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68025

政治学研究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永续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方世南;杨洋;

    探讨永续发展实现路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以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深邃历史眼光,提出了永续发展实现路径的战略构想: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生态权益和生态公正确保人类世世代代幸福安康中实现永续发展;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优美同步行进中实现永续发展;在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中促进永续发展;在推动包括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达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永续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合作共治中实现永续发展。习近平永续发展实现路径的战略构想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无论是对中国永续发展,还是对世界永续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9年03期 v.40;No.21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介接触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一个基于文明城市创建领域的调查分析

    宋典;芮国强;马冰婕;

    公民参与可帮助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善治水平,理论界对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等变量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深度探究了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媒体接触对公民参与意图和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分别是影响公民参与意图的态度和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公民参与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在个体更多接触媒体的情境下,公民参与意图有更高的概率转换为公民实际的参与行为,媒体扮演着促进公民参与的催化剂角色。研究结论为公民参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兼具理论思辨和规范实证特征的框架模型,为更好地理解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供了微观思考模型。

    2019年03期 v.40;No.21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党建引领”型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探索:理念、逻辑与路径

    郭彩琴;张瑾;

    作为助益社区治理发展、更好满足"生活共同体"之中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承担着丰富治理资源增量、提供公共物品、粘合社会交往、增益合作性社区感、提高社区可治理性的积极功能。但是在"熟悉的陌生人社会"这一"社区景象"之中,系统化地导入社区志愿服务存在普遍低效甚至失灵的状况。究其原因,其"病灶"的关键在于基层社会的离散性与碎片化、需要通过权威组织引导的服务整合和扎根。为此,结合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的实践需求,全力发展基层"党建引领"型志愿服务,是激活治理活力和再造基层治理秩序的可行路径之一。通过党建引领、重心下沉,形成志愿服务的全嵌入治理模式,实现志愿价值重塑、组织网络重构与服务机制协同,以参与有效性和创新根植性为重心,循序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在场性、专业化和服务力创新提升。

    2019年03期 v.40;No.21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新文明形态研究

  • 新文明形态研究

    <正>编者按: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当代文明的建构中具有何种地位与价值?不同国家在当代的社会实践与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中,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种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发展道路、存在方式等日益趋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技术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那么,

    2019年03期 v.40;No.218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的文明论建构及其当代意义

    郭丽双;汪力平;

    古典欧亚主义继承了斯拉夫主义反抗欧洲文化垄断的基因,并将其奠基于文明类型论、地缘政治论之上,完成了其自身政治哲学的文明论建构。古典欧亚主义者们在批判西方文明普世论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俄罗斯文明定位是独特的欧亚文明,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一"俄国的斯芬克斯之谜"。古米廖夫自称是"古典欧亚主义的最后一人",他开创了地理特征与文明特征相符的文明论建构,将欧亚文明论奠基于地缘政治学之上,并明确提出了重塑俄罗斯精神的目标。古典欧亚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与当下俄罗斯面临的重新选择紧密相关,它为俄罗斯文明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是新欧亚主义政治哲学重塑俄罗斯文明的直接思想资源,并对俄罗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积极意义。

    2019年03期 v.40;No.218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复兴社会主义的三重批判

    陈红;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该学派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为此,他们从理论方法、历史事实和现实世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批判。即对推崇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法论而"搁置"辩证法予以坚决的批判;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质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进行批判。这三重批判表明了该学派的基本理论旨趣和共同现实关切。

    2019年03期 v.40;No.218 29-3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社会学研究

  • 三角关系视角下成年早期子女对父母离异介入的叙事探究

    黄皓明;桑志芹;

    采用叙事探究方法,探索成年早期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通过类别-内容分析,归纳出了三类典型的介入形态,即积极劝离型、无介入意愿的消极介入Ⅰ型与无法介入的消极介入Ⅱ型。同时发现子女在早年家庭生活中与父母间三角关系的不同表征和其介入形态相关。积极劝离型子女常表征出亲职化特征;消极介入Ⅰ型子女常表征出替罪羊或亲子联盟特征;消极介入Ⅱ型子女则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三角关系表征。研究者对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探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至一般的高冲突家庭子女的生活叙事情境中。

