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417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历史伦理化的尝试

    马建青;

    文明与历史变得岌岌可危的20世纪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征了人与历史相断裂进而历史成为人的异化力量这一重要现象。于是,如何跨越横亘于人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便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他们看来,客观主义的历史编撰学和抽象思辨的历史哲学都将人的责任从历史中抽离出去进而否定了人的历史和历史性。由此,他们主张将历史伦理化,即通过个体的道德责任将人与历史统一起来。一方面,他们在现代的偶然性境况中和人性的深处寻找历史伦理化的可能条件;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将个体责任本体论化,进而在存在层面和历史层面将责任全面引入历史,以期将历史还给人自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将历史伦理化的尝试很难说是完全成功的,但这种努力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弥足珍贵的。

    2019年02期 v.40;No.217 1-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中国哲学

  • 道: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终极——孔子道论评析

    谷玛利;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道"是一个特有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关于天地万物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法则。孔子论道,主要集中在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君子之道)和为政之道三个方面,这些都是人生论、方法论和政治论的内容,即求学修身和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以及治国理政的基本道理、法则、策略、方法或经验等。在人生修养方面,孔子把"道"或"大道"作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把"仁"作为践行和弘扬"道"的最高道德境界,他一生学道、悟道、闻道、求道、行道、乐道、弘道、传道,乃至于以身殉道,这种精神与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先秦儒家学派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国古代文化优秀的学术传统;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把西周初期"天下有道"的礼治盛世作为"道"的最高境界,他不仅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在政治实践中也积极践行,以行道于天下为己任。此外,孔子还从历史发展演变的纵深角度深刻阐述了"道"的政治内涵和现实意义,明确提出了由齐变鲁、由鲁变道的复古主义路线。

    2019年02期 v.40;No.21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周敦颐与二程思想异同辨析

    周建刚;

    二程早年从学周敦颐,遂尽弃功利俗学而有求道之志。二程学成之后,对周敦颐的思想既有继承,亦有损益,并独立发展成为理学中的"洛学"一支。二程之中,程颐在早年所作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中,透露出周敦颐的影响,后期则"兼承安定(胡瑗)之学"而与周敦颐有所距离。程颢深刻领悟了"孔颜之乐"的内涵,与周敦颐在生活气象、学术思想方面更为接近,是濂溪理学的主要继承者。与周敦颐之学相比,二程的"洛学"在形上学、修养论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均有所突破。在形上学方面,周敦颐以"太极"为核心,二程则避"太极"不谈而特重"天理",这是因为,"太极"说源出于汉唐儒家的宇宙元气论,而二程的"天理"说则体现了宋代理学独立形成的纯粹本体论思想。在修养论方面,周敦颐"主静"而二程"主敬",这反映出二者对"天地之心"的不同理解,以及周敦颐与二程在易学思想上新旧体系的不同。二程洛学的转向,是宋代理学独立于汉唐儒学的标志,反映了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2019年02期 v.40;No.21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逻辑理路

    陆树程;郭潇彬;

    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创新性探索。从生成逻辑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基层法治建设要求的科学回应;全体党员与各级党组织构成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主客结构,并在组织建设法治化、干部队伍建设法治化、决策办事法治化和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互动机制中不断实现党组织建设法治化;从价值旨归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意在促使全体党员成为"法治人",各级党组织建设应更加合目的、合规律,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019年02期 v.40;No.217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国内生命政治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走向

    马中英;韩璞庚;

    生命政治学滥觞于福柯,后经阿甘本、奈格里、哈特、埃斯波西托等当代学者的推进而走向了理论前沿。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旨在揭露政治对人的制约、束缚与控制,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当代西方激进思潮研究的深入,国内形成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着研究范式单一、尚未深入到历史深处、缺乏面向中国问题的生命政治学建构等问题。未来研究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从"主观批判"走向"历史批判",立足中国新现代性历史语境,直面中国问题。

