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62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 从激进到保守——赫勒历史哲学的现代性逻辑初探

    王海萍;

    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历史哲学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和主题,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围绕这两个理论主题就赫勒个别阶段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阐释,但赫勒历史哲学整体的思想原点、逻辑脉络及其对后现代政治状况的影响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理论上,对以上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将会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以及深化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实践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也将会为当代人如何应对人类社会危机、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8年05期 v.39;No.21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阿格妮丝·赫勒论道德的现实可能性

    尚人;

    面对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个体的道德与责任处于持续缺失与沦丧中。然而,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作为唯一具有历史性的生物,人类却将自己的责任抛之脑后,成为无思想的单线人并作为自然科学的批量产品而存在。现实体验不断牵引着赫勒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她试图追问是什么使人类失去了道德与责任。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使赫勒逐步构建出一个以普通的、现实的"好人"为元素组成的无限趋于完美的道德乌托邦世界,力图重拾人类的道德与责任。其中,"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好人"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并且能够成为的方式,是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普遍反映,道德之所以现实可能正是因为好人的可能性存在。这样一种道德乌托邦世界,它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最终完满地实现最好的道德世界,而在于不断地追求道德、实现道德、超越道德,在此过程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其潜能转化,成为自己道德标准之下的"好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018年05期 v.39;No.214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之思

    沈广明;

    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之思深刻揭示了技术对"人"、"自然"所构造的统治框架及其蕴含的危险。现代技术具有虚无、集置及危险三方面基本内容。虚无发生于存在之隐遁中,"存在本身是虚无"。形而上学是奠基于虚无而形成的系统性"主义",现代技术作为形而上学的产物就滥觞于虚无。集置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确定性"所塑造的结果,经过现代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化,具备将"人"、"自然"加以聚集与持存的能力。现代技术在集置的架构下成为最高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对"人"与"自然"具有强悍的支配和统治力。它破坏"人"与"自然"的源始本性,产生了危险的效应。危险是虚无侵蚀自由的产物,体现为"人"之栖居境域的变异与丧失:一方面,现代技术对"人"的谋制式塑造使"人"在现代意义上成为技术装置下的产品,譬如当下日益来临的克隆人、易体人及机器人等;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对"自然"聚集性摆置导致生存基础的破败,体现在环境破坏、核威胁、生化危机等方面。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之"危险"的揭示与告诫,为现代性提供诊疗方案,形成重要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2018年05期 v.39;No.21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升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李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呈现出"化"这一逻辑基点,要理性自觉的在"化"的内涵、主体、立场、载体、动态功能、境界跃迁、比较视域等要素中探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基本认知。从基本意蕴、规律遵循、现实价值三重维度可以深度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其然与其所以然,从而给予构建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合理合法度、认同成效度的科学路径以深刻启迪。

    2018年05期 v.39;No.214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政治学研究

  • 党内法规“一元多维”备案审查模式及效能发挥

    赵宬斐;

    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领导党和执政党,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把党内法规建设,尤其是党内法规备案审查纳入法治建设的运行轨道,推进其法制化、科学化建设。现行的党内法规备案审查标准在系统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为此,要创新党内备案审查制度,建立一个以政治性审查为前提、以合法性审查为本质要求、以合理性审查为价值追求的系统、科学与合理的"一元多维"审查模式,以推进党内备案审查系统性机制建构,发挥党内备案审查机制的功能效益,开辟制度治党的新境界。

    2018年05期 v.39;No.214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视阈下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研究

    凌德政;秦中亮;

    中国社会主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思想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经验和"中国特色"理论创新范式。邓小平正风反腐思想则是整个理论体系大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组成部分。他以务实精神,管用思维在继承、纠正、发展毛泽东整顿党风惩治腐败思想中,进一步加以拓新。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新时代,要坚持、加强邓小平正风反腐建设理论,升华我们党历史上所有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和宝贵做法,正确认识把握反腐败斗争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把握治标与治本、惩治腐败与遏制腐败运行机制的互补性;正确认识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发展党内民主实践过程的共促性,进而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这对于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5期 v.39;No.21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 内生动力、益贫市场与政策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真脱贫”的路径框架

    左停;金菁;于乐荣;

    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地陆续进行了有关贫困县的贫困退出评估,但这些评估主要是工作绩效的评估,距离"真脱贫"的质性评估还有一定距离。实现"真脱贫"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贫困人口及其所处环境的贫困本质。具体而言,我国未来的扶贫工作应聚焦于三个方面的改变:微观层面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内生动力的激活和配置,中观层面益贫式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及其减贫功能的充分发挥,宏观层面保障性的社会政策格局的建立。这一减贫理论路径框架不仅是对中国扶贫工作提出理论性的反思,也是对扶贫评估体系建设做出的展望。扶贫工作中要实现扶贫主流化的转变,贫困退出评估中要重视测量和判断贫困人口及其所处环境的贫困本质的变化,让扶贫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018年05期 v.39;No.214 47-5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设计

    丁希;王俊华;