    2019年03期 v.40;No.218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合宪性审查专题研究

  • 主持人语

    上官丕亮;

    <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3月宪法修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它的一项新职责就是"推进合宪性审查"。关于合宪性审查,过去学者们通常称为"违宪审查",它是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维护宪法权威的一项重要制度。因为这次"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一问题再次成为法学界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我们法学界也理应为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推进做出理论贡献,提供智力支持。

    2019年03期 v.40;No.21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合宪性审查的法理逻辑与实践探索

    上官丕亮;

    在当下中国,合宪性审查开始受到重视,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却仍由立法者自己来负责,其法理逻辑值得研究。从我国制宪修宪说明等资料来看,宪法之所以规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我国的合宪性审查之所以由立法者自己负责,这一合宪性审查的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宪法至上论、人民当家作主论、民主集中制论的法理逻辑。我国已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事后主动审查确认法律或有关文件合宪以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事前积极处理法律草案的合宪性问题之初步实践,固然有事前处理违宪问题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但仍存在"自己监督自己"、法律生效后发现违宪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等诸多不足,呼唤合宪性审查的法理新探索,强化公民在合宪性审查中的民主参与,以回应张友渔前辈关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违宪怎么办之问,促进中国合宪性审查的发展。

    2019年03期 v.40;No.218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论我国合宪性审查机构与合宪性审查对象的衔接

    刘志刚;

    合宪性审查对象的厘定直接关涉合宪性审查结构的设置,并影响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具体设计。立法法所确定的合宪性审查对象范围过于狭窄,应当将法律及其他相关文件纳入合宪性审查的对象范围。设置合宪性审查机构应当植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体系之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审查党内法规及党内规范性文件,但是,对它们进行的合宪性审查必须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我国合宪性审查机构与合宪性审查对象在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查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授权决定时的衔接难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查行政法规等相关立法时的衔接难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查特别行政区立法时的衔接难题。

    2019年03期 v.40;No.218 55-6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论《合宪性审查程序法》的制定与起草

    范进学;

    随着我国监督宪法实施专责机构的确立,抓紧起草和制定《合宪性审查程序法》就被迫切地提到国家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一旦确立了宪法实施监督的专责机构,就直接面临着宪法和法律委员会遵循怎样的法定程序进行合宪性审查的问题。构建《合宪性审查程序法》必须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宪法至上、坚持程序法定四大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法律不予审查原则与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予审查原则。制定和起草《合宪性审查程序法》之意义在于:第一,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与尊严;第三,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

    2019年03期 v.40;No.218 62-7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新兴(新型)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 个人信息权对人格权法生长的续造功能

    许娟;

    为了保护信息的人格权属及其财产性利益,个人信息权确立并归入人格权法保护的新型权利类型,其中人格既是个人信息权生长的起点,也是个人信息权生长的保障机制,更是个人信息权规范构造和续造的基础。在个人信息权续造人格权法律关系中,不能封闭个人信息权的人格权结构化之路,导致无法系统化,也不能采用"零散社会工程"的方法,导致个人信息权无法匹配人格权体系化。应当以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两个价值维度展开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续造功能:一是以人格权法为主线,以信息产权为动线构造个人信息权;二是随着个人信息功能化人格的自由发展,不断廓清人格权作为权利法的内涵。

    2019年03期 v.40;No.218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电子病历运用中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其法律规制

    高雪娟;

    大数据时代的电子病历所涉权利关乎医患权利的协调。电子病历丰富多样的信息类型产生了多样化的"权利束"和对应的权利主体,以致在运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权利冲突。规范电子病历运用的现行法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权、安全权和复制权以及医方的管理权、共享权、复制权、修改权和科研研究权等权利作出了规定,但未明确电子病历的归属,且医方权利多为积极权利,患方权利多为消极权利,二者存在失衡。有基于此,通过将患者疾病信息纳入个人信息,明确病历信息的使用规制以及赋予患者数据携带权等法律规制路径,保障患者有限度的合理的信息自决,改变此前消极防御的做法,积极参与到电子病历的共享机制中,是在保全患者信息本质权利的基础上约束和维护医方的信息衍生权利。