    2019年02期 v.40;No.21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立法抉择

    高飞;

    为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国家立法滞后于社会实践的难题,当前主要是通过地方立法、人民法院文件和村规民约来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这造成了规范效力层次低且缺乏制定依据、社区自治程度高而缺乏有力制约、认定标准不统一而缺乏基本共识的困境。导致成员资格认定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集体资产的功能定位不清、社区自治的组织性质混淆和利益分配的公平观念不彰。针对此种现象,通过平衡强制与自治理念,应当在国家立法中确立以户籍为原则、以基本生存保障为补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之取得与丧失标准。

    2019年02期 v.40;No.217 37-4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中的折股量化

    张洪波;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一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重大措施。它一方面盘活了数万亿沉睡的集体资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引发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折股量化就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折股量化的资产范围应当限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可以不保留集体股,改为提取公益金,以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益支出;折股量化的具体方法是以人口股与劳龄股为基础,保留风险责任股与社会股。此外,符合条件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也可以折股量化。

    2019年02期 v.40;No.217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权利理论研究

  • “为权利而斗争”:从话语到理论

    雷磊;

    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在我国权利研究的学术史历程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对这部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存在着两种读法:一种是话语式的读法;另一种是理论式的读法。理论式的读法是更为恰当的学术姿态,它要求将耶林的权利学说还原到耶林的整体思想脉络中,联系前后多部作品进行解读。通过这种解读可以发现,耶林的权利学说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目的理论是中轴,利益理论和法感理论则是目的理论的两翼。在主观上,权利属于道德的范畴,反映在由历史和经验所促生的法感上;在客观上,维护法感就是维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社会生活条件),而用国家强制力来维护这种社会生活条件的就是法律。更完整地理解耶林,乃至在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学界的权利研究,恰是在耶林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对他及其作品最大的敬意。

    2019年02期 v.40;No.217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都市权利的基础与本质

    许小亮;

    都市权利是一个独特的权利范畴,其不是强调主体的诸权利在都市中,而是强调主体"针对都市的权利"。"针对都市的权利"与"针对自然的权利"之根本不同就在于都市社会形成的一种与自然的分散空间之不同的"可控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都市权利强调共有乃是其权利运行的前提。都市权利乃是一种元权利,是人们获得都市资格,实践都市事务的统一性前提。都市权利的本质乃是一种集体权利,其是人们构建、更新并获得都市生活的权利,是一种诉求、呐喊,更是一种行动。

    2019年02期 v.40;No.217 62-7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行政法双阶理论的发展与适用

    郑雅方;满艺姗;

    目前我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但其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如何建设PPP法律体系,运用法律规范引导PPP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PPP领域立法中广泛采用的"双阶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分析研究双阶理论在我国台湾地区应用的典型案例,阐明双阶理论的优势在于运用公法有效约束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并通过私法保证合作方在PPP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双阶理论在运用中呈现出由于人为割裂一个完整的事实行为而导致的难以区分两个阶段、无法合理解释两个阶段之间关系等弊端。最终得出双阶理论不宜直接适用于我国PPP,该理论中对公私法律关系划分的思路对我国PPP法律体系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2019年02期 v.40;No.217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论客观归责理论的合理借鉴——以海上交通事故类犯罪因果关系判断为例

    庞婧;赵微;

    违反海上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元复合性、受不确定介入因素制约等特点,传统因果关系理论无法解决实践中这种较为典型的因果关系判断难题。对此问题,借鉴客观归责理论中的"不被允许危险的实现"及其下位规则具有合理性。按照这一思维路径,首先应明确"先归因再归责"的判断范式,在确认事实因果关系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适用客观归责理论中的规范保护目的、危险升高等对构成要件内容进行规范判断,从实质上检验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

    2019年02期 v.40;No.217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经济与管理

  • 创业生态系统视角的区域创业环境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

    李晶;