    公立医院是国家保障公民公共健康的基本机构,承担着国家基本医疗服务的重任。然而,在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改革却出现被人诟病的问题:公平正义的公共价值导向偏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并未厘清、公共卫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运用公共价值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进行审视,解读公立医院改革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旨在进一步理顺国家顶层设计下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选择。

    2018年05期 v.39;No.214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人工智能专题研究

  • 人工智能民事主体适格性之辨思

    房绍坤;林广会;

    人工智能具有学科、技术和实体三方面含义,对于人工智能民事主体适格性的讨论应限于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体具有非自然性、智慧性和实体性的特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强人工智能时代囿于技术难度和人类态度很难来临。赋予人工智能民事权利能力,确认其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缺乏法理基础。现行民事制度对于调整人工智能法律问题能够发挥主要作用,赋予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将严重冲击现有法律制度体系和结构。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在法律上仅能界定其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2018年05期 v.39;No.214 64-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 自动驾驶型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研究

    张龙;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既有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规则的热论。较于传统道路交通事故而言,自动驾驶技术参与道路交通仅仅引发了汽车生产者和人类驾驶者共担注意义务、共享机动车支配力的事实,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既有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则。在L1—L3层级的自动驾驶型道路交通事故中,遇险而系统未能及时发出请求或告知人类驾驶者时,汽车生产者和人类驾驶者构成以累积因果关系呈现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引发对外连带责任的承担。遇险而系统已经及时发出请求或告知人类驾驶者后,人类驾驶者成为唯一的责任主体。在L4—L5层级的自动驾驶型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生产者完全掌握机动车运行支配,彻底取代人类驾驶者,成为唯一的责任主体。

    2018年05期 v.39;No.214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新兴(新型)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为什么要制定人格权法?

    郭明瑞;

    要不要制定人格权法首先决定于是否有社会需求。中国民法自《民法通则》颁布施行以来,人格权作为民法的基本内容已经形成传统,《民法总则》继受了这一传统,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和行使规则需要在人格权法中加以规定。在西方,人格权是随人权运动逐渐受重视的。我国制定的民法典为21世纪民法典,须对新时期、新时代产生的有关人格权方面的新问题做出回应,以适应人格权制度的发展。人格权与财产权同为民法权利,同受法律保护。为坚持人民的主体性,须切实保障自然人的人格权,人格权法应平衡各方利益,贯彻私权优先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2018年05期 v.39;No.214 81-86+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新兴权利保护的合法利益说研究

    张建文;

    由于关于权利本质的利益说在我国权利保护司法实践中的强大影响以及我国民事立法的结构性特点,合法利益说成为我国新兴权利保护司法实践的主流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合法利益首先面临的是我国权利法定主义的检验;其次是利益的合法性判定的四要件检测,即利益的直接相关性、利益的非类型化性、利益的正当性和利益保护必要性检测。利益的正当性分析最为关键最具决定性。对作为具有准权利地位的合法利益的保护同样要考虑遵守权利行使的原则和要求。

    2018年05期 v.39;No.214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论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保护的立法完善

    于达尔汗;

    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的基本原理在于消除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安全信息,进而对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予以防控。我国初步建立的法律保护体系未能有效逆转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预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仍存有立法缺陷,具体表现为食品信息标识管理不规范、食品信息公布与通报制度中监督协调主体缺位、食品虚假广告规制不足、食品信息追溯制度不健全。针对现有立法缺陷,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以健全食品信息标识管理规范内容、设立食品安全信息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消费警示制度和健全食品信息追溯制度为保护路径进行立法完善,可实现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的有效保护。

    2018年05期 v.39;No.214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知识产权权利人侦查参与机制研究

    魏化鹏;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日益猖獗。由于知识产权犯罪具有鲜明的行业性特点,涉及较强的专业知识,侦查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活动时,往往在侦查线索的获取,侦查信息的固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知识产权权利人作为犯罪被害人,既拥有专业能力又掌握一定的犯罪信息资源,能够为侦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侦查合作,在案件的初查和后续侦查中起到配合、协助和指引的作用,同时,知识产权权利人还可以通过侦查合作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侦查参与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活动,规范知识产权犯罪的侦查活动。

    2018年05期 v.39;No.214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城市经济专题

  • 关于特色小镇空间生产实践的思考

    段进军;翟令鑫;

    空间生产理论因其批判功能和开放性,为多学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空间生产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空间实践创新的过程。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空间生产实践创新打造起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发展空间。基于我国社会空间转型的现实语境,通过对特色小镇实践的空间背景分析,对特色小镇的实践创新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实现空间生产理论与我国发展实际的深度结合,为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同时也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进行空间视角的反思,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启示,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2018年05期 v.39;No.21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风险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杨雪锋;陈前虎;

    海绵城市是城市绿色发展新理念,并因其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受到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三个维度的风险:即经济维度以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关键点的经济风险、社会维度以变动性政策风险为关键点的社会风险、生态维度以复合性生态风险为关键点的技术风险。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国内实践与国外经验、项目建设与体制机制、风险治理与城市治理等四大关系,并建立成果转化、协同决策、系统治理、风险防范、风险管控等五大机制。