    2019年03期 v.40;No.218 83-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大数据时代个人地理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赵哲;

    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强了个人地理信息权利保护的必要性,需要在立法和技术规范上建立统一的权利保护规范。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时应将个人地理信息视为敏感信息。以知情同意的明示方式作为敏感信息利用规则具有排除信息控制者、处理者和第三方非法收集、处理个人地理信息的实然法律效果。对个人地理信息权的救济应通过保护法益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系和救济制度来实现。

    2019年03期 v.40;No.21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经济与管理

  • 企业组织中管理者变革担当的涓滴效应:跨层次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戴云;田晓明;李锐;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采用315份主管—下属配对数据,构建了管理者变革担当对下属变革担当的涓滴模型,并考察了奖励预期和风险知觉的中介作用以及变革担当效能信念的调节作用。跨层次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者变革担当对下属变革担当有显著正向影响;奖励预期和风险知觉在管理者变革担当与下属变革担当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变革担当效能信念不仅正向调节奖励预期影响下属变革担当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管理者变革担当通过奖励预期影响下属变革担当的间接效应,但变革担当效能信念对风险知觉和下属变革担当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2019年03期 v.40;No.218 99-10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精准扶贫专题

  • 政府奖惩机制下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演化博弈分析

    张娜;雷明;张想想;

    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研究政府奖惩机制下社会组织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策略路径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构建在政府奖惩机制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精准脱贫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双方主体参与精准脱贫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政府外力作用情况下,社会组织难以主动参与精准脱贫;构建政府奖惩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会组织的背叛行为,其策略选择会随着政府奖惩力度大小而发生改变。因此,加大政策激励、创新制度管理、加强考评监督等是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有效措施。

    2019年03期 v.40;No.218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清初清词评点与词学建构

    朱秋娟;沙先一;

    清初词学复兴,词学评点活动盛行一时。频繁的词学评点密切了词人的交游,词人与评者、评者与评者之间进行多元对话,促进了清初词坛的交流,加强了词人群体的内部凝聚力。评点中蕴含着大量的词学理论,特别是对创作方法的开示,对词学论题的阐释等,弥补了词话著述的若干不足。同时,词集评点所具有的独特的宣传性,推动了词学的传播与清初词坛创作的经典化。以往研究中,由于评点散落众本不便发现且不易利用,难以对清词评点的价值进行体认,随着清词研究的发展与清词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清词评点也将更多地进入研究视野,进而推动清词研究新的发现。

    2019年03期 v.40;No.218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清初三藩之乱与屈大均的诗歌创作

    袁鳞;

    三藩之乱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活动,深刻地影响了清初的政治格局与诗坛走向,而在反清与平叛的对抗中,明遗民所持立场尤为复杂。与部分遗民对三藩举兵持批判或观望的态度不同,屈大均闻变即起,先后加入吴三桂、孙延龄部,转战湘、桂,达二年有余,后因屡受排挤倾轧,解甲归乡。屈大均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不仅是遗民抗清历史的真实写照,同时表达出矢志不渝、复明兴汉的政治立场。诗人由从军到归乡的曲折经历与内心独白,亦反映出反清阵营内部的矛盾纠葛与诗人心路历程,而其自身的创作风貌亦在此中得以全面呈现。屈大均其人其诗为我们探究三藩之乱与遗民诗人乃至清初诗坛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个视角。

    2019年03期 v.40;No.218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现代通俗文学研究

