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68184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 阐释羞愧现象的五种路径

    阿格妮丝·赫勒;杨威;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纯粹、简单的羞耻感是一种以各个种群通过特定方式进行表达的情绪,表达时需要整个人身心的投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羞耻感的社会触发因素的载体是他者之眼——共同体的眼睛;违反规则会产生羞耻感,与他人的言行或外表存在差异也会使人产生羞耻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者的目光就像道德威权,我将其称为道德审判的外部威权;道德审判的内部威权则是一个人的良知。外部威权进行伦理制裁的手段是羞耻感;而内部威权进行伦理制裁的手段则是良心的谴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人感到不适的,不仅仅是被否定,还有被人看穿,这是对遗失自我的恐惧。毋庸置疑,聆听内心之声是防止被他者之眼"看穿"的最佳方式。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启蒙时代对耻感文化的冲击最大,那时人们贬损传统规范及规则的价值,认为传统的一套无趣空洞。但与此同时,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传统被阶级规约所取代时,所谓的教化进程的约束力更强。随着耻感文化规约的不断变化,人们更加漠视他人的意见,更加依赖于自我判断。

    2018年02期 v.39;No.21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开创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宏大历史伟业——兼论十九大报告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方世南;罗志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创新的显著表现和鲜明特征就是对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新论断、新思想、新理念,都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和方法,闪耀着唯物史观的璀璨真理光辉。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的一部彰显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性、人民利益性、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等科学理论的政治宣言书,为开创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宏大历史伟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和价值遵循。

    2018年02期 v.39;No.211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城市权利的建构

    董慧;陈兵;

    西方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高潮,及随后的大城市危机,使得社会发展的空间化倾向日益显现。面对这种空间变革,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一种结合了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想象的批判性视角,已成为我们今天理解当代复杂都市社会图景的解放性及启发性理论范式。当代空间变革和城市发展造就了一系列空间问题:空间剥削、空间排斥、空间集聚、空间隔离、空间霸权、空间权力控制、地理不平衡发展。悬殊的社会空间被强化,空间经济重构引起政治的持续紧张,城市权利被以资本为基础的各种力量侵蚀。因此,在我国城乡变革和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实践中,建构与发展一种关于正义、平等、共享、包容、多元的城市权利,提升当代城市治理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的都市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的理论和现实任务。

    2018年02期 v.39;No.211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现代性风险及其治理:吉登斯生态思想要旨

    王平;

    吉登斯的生态思想研究一直受到遮蔽,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吉登斯在生态问题致思上的重要地位。吉登斯生态思想的独特性在于他将生态危机与现代性及其风险勾连起来,从而具有某种思想穿透力。在生态危机实质的认定上,吉登斯认为生态危机不是一种自然事件,而更多是一种人为风险;在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上,吉登斯认为生态危机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并从现代性的动力源、现代性的制度维度、现代性的全球化后果等向度进行了深度揭示;在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上,与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传统绿色政治等所提供的方案相左,吉登斯致力于建构激进保守主义的方案,这一方案通过强调生活政治学、能动性平等发展要务、保障型国家角色、抢先适应原则等维度的重要性,试图为生态环境的未来指明一条不同路径。

    2018年02期 v.39;No.211 24-3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社区治理研究

  • 公民性缺失抑或制度供给不足?——对我国社区参与困境的微观解读

    徐林;徐畅;

    参与作为社区形成的核心机制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主流研究大多习惯于带着西方市民社会和公民参与的理论预设从中观层面静态地分析我国的社区参与,并将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参与困境归结为我国基层社区先天性缺乏"社会"发育的土壤。然而,当研究视角转换为居民个体,以居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为维度,就可将实践中的居民参与细分为五种类型,即"消极应对型参与"、"权益诉求型参与"、"娱乐型参与"、"主导型参与"和"俱乐部型参与"。这一划分不仅覆盖了存在文献所观察到的参与类型,而且后两者更喻示着社区参与的新可能。H市晚近出现的社区参与案例,证明新的参与类型不再是理想类型,在实践中已经初露端倪。因此可推断:社区参与不足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公民性缺失,同时公民性缺失本身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基层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可以形成多层次的居民参与渠道,激发居民的参与意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当前的社区参与困境。

