类似情形,国外立法例多采连带责任的做法。这种不同,既有我国立法传统、司法实践与理论学说的原因,也有新近立法趋势的印证;既有效地维护了加害人与受害人的利益均衡,又符合单独侵权的逻辑。因此,《侵权责任法》第12条规定按份责任有其正当性基础。《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与第12条存在重合之处,应通过限定补充责任的适用范围,确立按份责任的中心地位,来消除两个法条间的矛盾。

    2014年02期 v.35;No.187 60-6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论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原则——对《侵权责任法》上“相应的”数人侵权责任立法技术的解读

    王竹;

    "相应的"数人侵权责任是《侵权责任法》新确立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立法技术。"相应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规则在本质上是对分配正义的实现。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规则同时分配了"最终责任"、"风险责任"和"程序责任"三种"责任",适用可责难性与原因力二元分配标准。最终责任分担原则是"以原因力比例为主、可责难性比例为辅"。风险责任分担原则是"以可责难性标准为主,以原因力标准为辅"。"程序责任分担原则"主要取决于立法政策考量。《侵权责任法》上适用规则不清晰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规则应该依据侵权责任分担原则进行解读,最终形成侵权责任分担原则与侵权责任分担形态的对应关系。

    2014年02期 v.35;No.187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西方侵权法中的多数人侵权:一种比较法的视角

    Mauro Bussani;Marta Infantino;薄龙;黄谟韬;

    多数人侵权并非简单的指被告方为多数人的侵权之诉,关键在于侵权人给受害人造成了单一、不可分的损害,不管此种损害是否发生在连续的不同时间或是表现为其他不同的形式。不同国家对单一和多个损害的区分是不同的,比较分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侵权法的规定,可发现受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影响,西方法律对多数人侵权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措施存在差异。在每一个法域,多数人侵权诉讼的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确立被告人的连带责任,常见的四类典型案例:恶意、群体过失、一过失导致另一过失、故意不当行为及其阻却义务,是对多数人侵权中连带责任之确定最具代表性的说明。

    2014年02期 v.35;No.187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监督过失责任及其在食品监管渎职罪中的运用

    骆群;

    监管者在过失的心理态度下承担监督过失责任的情形有三种:一是被监管者具有故意的心理态度时,若是危险犯(行为犯与此相同)的,无须危害结果的产生;二是被监管者具有故意的心理态度时,若是实害犯的,需有危害结果的产生;三是被监管者也具有过失的心理态度时,需有危害结果的产生。在食品监管渎职罪中,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两种渎职行为都只能认定为过失,故而监督过失责任也就可以适用于食品监管渎职罪。

    2014年02期 v.35;No.187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赵博;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信用,确立完整的信用权制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信用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信用权就其本质而言是现实环境下信用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必然延伸,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只不过是侵权人依托互联网这一媒介实施的损害他人信用的行为。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行为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与传统侵害信用权相比较,具有如侵权行为极其隐蔽、平侵权责任主体的确认比较复杂、危害结果更为严重等一些独有的特点。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信用权保护与隐私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知情权之间存在冲突与平衡问题。

    2014年02期 v.35;No.18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经济与管理

  • 集聚与污染:研究评述及展望

    豆建民;张可;

    环境污染作为集聚的一种负外部性容易被其正的外部性所掩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集聚是否导致环境污染这一议题上,既有的经验分析并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了这一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脉络,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分析了目前研究无法得出一致结论的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和扩展方向。

    2014年02期 v.35;No.187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

    朱学新;

    家庭农场是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探索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前列的长三角地区为例,明确提出城镇化相对发达地区发展家庭农场必须走高度集约化经营道路,强化家庭农场主的教育培训,鼓励村社能人创办家庭农场,借力城镇化缩小农村内部差距,限制投机资本进入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对策建议,为通过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借鉴思路。

    2014年02期 v.35;No.18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风险投资,价值提供者还是资金提供者?——基于PSM方法的检验

    陈艳;

    本文采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数据,检验我国风险投资是否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抑或仅仅只是资金提供者。为了解决研究中出现的"自选择问题",引入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以消除风险投资的选择作用。通过对沪深两市2003年至2012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对企业起到了资金提供者的作用,即显著的资产增长,但是其增值服务的价值并不显著。此外,进一步研究了风险投资投资策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同样仅证明了风险投资资金提供者的特征。

    2014年02期 v.35;No.18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明清文章学专题研究

  • 王鏊对明代八股文定型的影响

    严明;张荣刚;

