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830

政治学研究

  • 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思

    沈荣华;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核心是采用市场机制来补充并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质与量。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政府责任的转移,而是公共服务适应市场发展的理性走向。当下,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隐患,克服之道是政府摆脱传统主导主义窠臼,采用灵活竞争机制,携手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协同发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从完善供给机制到增强政府责任,从认清各自权责边界到尊重市场客观规律,这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真谛。

    2016年01期 v.37;No.19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传统信访与网络信访的比较研究

    金太军;杨国兵;

    为寻求适合我国信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需求,理论上需要以政治系统论为理论支撑,一方面基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视角明确我国信访在国家伦理、政治信任、民主协商以及权利救济、政权修复、社会维稳等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传统信访和网络信访在系统输入、输出、反馈环路与环境互动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从法治建设、公共精神、对接机制与资源整合等方面对信访系统的优化提出路径选择,以期对实现信访善治有所助益。

    2016年01期 v.37;No.198 7-1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困扰

    何瑞文;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遍地开花、方兴未艾。理论界几乎都一致倾向性地赞誉其电子化、信息化、快捷化、高效化,赞颂网格化管理通过组织创新,提供无缝隙服务和维稳新机制,却很少专注其内在缺陷。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再反思。审视网格化管理,不但要从组织结构着手,还要覆盖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目的、管理成效等侧面。增添科层、管控取向、以技术理性削弱社区自治、网格泛化等,都是网格化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审视和反思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兴事物,正视其缺陷,扬其正能量,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

    2016年01期 v.37;No.198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文本和思想考察

    周嘉昕;

    从生产方式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追求。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剖析,同时构成了马克思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和立足点。在此基础上,五大社会形态和三大社会形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对于当下社会形态的历史形成及其未来走向的说明;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到实际从属,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形成过程;尽管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第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反映了马克思曾经的历史知识局限,但其后对古代社会的分析以及东方社会道路的说明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拓展和深化。这种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是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6年01期 v.37;No.198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对程序民主实践中程序“空转”问题的思考

    黄丽萍;赵宬斐;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强调内容优先于形式的认知偏好依然广泛存在,往往看重民主政治的实体内容,看重其实体问题、目标问题与结果问题,而对民主政治相关程序问题重视不够,这在基层民主选举中屡屡发生。在选举中出现的滥用"票决制"、"陪选"、"平庸型民主"与"利益型民主"等问题,不仅造成了民主程序的"空转",广大民众权利也难以得到落实与保障。解决这种形式民主,实质上导致程序"空转"的关键在于要提升程序中权力主体的"授权"功能,促进"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结合,同时适当提高选举中的"差额"比例,彰显"显规则"破除"潜规则",进一步加强程序设计的科学与完善。

    2016年01期 v.37;No.198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中国哲学研究

  • 《大学衍义》所开创的衍义体之特点——兼谈《大学衍义》的结构设计

    夏福英;

    "衍义体"由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所开创,是借助说经来讲"修己治人"方略,其本质上是"帝王之学"。其主要特点是:如果一部经典中有经有传,通常衍经不衍传;"衍经"的方法是从"经"的语言中确立大纲细目;其目的不是为了逐字逐句"解经",而是借助"经"的"间架"来充实有用的经验知识;衍义体维护儒学正宗,反对异端邪说。为说明其特点,需要对以下几个相关方面进行论述:真德秀为何衍《大学》而非他书;《大学》与《大学衍义》文本内容比较;《大学衍义》的内容构成;《大学衍义》衍义体对后世的影响。后世仿效此书体例的著作有明代邱浚的《大学衍义补》、夏良胜的《中庸衍义》、清代顺治帝御定的《孝经衍义》等。

    2016年01期 v.37;No.198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老子的无为政治与诺奇克“最低限度的国家”之比较

    王威威;

