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广兰;
儒家道德责任观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以由内而外、推己及人为方法,以修齐治平为内容,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道德理论体系。这一与传统社会生态相契合的道德思想规定了个体在生命展开过程中所应承诺的道德责任:即个体向度的修身责任、家庭(族)向度的齐家责任、国家向度的治国责任和世界向度的平天下责任。但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不再承诺修齐治平是每个人的天然责任,现代社会的责任要求也超越了传统责任所涵盖的范围和秉持的信念。儒家道德责任观需突破前现代原生性道德责任的边界,转变其蕴含的差等性价值观,在内涵上进行创造性转换,外延上进行多维拓展,增加现代社会的责任要求,实现从有限的差等性责任到普遍的平等性责任、从臣民责任到公民责任、从近距离责任到远距离责任的现代转换,才能成为规范性的现代道德话语,有效应对当下道德责任"稀薄"甚至"冷漠"的社会问题,为"所有存在的善好与共生"提供道德资源。
2018年06期 v.39;No.215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李红霞;
伴随着《黑色记事本》的曝光,海德格尔与纳粹的政治事件又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有人认为海德格尔是迷恋权力的政治野心分子,甚至是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纳粹分子。而事实上,海德格尔参与政治和远离政治部分原因是出于哲学家对于政治的关注与反思。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可以看作是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真理并非纯粹的绝对光明,而是与虚无交织。思的哲学、艺术和政治一起,三者都是走向真理的方式。刚开始,海德格尔希望借助国家社会主义的力量现实地阻止西方世界的技术主义,计划失败后,随即通过返回与阐释荷尔德林诗歌和希腊精神对自身的政治经历进行了解释与反思:诗歌与哲学要成为真正的力量,但政治与现实的政治事物是区分的,因此哲学家应当关注政治却可以不参与政治。而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神秘性,以及对东方道禅否定性思想与智慧借鉴让他在政治问题上显得更加沉默,而这根本上只是其思想道路的自然体现。
2018年06期 v.39;No.21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王姝彦;李欢;
"科学理论是什么"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自逻辑经验主义的"公认观点"宣布失败以来,哲学家们企图以具有逻辑与分析倾向的进路来对此问题的进行回答。苏佩斯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规避了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进路,他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公认观点"的重审和批判,在对简单的科学理论的句法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语义观的方法理路,并基于对数理集合论的研究,首次提出以集合论的进路对科学理论加以分析。具体而言,即通过定义集合论谓词,实现科学理论的公理化,以集合论实体构建科学理论的模型集合,从而实现理论对于经验世界的表征和对世界本性的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科学理论观。这种科学理论观的形成,将科学哲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近代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视角之下,将理论表征与模型建构相结合,为科学哲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集合论进路,也为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启迪。
2018年06期 v.39;No.21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田晓明;
通过对西方社会历史变迁尤其是西方近代文明形成过程的梳理,可以准确理解近代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这些核心价值和理念对近代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近代西方的社会管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行政权与王权的分化为特点的独立与起始阶段;以改善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增长社会财富为特点的规范与发展阶段;以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正、推进全面福利为特点的转型与完善阶段。近代西方社会管理思想和制度设计的深层建构原则是"个体主义"和"理性主义",而"民主"和"科学"则是其重要的结构性特征。这些核心价值、基本原则、结构特点等要素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深刻影响和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同"西方中心论"。在本质上,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各有所长,且相生相依、相辅相成。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化时代,中西方人们都应该理性认识到,东西方社会管理体制与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它们都各有其生成土壤与存在价值。
2018年06期 v.39;No.215 31-4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霍然;