    明代时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经义八股格,俗称八股文。经义八股格经过永乐后百余年的发展,于成化、弘治年间趋于完备。成、弘两朝既是经义八股格达到鼎盛之时,又是王鏊由科举入仕途、时文写作活跃之时。明代经义大家首推王鏊,他的经义创作特征以及多次参与乡会试事的主考官身份,皆在明代经义八股格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王鏊古文宗尚与经义作法的关系,分析其经义八股格的结构特征,进而揭示王鏊在明代经义八股格定型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014年02期 v.35;No.187 132-13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送东阳马生序》人物考

    周明初;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写到的人物,有时为太学生的东阳马生,宋濂在年轻时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德隆望尊而又非常严厉的乡先达、求学期间生活奢华的同舍生等,这些人物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探究。本文考证认为东阳马生是明初洪武年间以明经身份入太学就读的马原礼,宋濂笔下所写的乡先达是元末金华浦江籍著名学者吴莱,生活奢华的同舍生是他追随吴莱于诸暨白门问学时期的同学楼士宝、郑深、郑涛等人。

    2014年02期 v.35;No.187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性情独运”理论主张下的尤侗骈文创作

    杨旭辉;

    尤侗的文学创作,在清初文坛上独树一帜。"道达性情"是尤侗文学理论主张的核心,也是他诗文词乃至戏剧创作的主旋律,而这一理论主张在其骈文创作中体现得更为集中,更淋漓尽致。其性情之独运,与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局相关,也与他独特的个性和突出的才情相关。尤侗的骈文多遇物成赋、含情畅怀之作,往往在精切的体物和流丽的文辞之中,熔铸其内心深沉婉曲的情蕴,具有很强的美感,在当时和后代影响极大。

    2014年02期 v.35;No.187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艺术研究

  • 设计观视角下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力

    王言升;

    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实用目的,但从文化特征、设计思想、寓意、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后,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同样蕴含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美学思想,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多元的表现形式、高超的工艺技术等对现代设计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国民间艺术,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维内涵,同时也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2014年02期 v.35;No.187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论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沈建国;

    城市雕塑是公民社会的产物,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其演化既与艺术史前进的步伐息息相关,更与公共性理念的发展密切联系。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既体现在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公共性之上,也体现在其与所处空间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上,更体现在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机制层面。实现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尤其要强调公众的参与,尊重公众的选择。

    2014年02期 v.35;No.187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历史研究

  • 徐中舒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再构

    周书灿;

    受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影响,徐中舒最早提出"殷、周非同种民族"说,并在对仰韶、小屯文化作深入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虞夏、殷商西东说。徐氏的以上理论对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后,在傅氏《夷夏东西说》的影响下,徐中舒自觉运用中国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系说理论完成了对中国上古低地农业、高地农业区的界定及高辛、高阳氏传说的补充完善,并在对上古民族构成、迁徙分合及文化交流传播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系说进行补正,从而建立起有别于傅氏《夷夏东西说》的独到的中国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徐氏所建构的中国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不断加速着中国上古民族文化理论体系从总体上向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和意义。

    2014年02期 v.35;No.187 17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1922年“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兼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制的演变

    周宇清;

    面对列强入侵的岌岌时局以及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旧式的教育内容和科举取士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当变革。日本战胜了清朝,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日本。起初中国的学制,都奉日本学制为圭臬。但是这种仿袭日本的学制,有许多缺陷,时势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使得人们对此学制渐生质疑。美国发达的科技、繁荣的经济、新颖自由的学制以及共和制度下蓬勃发展的民气,赢得了当时中国人的极大赞许,借鉴美国的学制,成了追求教育救国的中国教育界人士的最佳选择。

    2014年02期 v.35;No.187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生态诗学思想

    朱新福;

    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类似"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表现在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批判,强调人类不是世界万物的中心,不能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泛神论思想。石与鹰,作为自然界"非人类的"存在,是杰弗斯"非人类主义"生态诗学思想的象征。岩石是自然的精华,赋予诗歌一种正能量;鹰是自然的灵魂,也是诗人本人的象征。杰弗斯的自然诗作涉及自然永恒、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警示等主题。在诗歌形式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诗学思想表现在回归英语古体诗歌的创作模式。从美国自然诗歌流变看,杰弗斯的生态诗学思想既受到前人的影响,也影响了后人。作为一位激进诗人,杰弗斯提出"非人类主义"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追寻真正的人类价值,启迪人类拥有回归自然的心态。他把这一思想注入到他的诗歌格律和韵律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诗学思想。

    2014年02期 v.35;No.187 153-15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加兹达诺夫小说中的童年主题

    杜荣;

    本文论述童年主题在加伊托·加兹达诺夫小说中的作用。加兹达诺夫的主人公记忆中的童年世界对其生活和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童年主题也在小说中不断地复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个人追求导致有相似童年经历的主人公有了不同的人生,并使一些有着不同童年经历的主人公最终也有了殊路同归的命运。

    2014年02期 v.35;No.187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