    2018年05期 v.39;No.21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唐代文学研究

  • 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

    李德辉;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实书写正名,取其本义,纪实为主,是出于文学作品必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与史家修史的用法相同。虚拟部分则为人文地名,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一般只取其象征意蕴,以某个区域代表性的山脉河流为代表。这样的地名沉淀了当地的历史,蕴含地域文化传统,是区域文化和文学的语义符号。虽属泛咏,意义较虚,但抒情写志的功能强大,甚至具有意象特征和审美功能,能够召唤艺术想象,激发审美效应,意境鲜明,更应关注。上述特点,在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上有鲜明的表现。经由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这两个地名,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2018年05期 v.39;No.214 128-13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问斋杜意》与清初桐城派的杜诗批评

    童岳敏;

    清初桐城派杜诗学兴盛,有着鲜明的时代氛围与地域诗学背景。陈式《问斋杜意》意法释杜,既伸衍了"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也重视章法制题的重要性,其中诗题说的辨析有历史维度的追溯,也有缘题求诗与命题审句现实因素的考量。作为基层诗学景观,批注杜诗是桐城诗学的网络节点与互动呈现,其群体化及家族化的特质不仅展现出了乡邦诗学旨趣及其流变进程,也彰显出地域诗学中"差序混层"与"众层化批评"的文学样态。

    2018年05期 v.39;No.214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端木埰与临桂词人的交往及影响

    郭文仪;

    端木埰是晚清词坛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一,勾稽端木埰的词学作品,可以发现端木埰与临桂词派的奠基者王鹏运早在觅句堂时期就已有词学往来,此后更通过薇省时期的唱和在词学活动、词学创作与理论各方面影响了临桂词学的形成与理论建构。端木埰并不专力为词,他对况周颐早年的绮忏词风表示过不满,然而况周颐并未全部采纳,这也是况周颐不同于端木埰并有所发展之处。

    2018年05期 v.39;No.214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 张潮《尺牍偶存》《友声》述论

    陈晓峰;

    《尺牍偶存》收录清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刻书家张潮写给四方亲朋的456封书信,《友声》收录各地亲友寄赠张潮的信函1 003封,这些书信基本按照收发时间的先后刊刻。张潮通过刊刻尺牍交流情感,互通声气,建立和增强精神联系,建构起一张硕大的人际网络。数量巨大的书信基本没有经过增删或者润色,具有原始性、可靠性和稀有性,涉及清初许多文人学者的生平、交游、著述情况,对记录基层文人、考证人物生平、梳理艺文思想、考察编辑理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

    2018年05期 v.39;No.214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钱仲联先生早期诗歌创作论

    马卫中;

    因新文学成为主流以后所造成的文化阻隔,以致过去我们研究民国文学的视野受限,对当时旧体诗歌之创作,多有缺失。其实,在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化圈,写作旧体诗歌还是很有市场且很有影响的。就作家论,钱仲联先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诗人。断自"七七"卢沟桥事变,着重考察钱仲联先生30岁以前的诗歌创作,以探讨其学诗所走的路径,其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因此而对诗风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当旧体诗歌成为学界客厅的清供之物后,其存在和流行的方式,也可通过研读钱仲联先生的诗作获取了解。这不仅可以完整地观照和评价民国文学,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也对今日渐次复苏、或者说复兴的旧体诗歌创作,具有借鉴之意义。

    2018年05期 v.39;No.214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历史学专题:传染病与中国史

  • 清代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的公共卫生——以环境卫生和防疫为中心

    李玉尚;

    在清末苏州城区,官方开始整饬环境卫生,规范卫生行为,粪业和清道管理是其主要的工作。清末之后,公共卫生的主要目标是在政府的安排之下防治霍乱。1912—1937年间,政府对于霍乱的应对,分为"救疫"和"防疫"两种办法。1938—1949年防疫工作的重心仍在霍乱,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播、收治病人和进行预防注射。1945年,卫生院的成立,标志着专门地方防疫和救疫权力机构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西方城市公共卫生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苏州城市的公共卫生,从草创到建立,只历时约半个世纪,当然应该归因于许多方面。其中,鼠疫和霍乱,特别是霍乱,是最关键的促动因素。

    2018年05期 v.39;No.214 171-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 西洞庭湖区及沅、澧河道的历史变迁与汉寿县、常德县血吸虫病流行

    车群;

    清中叶以降,由于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分流入洞庭日益增强,尤其自藕池、松滋溃后,荆江四口南流入洞庭的形势形成,大量泥沙倾注,洞庭湖从此进入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在湖区西部,今汉寿、常德所处洞庭湖区,由于北部淤沙成陆、新垸林立,湖水逼而向西扩展,明清修筑的堤垸大半沦没入湖,形成大面积的由废垸组成的湖泊,这些湖泊平浅、且底质肥沃,夏水冬陆,从而形成洞庭湖区最大面积、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源地。笔者在前人有关荆江、洞庭湖变迁史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血防口述史料,探讨大尺度的环境变动所引发的小尺度河湖变动,及其所引发的血吸虫病流行。

    2018年05期 v.39;No.214 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