    权力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亦与此直接相关。老子认为,万物(包括百姓)能够自然地依靠从道获得的德而发展到完美、和谐的状态。君主权力的使用会干涉百姓的自然发展,破坏完美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君主应无为。老子承认国家和最高统治者存在的合理性,他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的无为政治更接近于诺奇克的"最低限度的国家"。诺奇克以美好的自然状态来论证国家的起源及存在理由,他的自然状态是国家产生前的"无政府状态"。老子的"自然状态"是百姓的发展不受君主权力干涉的状态,不同于诺奇克,他的"自然状态"只是用来回答君主应如何治理的问题。老子和诺奇克或将百姓的自然作为君主行使权力的界限,或以个人的权利作为约束国家权力的边界;或认为无为之君可以辅助百姓自然,或认为国家可以保护个人权利。他们的思考有一致性。但是,在老子思想中,自然状态下的百姓并没有权利意识,而在诺奇克的"最低限度的国家"中,国家正是因为保护个人权利的需要而产生的。

    2016年01期 v.37;No.19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司法改革专题

  • 主持人按语

    陈瑞华;

    <正>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的出台,我国的司法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从理论角度对司法改革的理念、制度、方案、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受《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邀请,本人作为主持人,又组织了五位学者,从2016年第1期到第2期,围绕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庭前会议、巡回法庭、法官员额制、法官责任追究制、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

    2016年01期 v.37;No.198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司法改革的理论反思

    陈瑞华;

    根据当下的司法改革理论,司法权被定位为"判断权"和"中央事权",这成为指导一系列司法改革的理论根基。但这种理论既带来了新的难题,也无法完全达到改革者所预期的改革效果。改革者没有按照司法裁判权与司法行政管理权的分离原则,来重新设置司法裁判机制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制,使得"让审理者裁判"无法落到实处。同时,这种理论与我国建立在"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上的"人大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发生了冲突,也带来了"省级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助长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垂直领导"。为保障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行,实现维护司法正义的改革目标,有必要确立一种以法官独立审判为核心的司法改革理论。

    2016年01期 v.37;No.198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庭前会议制度之功能“缺省”与“溢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考察

    魏晓娜;

    在审判为中心的视角下审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则会发现两个方向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对庭前会议功能设定不到位,导致一些重大的程序性问题不能在庭前会议中做出实质性处理,影响庭前会议功能的充分发挥,即功能"缺省";另一方面,在庭前会议中即讨论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密切相关的实体性问题,庭前会议超越了自身应有的功能定位,属功能"溢出"。针对前一问题,可以考虑通过修改司法解释,给程序性问题的实质性处理留出空间,并赋予其对后续审判程序的约束力。对于后一问题,实践中应区分主要争点与附带争点,庭前会议中可以讨论解决的仅限于附带争点。

    2016年01期 v.37;No.198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置理念、运行效果及问题探析—以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宅基地纠纷案为例

    张杰;

    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是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探索者,是司法领域法治改革的新生事物。巡回法庭执法办案已有了初步实践,其在工作中积极创新司法改革措施,构建科学高效的审判权运行机制,落实法官司法责任制,建立主审法官会议制度,集体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在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初步实现了预期目的。但是,该制度实行的时间还不长,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完善巡回法庭运行机制的途径。

    2016年01期 v.37;No.198 73-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新兴(新型)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论国家数据主权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齐爱民;祝高峰;

    国家数据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数据具有构建网络空间、传播无国界和共享性的基本特征。不当的或者别有用心的数据干预会直接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政权安全,数据是国家主权必然涵盖的内容。国家数据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数据享有的最高排他权利,即独立自主占有、处理和管理本国数据并排除他国和其他组织干预的国家最高权力。数据与国家存亡关系密切,是国家的一部分,构成形成国家的必要条件,国家对本国数据行使主权显示出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016年01期 v.37;No.198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自解密义务的法律困惑及其本土适用

    马民虎;果园;马宁;