从菲律宾某侨乡省份各市镇的年度节庆中,可以看到海外侨民积极回乡参加节庆的现象,以及海外侨民的贡献在节庆话语中的显著地位。在菲律宾这个产生大量海外侨民的国家,节庆是联结海外侨民与祖籍地的纽带。乡镇年度节庆包含返乡侨民之夜、节日皇后评选等一系列海外侨民主导或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背后,有一套隐秘的权力运作体系成为巩固、维系着海外侨民与祖籍地之间的纽带。节庆主办方将权力移交给海外侨民,从后者那里要求相应的义务;侨民通过节庆发挥权力,本地留守人员配合侨民的权力展示和"表演",形成一套心照不宣的社会礼仪规范,但这套规范却并非为所有人接受。对菲律宾某侨乡省份的田野调查显示,节庆虽然发挥着社会凝聚的功能,却仍然造成了一定社会区隔。当侨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被不断重复的节庆活动所放大化、刻板化,节庆不一定是其乐融融、消弭隔阂的场合,相反,它可能是加剧等级分化、强化阶层差异的催化剂。
2018年06期 v.39;No.21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单平基;
《民法总则》第9条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形成对自然环境恶化趋势之时代特征的私法回应,理应向《民法典》"物权编"发挥辐射效应,避免成为政治性的修辞话语或"口号式"的倡导性规定。《民法典》"物权编"对自然资源所有权、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相邻关系、不可称量物质侵害之救济等已蕴含"绿色原则"法律理念的《物权法》既有规则,应予甄别、承继和细化;对物权取得和行使需遵循"绿色原则"的一般性条款、所有权行使之环保因素考量、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细化、环境容量用益物权、取得时效等《物权法》存在缺失或不够规范的制度设计,应予补阙、修正和具化。既蕴含"绿色原则"法律理念,又不侵害物权体系科学性和规范逻辑性的制度构造,可实现"绿色原则"的物权规则化,构筑对自然环境危机的物权制度回应,彰显《民法典》的时代特征。
2018年06期 v.39;No.215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罗亚海;牟昱凝;
民主的演变与民主的承载条件、社会背景有深刻的关联。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城邦的直接民主到代议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整体性调整和制度推进。民主的空间要素和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可能性在民主精神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的发展修正了民主发展的规律性判断,民主精神的要素因为互联网而得到修正,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界限变得模糊化,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既紧张又共进,这让民主的外在特征具有回归和开拓的双向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民主之价值诉求和价值内涵的保留,能够助益现代社会对民主的理解和对民主精神的凝练。然而,互联网对民主而言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掌握了巨大的"社会权力",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将会挟制民主客观状态,背叛了民主应有之理性,此谓之暗面。
2018年06期 v.39;No.215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姜荣刚;
"本色"是明代文论最受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不光因其使用广泛,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意涵因唐顺之的使用,出现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新特点,从而对此后明代文论乃至文学创作思潮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学界研讨的焦点问题。对于明代"本色"论的这种新发展,由于以往仅从内涵着手探考其思想来源,以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忽略了对"本色"一词在明代语义演进的直接考察。事实上,"本色"新义的生发首先源于心学家的吸纳与改造,然后经过文论家的挪借与发挥,才形成明代这种独特的"本色"理论。梳理这一初始环节对认识"本色"论在明代的发展演变,以及心学如何影响明代文论乃至文学创作思潮的具体过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8年06期 v.39;No.215 140-14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孙启华;
作家并称是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出现自有其合逻辑性,亦有非合逻辑性。就有明一代而言,"陈庄体"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陈献章与庄昶因在文道观、诗学主张、诗歌创作特色等方面趋向一致而被时人并称,两人的诗歌相应地被称为"陈庄体"。然而,就实际而言,陈、庄二人在诗歌用字、诗歌风格、诗学渊源以及诗名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陈庄体"存在的合逻辑性与非合逻辑性,反映到其接受上便是呈现褒贬两极化倾向。对"陈庄体"合逻辑性的梳理和非合逻辑性的分析,旨在重新审视"陈庄体"在明代诗坛的地位,这对有明一代作家并称现象的深入研究不无借鉴意义。
2018年06期 v.39;No.215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杨旭辉;
在古代传记散文道德评判传统的影响下,清初传记散文中遗民形象书写中的"道德范式"尤为典型。在"殉节而死"与"不死苟活"、"出应世务"与"栖隐土室"、"与世交接"与"杜门避居"、"受赠馈遗"与"坚却不受"等四重尖锐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考量着士人的道德底线,个人的选择往往成为衡量其志节操守的道德准绳和标签。在遗民精神风操的时代底色与集体认同中,清人别集和史志文献中诸如徐枋等人的传记文,在确立、传播其民形象的过程中,在写作策略上逐渐形成一种道德范式。其形成既有遗民自我人格的塑造,也不乏传记作者的提升,以及地方史志文献的强化。
2018年06期 v.39;No.215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