    2018年02期 v.39;No.211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行政公益诉讼回顾与展望——基于“一决定三解释”及试点期间相关案例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分析

    黄学贤;

    "一决定三解释"使得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基本规则。试点期间试点地区行政公益诉讼改革目标清晰、基本操作规范明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行政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正案初步完成了行政公益诉讼从试点到全面、从授权到法律,进而成为常态的历史性任务,更加坚实了行政公益诉讼的合法性基础,并进一步彰显了其权威性和明确性,但它并没有构建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完整制度。在受案范围、举证责任、诉前程序、协调结案、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以及检察机关败诉后的程序等方面仍然有待探讨与完善。积极探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诉中、诉后全方位的制度建设,是行政法学界当下的重要任务。

    2018年02期 v.39;No.211 41-5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 “足以排除强制执行民事权益”的类型化分析

    汤维建;陈爱飞;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我国强制执行领域的重要制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类型则是案外人执行异议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未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类型做列举式规定,仅有总体性概括,此种规定模式给法院执行程序的进行造成很大困扰,也增加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与案外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目前,司法实务界关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的实践做法存有差异,应予以明晰和统一。因而,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中"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进行类型化分析,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债权、租赁权等实体权益可作为"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迫在眉睫。

    2018年02期 v.39;No.211 54-63+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政府职能转移:承接组织权利救济及行政契约争议解决

    乔亚南;

    政府职能转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行政改革,各地广泛积极地开展政府职能转移活动。政府职能转移是包含着一系列行政行为的公权力运行活动,对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权利侵害情形须给予注意,相应的权利救济及争议解决机制应给予提供。政府或职能转出部门是"转移主体",社会组织承接职能转移后成为"承接主体"或"承接组织"。承接组织权利受到转移主体侵害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转移主体不履行转移契约而权利受损;二是因转移主体的不当监管而权利受损。承接组织若主张权利受侵害则发生行政契约争议,同时该行政契约争议也可因转移主体的主张而发生。那么,权利何以救济以及争议何以解决?这是政府职能转移实践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有必要建立承接组织权利救济及行政契约争议解决机制,应把行政诉讼作为主要机制,纳入行政复议机制,重视协商、调解机制,并对以上机制实行双向救济安排。

    2018年02期 v.39;No.211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 公私合作(PPP)的兴起及法律规治

    吴立香;王传干;

    公私合作是指国家通过吸纳私部门进入行政过程,合力达成既定行政任务的行为模式。此种行为模式在样态上可区分为行政委托、公私合资经营、公私合作管制。它脱胎于公私二元的互动与交融,并逐渐发展成了现代行政国家新的行政模式。对该新型行政模式的缘起和实践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和类型化的分析,进而界分合作过程中的公私双方的权利义务,已成为行政法治理论和实务中的当务之急。

    2018年02期 v.39;No.21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局限性克服与版权保护

    闫博慧;

    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接收终端的高度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和发行渠道。读者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便捷搜索、下载、阅读和使用网络学术出版成果。21世纪以来,手机在中国的普及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智能手机及众多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得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成为未来出版业态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APP优先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模式,实现了网络出版与电脑、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在出版方式、发行模式与应用形式上具有传统出版发行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网络APP优先出版仍在版权保护、网络监管、学术道德规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规范并推进网络APP优先出版发展,我国应正视其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APP优先出版法律规导机制,健全学术期刊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提升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中的政府监管能力。

    2018年02期 v.39;No.21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经济与管理

  • 审计行业专长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分析

    马笑芳;周中胜;张苏斌;邵蔚;张康建;