  • 接受和传承:《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的文学想象与社会建构

    汤哲声;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叙事和结构,还在于接受和传承。打动中国人的是言情故事的悲欢离合,更是男女之爱的悲剧中弥散出来的忏悔和牺牲。这是中国人从未感受过的宗教意识。裹夹着巨大的感情容量,这部小说恰逢其时地来到清末民初的中国,让中国的公民社会的构建从一开始带有了世俗性的特征。小说给正在谋求文学现代化的中国作家带来了摹本,无论是通俗文学作家还是新文学作家,在描述男女之爱的故事情节时,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染上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色彩,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历史与记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徐枕亚的《玉梨魂》和鲁迅的《伤逝》具有典型意义。

    2019年03期 v.40;No.218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东吴系”女作家与吴地《紫罗兰》(后)的女性定位

    韩颖琦;付语含;

    凭借着《紫罗兰》(后),"东吴系"女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呈现出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东吴系"女作家在小说中建构了以女性为主导的两性关系新模式,将男性形象弱化为一个理念的符号,既有别于五四前辈女作家的女性书写,也与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上海这座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整体大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则与《紫罗兰》(后)的女性定位密不可分。

    2019年03期 v.40;No.218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语言文字学研究

  • 论语言的迭代机制及其在称代系统中的作用

    马清华;韩笑;

    论文基于语言学的相关本体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给出了由多种迭代类型及其分布所构成的语言迭代体系,着重分析了迭代机制在称代迭代模型中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得一系列新发现,如多维迭代,以及对多维迭代的多波次使用所表现出的称代能力的升降等。结论证明,迭代是语言复杂系统中一个影响深刻的重要运作机制,在语言深度研究中有独到的发现能力和解释力。

    2019年03期 v.40;No.218 153-16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初唐字样学文字观新证

    贾智;

    唐兰早在20世纪就主张文字学应分为五大派,并强调字样学属于近代文字学研究范畴。[1]19然而,字样学研究领域一直存在调查方法比较片面,结论缺乏实证支撑等问题,特别是对初唐字样学著作文字观的考察还有待深入。敦煌出土斯388号写本①所载两种字样书均成书于初唐,又与颜师古《字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研究初唐字样学的基础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我们拟使用一种兼顾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尝试性调查斯388号写本蕴含的文字观,并借此将这种崭新的综合调查方法广泛推广,可以给我国字样学乃至汉字发展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深入探讨。

    2019年03期 v.40;No.218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历史学研究:明清社会与生活研究专题

  • 失序之城:咸同之际苏州城的战争观感与战乱记忆

    陈岭;

    战争记忆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一环。咸同之际苏州城内的秩序失范、生命罹难以及地景变迁等都是构成这场战争记忆的重要元素。亲历者的战争体验,对于弥合记忆与历史分析的鸿沟,重构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战争观感的视角出发,通过细致的经验书写、地景描述等方式,既再现了战乱时苏州城的各色图景,也呈现出战争中个体生命的紧张与无奈。此外,作为记录苏州城遭遇这场战争的重要文献,《燐血丛钞》所辑录的四十余种私家记载同样为后世构建了一个"记忆之场",从中亦可窥见历史记忆的复杂与吊诡。

    2019年03期 v.40;No.218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清初江南的八旗驻防与地方应对——以杭州满营建设为中心

    郑宁;

    清军入主中原后,在重要城镇圈建满营,作为王朝统治的武力基石。驻防八旗希望占据繁华地带,尽可能扩大满营面积,官绅百姓则希望减少圈占民房,降低满营建设对地方社会的损害。在杭州,驻防八旗全面占据上风,将繁华的城西圈为满营,又有筑墙、扩建等工程,其间大量圈占民房、驱赶百姓,严重损害了地方利益。地方官与士绅百姓都试图限制满营的建设与扩建,但八旗官兵颇为强势,且得到朝廷的支持,官绅百姓难以与之对抗,被迫寻求妥协办法。由地方官府主导、士绅执行、百姓参与的捐资建房,成为杭州应对满营扩建,保护地方利益的最现实方法。苏州、镇江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官方主导、绅民出资,以金钱换空间,是清初江南地方社会应对驻防八旗索求营房的普遍选择,尽管只是止损之举,但这种方法保障了地方秩序的稳定,渡过了军民关系紧张的鼎革时代。

    2019年03期 v.40;No.218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