    一个区域内创业活动深受区域创业环境的影响,深入探析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升区域创业能力和经济实力。基于生态系统、社会网络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的多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的演进是一个由多个创业主体相互获取并传导资源,进行协同创业的过程;(2)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传导机制的差异,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的原动力和传导机制存在差异。

    2019年02期 v.40;No.217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成功

    张秀娥;王超;

    成功的创业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创业者想要取得创业成功,需要对机会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以准确地识别和恰当地利用商业机会。因此,探讨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成功对丰富创业理论和促进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回顾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成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者之间关系的整合框架,提出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成功关系间的中介变量,社会和商业网络调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019年02期 v.40;No.217 99-10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天地之心”的文学理论价值

    王洪军;

    "天地之心"最早是由《周易·复》卦提出来的,反映了天地运行的一般规律,是自然哲学观的呈现。而神道设教的汉代新儒学以为,阴阳推动的日月星辰变化、四`季更替等潜藏了上天的意志,使"天地之心"成为"天"之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从而影响了汉代经学乃至文学理论的阐发:圣人由阴阳五行精气构成,精神与天地相通,感天地之动而制作六经,故六经承载着"天地之心",也蕴含圣人之心;圣人饱含深情撰作六经文字,流露着天人的自然性情,是人的情感的真实反映;而具有载道意义的六经之文蕴含"言之文"的属性,是作为文章的内在需求自然形成的,即"天地之心"的自然反映。总之,从内容到语言,六经都是"天地之心"的产物,从而完成一个哲学命题、政治命题向文学命题的理论过渡。

    2019年02期 v.40;No.21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学”概念考论

    史伟;

    "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概念,先秦"文学"指以礼乐为主的古典之学;汉代以降以汉武帝时期为界,经历了从经学之士到辞赋之士到"造命之原"的转变,当然,这不是说后者取代了前两者,"文学"具备了"造命之原"的职能后,其经学和辞赋的职责仍然存在;隋唐科举确立后,文学义界又与科举发生密切关系。总之,从共时的角度,"文学"概念本身存在着多层面和多层次的意涵,至少包括:(一)职官;(二)担任此职官的人员;(三)与此职官、人员相适应和相联系的才能,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文体,三者均可称为"文学"。从历时的角度,上述诸层面、层次间的"文学"意涵相互关联、影响,并与选官制度、文书写作制度等制度设置关系密切,不同的时代均不能不有所变化;而这些制度设置就与文学史演进一起构成了文学概念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9年02期 v.40;No.217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 《朝正倡和集》与徐祯卿集外诗

    孙学堂;

    《朝正倡和集》是顾璘、朱应登、赵鹤等人正德六年朝觐时与在京的徐祯卿、陈沂等人唱和的诗集,由《朝正倡和》《朝正归途倡和》《附录倡和》三部分构成。该书长期以来不为研究者所知,其作者、体例、诗歌风貌及其与当时政治之关系等问题均未有人论及。书中有徐祯卿七律七首,也未收入《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该书不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是考察刘瑾乱政前后士人心态与诗风变迁,尤其是徐祯卿临终前不久生命状态与诗歌风貌的重要文献。

    2019年02期 v.40;No.217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清代女性诗人的历史歌咏与性别意识

    马昕;

    由咏史诗及其所传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切入,可以细致地观察清代女性诗人的性别意识。首先是迎合意识,即通过对女德人物的歌颂,表达对男权话语的依附和屈从。其次是模仿意识,即模仿男性话语,以书写男性英雄为主题,表面上抒发了女性诗人的豪迈气质,实质却暴露了较为自卑的性别心理。再次是争胜意识,即表达与男子争胜的心态,以书写女性英雄为主,意在建构女性自身的英雄谱系,但最终仍是在男权话语的思维定式中打转。最后是对抗意识,即表达出不同于男性期待,也不囿于男性话语规则的人生态度,具体又包括独立意识、生命尊严与真情标尺这三个侧面。