    股价崩盘风险的内在成因及治理方式是近年来财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2006年至2015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从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的双重视角研究审计行业专长对被审计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业专长均对客户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有显著的影响。

    2018年02期 v.39;No.211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 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资本论》的贫困理论

    刘明辉;刘灿;

    《资本论》的贫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雇佣制度,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消灭贫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的贫困有着本质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面临的贫困问题可以消除。同时,《资本论》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共享发展思想等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准扶贫是当代中国在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举,只有保持扶贫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对接2020年完全脱贫后的扶贫机制。

    2018年02期 v.39;No.21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域外汉学研究

  • 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中国诗学讨论——以丈山、林家、木门与通信使的笔谈交流为中心

    范建明;

    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交流时留下了很多笔谈集,这些笔谈集大多以写本或刊本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其内容大半是诗文的唱和应酬,其中也有涉及中国诗文论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是散见于各笔谈集中的片言只语,还没有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虽然如此,但它们是江户文士与朝鲜通信使面对面交流的直接记录,是原始的、当事者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把这些一鳞半爪的诗文论钩沉出来,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相信无论是对于我们演绎日本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交流史,描述日朝两国汉文学的发展史,还是对于我们研究汉文学之本源的中国诗文论对其周边国家汉文学发展的影响史,或者日朝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史,都是有所补益的。

    2018年02期 v.39;No.21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唐宋文学研究

  • 唐代反城市诗的心理书写及其艺术特点

    王志刚;

    诗至唐代而臻全盛,对城市的书写亦逐渐成熟。唐人笔下的城市,继承了前代精细描写方式,又融入了更为复杂的个人体验。歌咏赞赏之外,更多了一些批判和反思。唐代反城市诗上承魏晋南北朝、隋代,不仅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既有对城居环境的描摹、对个体心态的抒写,也有对城乡矛盾的反思,表现了唐人之于城市的复杂多样的心理。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唐代反城市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诗歌文体成为空间意识的载体,在表现城市功能与符号意义时,抒发出对自由、宁静环境的向往,亦即"诗意的栖居"。

    2018年02期 v.39;No.211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 听见都城:北宋文学对东京基调声景的书写

    李贵;

    有关北宋首都东京的研究成果虽多,独缺乏对声音环境的关注。从声音景观的视角,可以发现汴京声音、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在北宋文学对东京自然声响的描写中,最突出的基调声景是莺啼蝉鸣。莺啼给首都赋予美好平和的意义,其中欧阳修的东京莺声书写尤为重要。蝉鸣声建构了复调的首都声景。北宋文学在莺声蝉声与首都、皇权之间构筑起直接的联系。经过文本叠加和互涉,莺啼蝉鸣声成为东京日常生活的标记,是首都环境的标志物和作者情感的催化剂,弥漫性的声音通过其延展性而营造了空间性。通过北宋文学对东京基调声景的书写,自宋至今的读者得以听见都城。为了完整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有必要深入研究文学中的声音景观。

    2018年02期 v.39;No.211 127-13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 论王十朋的人生品节与诗学个性

    曾维刚;

    王十朋是孝宗初期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南宋诗歌走向中兴之际的重要诗人。在宋室南渡至中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与文坛风会中,他形成独特的人生品节与诗学个性,突出表现在:安贫固穷的气节与诗歌表现、忠愤耿直的气质与浑厚刚健的诗风、和韩学韩的文学接受与诗学取向。无论是从政事还是文学来看,他都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凛然气象,而进德修身,爱君忧国,正直刚大,是其凛然之气的内在根源。他以慷慨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南渡以来那些旨在偏安自娱的文学书写,并瓣香韩愈、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尤其推赏,扬弃笼罩于南宋前期诗坛的江西诗学,具有推动宋诗中兴的文学史意义。其人生与诗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气质,使他成为南宋中兴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

    2018年02期 v.39;No.211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近代典型文学事件阐论——以柳亚子《分湖旧隐图》征集题咏为例