    密码技术的泛化利用在客观上对执法机构的刑事调查活动构成障碍,现阶段平衡执法能力与密码技术利用的多种立法路径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在某些情况下,强制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行解密信息内容成为案件侦破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国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自解密义务的法律设定与适用开始成为各国立法的关注点。自解密义务的确立在现代数字取证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但自解密义务与"不得自证其罪"的法益冲突使其正当性存疑,自解密义务的强制适用仍然面临诸多法律困惑。

    2016年01期 v.37;No.198 89-9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经济与管理

  • 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投资效率—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朱信凯;徐星美;

    利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以及投资效率三者的关系展开研究,可以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克服农业上市公司的无效率投资,但这一治理效应仅体现在民营控股公司中,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到限制。进一步考察民营控股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区分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结果显示相较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克服农业上市公司的无效率投资方面发挥了更为积极的监督者角色。审慎考量农业上市公司不同的治理情境,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机构投资者真正发挥治理功能。

    2016年01期 v.37;No.198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基于FSCI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研究

    万光彩;张霆;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金融稳定",理论界和政策层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原因是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冲突,难以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参考金融稳定状况指数(FSCI)或许能成为货币政策同时兼顾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方式。在构建FSCI后,首先检验FSCI预测通胀的能力,随后为FSCI设置上下限,并使用历史分析法检验该指数反映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能力。两项检验的结果表明,FSCI预测通胀的能力良好,同时也基本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因而货币政策参考FSCI在一定程度上即能够维护金融稳定,也能够前瞻性地保持物价稳定。在此基础上,首次通过模拟FSCI操作路径的研究发现:当金融不稳定具体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泡沫时,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是否符合理论预期将影响FSCI反映金融体系稳定状况的能力,是该指数成功兼顾两项目标的限制条件。

    2016年01期 v.37;No.198 102-109+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论“迹”与“所以迹”:郭象本体论诗学

    刘运好;

    无论是《庄子注》抑或《庄子序》均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庄子》本身的诗学特质和审美境界,以及郭象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本体论诗学,在魏晋诗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郭象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以庄子所提出的"迹"与"所以迹"的现象—本体哲学为逻辑基点,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经典诠释为理论核心,以客体的"自然""性分"、主体的"无为""坐忘"等哲学范畴为理论内涵,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以"无心玄应"为审美发生,"寄言无言"为审美表现,"理至迹灭"为审美境界,"至乐无乐"为审美范例,建构其本体论诗学体系。这既是对《庄子》诗学的继承,也是一种扬弃与发展。

    2016年01期 v.37;No.198 110-12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雷大使之舞何以非“本色”?—兼论宋代“本色”论兴起的历史因缘

    姜荣刚;

    陈师道诗论中的譬喻"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广为后世文论家所称引,然雷大使之舞何以非"本色",历来学者多不得其真意所在,明人沈德符将其释为"本色者,妇人态也",遂为当今学界所接受,几成定论。然沈德符之论极具主观性,与事实不相符合。通过雷大使相关史料的细致解读,结合宋代"本色"一词的使用,可以肯定陈师道的"本色"系对其时社会行业组织术语的转借,雷大使之舞非"本色"意即舞非雷大使之本业。"本色"在宋代进入文论批评,既是社会分工细化,人们产生了相应的本色观念,同时也是文体发展至成熟阶段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

    2016年01期 v.37;No.198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唐代文学研究

  • 韩愈古文的古典意义与现代意义

    何寄澎;

    所谓"古典意义"与"现代意义",实即"文学史(散文史)意义"。有关韩文的古典意义,识者固可就不同面向、角度做有得于心之阐述,如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特就韩以诗为文一端审绎之,而据家言传统的复兴与抒情的拓展两个方面,可进一步深化对韩文"古典意义"的理解。至于韩愈之以诗为文、务去陈言、以文为戏等极具特色之书写模式,于现代散文作者戮力追求新散文体式与格调之过程中,亦有或显或隐的启发与影响。纵贯考察可知,韩文之审美价值,不限于"古典"层面,其于"现代"散文之美学建构,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典范意义。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对此尤应会通、会心。