    2019年02期 v.40;No.217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北人”身份与“落南”心结——论郑文焯词的身份体验、空间意识及历史人格

    杨柏岭;

    奉天铁岭人郑文焯自光绪六年客苏抚幕,寄家吴门,近四十年。在浓郁的"落南"心结中,历经以贵介身份被誉为"国士"、自命"江南退士"以及"满清遗老"等阶段。其词对江南的认知,有一个由外而内,渐次深入的过程,滋养一种显豁的空间意识,贯穿于用词用语、章法构思及词境营造之中。因时势变迁,他对晋宋人物和文化有着深度的认同感,其词学宗尚由白石词学上溯至晋宋诗学,"北人南下"的经历最终归结到对"过江名士"历史人格的体认中。

    2019年02期 v.40;No.217 147-1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外国文学研究

  • 《和汉朗咏集》文学主体意识论析

    吴雨平;

    文学的民族主体意识是指特定文化中的主体对自己文化本质特征和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它往往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刺激而生成。在古代中日文学关系中,高度发达的汉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同时也加深了日本对于自身文化建构和认同的需要。汉、日语并列的《和汉朗咏集》(1012年)就诞生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的平安时代中晚期,由平安时代著名歌人藤原公任编纂完成。它有意识地将中日两国作者的诗文佳句及和歌佳作并列编排成集,并依照和歌集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改变了日本古代经典选编集之汉诗(汉语符号)与和歌(日语符号)二元对立的局面,成为一种"显性"的跨文化书写。然而,日本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及日本人作者被提到与汉诗文及其作者同样的地位,说明这部诗歌集还"隐藏"着日本贵族知识分子更为强烈的内在表述,即力图展现吸收、消化中国文学后所生成的一种对峙并美的文学"类书"。

    2019年02期 v.40;No.217 157-16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荒诞及其出路:作为起点的《局外人》

    张博;

    如果从中文学界未曾关注的三条加缪创作笔记出发,重新梳理《局外人》的逻辑与意涵的话,则可以看出小说的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明线是默尔索在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之后如何与之保持距离不断逃避并由此落入虚无成为其生活的"局外人",暗线则是他暗合于"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之后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从而打破其"局外人"的生存状态。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揭示加缪如何将《局外人》塑造为一个起点,不止是其创作的起点,也是其追问"生者何为"的起点,更是其用一生创作走出的通向生存之阳光道路的起点。

    2019年02期 v.40;No.217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历史学研究

  • 北魏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

    李磊;

    士大夫政治与官僚政治有别,前者是德性政治,后者是威权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士大夫政治与官僚政治的运作逻辑同时并存。从运作过程来看,这是孝文帝有意为之。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是具有社会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的北方士大夫坚持文教领域价值权威的独立性的结果,是士大夫社会政治理想落实到现实中的结果。尽管在孝文帝改革以后,通经入仕的功利化取向掀起了更大的习经潮流,但是并未动摇士大夫所主导的社会从义务论出发对"立身之道"的强调。这是在北朝隋唐内亚性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之维系及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面向。

    2019年02期 v.40;No.217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外廊洋式建筑溯源

    龚滢;过伟敏;Kin Wai Michael SIU;

    中国近代初期出现相当数量外廊洋式建筑,依据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阶级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资本掠夺模式的变更和全球整体建筑样式的流变,可追溯中国近代外廊洋式建筑的源流问题。通过研究考察可知,中国近代外廊洋式建筑是区别于殖民宗主国建筑主线,由多国殖民地建筑样式交融形成,是殖民模式由血腥攫取原始资本,至贸易经营创造符合自身经济体系的广大市场,再到政治介入推广中心与边缘关系精神文化统治的实体历史见证,是长期变异移植型殖民建筑样式。

    2019年02期 v.40;No.217 180-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