    罗时进;

    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局,为亘古以来所未有,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历史大变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家需要借由事件形成介入历史、推动历史的力量,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南社的成立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当我们将南社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研究时,可以发现这个重大事件是由一系列具体事件构成的,《分湖旧隐图》的出现以及其后的征集题咏活动,即为柳亚子成功造就的一个文学事件。此举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活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众,征集作品之多,产生影响之巨,在近代文学社团中相当罕见,具有其典型意义。柳亚子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分湖旧隐图》的征集题咏方式,使之从一个艺术作品产生的"事实"变成有影响的文学"事件",从而进入南社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值得深入探讨。

    2018年02期 v.39;No.211 143-15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 《晚晴簃诗汇》编纂史发覆——兼论清遗民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的离合

    潘静如;

    《晚晴簃诗汇》在性质上居于官修、私修之间,其征诗、选诗的过程与旨趣都与此相关。当时,除各地省政府统一呈书与个人主动献诗之外,《诗汇》的编纂主要倚赖编纂者的私人交际网络,因而入选的不少诗篇是通过辗转钞、借、辑而得的,也就带有一定偶然性。由于一些编纂者是清遗民,因而其清代诗学史叙事难免带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在《诗汇》付刻之际,《清史稿》风波促成了他们对这种清遗民视角叙事的调整。徐世昌、北洋政客身上同样有着"清遗民情调",故而得以与清遗民桴鼓相应。但在关涉"遗民"的名、实之辨时,部分清遗民亦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稍有离合。

    2018年02期 v.39;No.211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论晚清王闿运“曲隐”诗歌美学观

    李亚峰;

    王闿运是近代"湖湘诗派"领袖,他论诗主张复古摹拟,颇为世人所诟病。不过,以"复古"形式阐述个人创见,也是中国古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王氏的复古诗学中,也蕴含了其独到的理论发明。他以"曲隐"范畴概括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并总结出"以词掩意,托物起兴"的创作方法,揭示了"诗为兴体"的艺术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王氏的诗歌"曲隐"说,打通了"兴"法创作与"隐秀"审美的内在联系,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审美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虽有狭隘之嫌,但也深得精髓,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仍具有一定意义。

    2018年02期 v.39;No.211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历史地理专题:区域、环境、人地关系

  • 主持人语

    张晓虹;

    <正>历史地理学虽然经过八十多年的历程,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学术个性和研究范式,但它作为地理学分支的这一学科属性一直没有改变。这就意味着历史地理学首先是一门研究空间的学问。尽管目前空间是许多学科热衷的话题,但是真正将空间作为本体研究的历史地理学对空间的理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历史地理学首先把空间视作一个在地球表面占据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的实体空间,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面积。这样的空间概念用历史地理学的专业名词,就是区域。其次,由于区域的形成是一个历

    2018年02期 v.39;No.211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天主教传播与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农牧界线的移动——以圣母圣心会所绘传教地图为中心

    张晓虹;庄宏忠;

    利用传教地图、中西文档案文献,在梳理天主教圣母圣心会鄂尔多斯传教区沿革、考订传教站的名称和位置的基础上,复原晚清时期天主教在鄂尔多斯南部地区的传播和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对当地环境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只有结构化的社会组织才能拥有足以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强大力量,以维护地方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晚清时期列强势力支持下的天主教会,因为其组织结构严密,在"土地传教"文化行为调适下,对晚清鄂尔多斯南部移民社会建构和农牧界线北移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科学揭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在区域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必须综合考虑文化行为与社会组织的结构性作用。

    2018年02期 v.39;No.211 167-1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3K]
  • 人口数量与区域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析——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王晗;

    历史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过程研究需要更为细致的探索。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环境加以复原,可对区域气候的情况进行梳理,继而探讨此时期受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迁移情况。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度需要更为准确的描述。人类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人类活动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导致研究区内的景观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的环境变化。

    2018年02期 v.39;No.211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