    2016年01期 v.37;No.198 1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

    罗时进;

    明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诗文观念迭变最为突出的时期。目前我们对明代诗文创作的评价基本建立在传世文本的基础上,尚未注意到曾经出现却归于焚燬的作品,而这部分作品数量极为可观。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其人,亦有其事。考察其人,可了解明代文人知愧且格;探究其事,则知其弃旧图新,此皆为可贵。但客观来看,在这一过程中不免存在高悬标衡而焚弃失度的现象,使文学史的许多段落仅存斑驳的焦尾碎锦,甚至出现一片空白。数百年之后回视相关自述和历史记载,一方面对焚稿者内省竢善、风裁独峻生出敬意,同时亦有失鱼之叹。透过剧爨烟燎考察明代文人焚稿现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文人轶事本身的了解,而是寻求一个与文学史参照互证的心态呈现、演变过程。这一研究的视角既是文学批评和文献学的,也是文学社会学的。

    2016年01期 v.37;No.198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王韬诗歌尚“奇”主“变”论

    陈玉兰;

    近代中国经历着"千古未有之奇变",王韬顺时应变,提出"时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的口号,其诗歌创作正以尚"奇"主"变"为宗旨,体现在题旨意涵的求新求异和艺术风格的奇气恢张两方面。就选题命意而言,王韬诗歌随着人生的萍飘蓬转而变化,流动着新意象,体现了新意境,达到了新境界;就艺术表现而言,王韬以"奇"为准绳,提倡"恢张格律,崭新词句,戛然异人,以自成一家",诗作达到了格奇、句奇、意奇。这一方面奠基于其内在的禀赋修为,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外在的人生际遇,同时更关乎传统审美取向与现代西学背景的交融,是时代气运与个人境遇交相鼓荡的结果。

    2016年01期 v.37;No.198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近代诗人杨圻晚年行迹与创作—以新发现的散佚诗稿为中心的解读

    周兴陆;

    杨圻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1926年出版了《江山万里楼诗钞》13卷,此后依然有作品发表于报刊,生前曾整理、誊清,但是稿本后来亡佚了。今人作了艰辛的辑佚,尚难复旧观,因此进一步发掘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图书馆藏《江山万里楼诗钞》14-20卷誊清稿本,是杨圻1926年后至1937年间诗歌的结集。据此稿本,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杨圻这十年的履历,同时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杨圻在抗战期间的思想情怀。

    2016年01期 v.37;No.198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历史学研究

  • 清代乾隆初年江苏积欠钱粮清查之考察

    范金民;

    乾隆十二、十三年间,江苏布政使安宁奏请朝廷对乾隆九年以前积欠的赋税钱粮实施了清查。此次清查与清廷前后几次钱粮清查的最大不同,是要清厘出胥役侵蚀的钱粮。清查为时不长,力度也无法与雍正年间的清查相比,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清出了积欠钱粮特别是役侵部分,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国家的税粮损失,查出了书役侵蚀钱粮的弊端,惩治了劣迹昭彰者,钱粮征收之措施转为加详,力度有所加大,并向年清年款方向努力。但清查做法仍属补苴之术,治标不治本,江苏钱粮征收中大户包揽、书役特别是各县总书承包征收,官员从超征量中分润,已成常态,钱粮积欠现象并未根本改观。

    2016年01期 v.37;No.198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晚清域外研究与记述文献中的近代司法观念

    侯德仁;张涛;

    晚清时期,以"开眼看世界"为特征的域外研究与考察勃然兴起,形成了众多的域外研究与记述类文献著作。这些著作中记载了大量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和措施的内容,其中阐发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司法观念,思想内涵尤其深刻。概而言之,晚清域外研究与记述文献对近代西方司法观念的阐发,主要是从司法独立思想、司法公正理念、司法平等原则三大方面进行的,并且促进了晚清中国传统司法理念和实践的近代化进程。

    2016年01期 v.37;No.198 182-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