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1743

俄罗斯哲学研究

  • 存在哲学对必然性的反抗——舍斯托夫论亚里士多德

    徐凤林;

    舍斯托夫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必然性不听劝说"的陈述背后,不是看到了亚里士多斯对世界规律的总结,而是看出了他的无奈和叹息。在舍斯托夫看来,亚里士多德最终还是克制了自己不由自主的叹息,开始赞扬强迫性的真理。然而舍斯托夫认为,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必然性是服从还是斗争的问题。理性主义哲学教导人对必然性的服从,存在哲学主张人有与必然性作斗争的权利。存在哲学是争取不可能之物的斗争。

    2019年05期 v.40;No.220 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以宗教哲学为研究视角

    王萍;

    俄罗斯思想家普遍认为西方理性文化危机的思想根源在于总是采用知性思维方式将具体对象进行分解、把抽象概念强行实在化,这种机械的认知模式致使现代人面临着认识与存在相割裂、哲学与生活相脱节、人性与神性相疏离、理性与信仰相对立的生存困境。以索洛维约夫、洛斯基、弗兰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家始终立足本民族宗教文化思想传统,从西方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思维特点入手,对理性哲学的抽象思辨形式进行了坚决拒斥和有力批判。并以"万物统一"的有机世界观为逻辑前提,提出具有先验思维特点的直觉活动才是摆脱现代危机并获得完整知识的有效途径,从而创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俄罗斯直觉主义认识理论。

    2019年05期 v.40;No.22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论及其当代影响

    杜宇鹏;

    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论"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不承认世界文化有统一的发展模式,认为欧洲文化不是所有民族文化的样板,不同文化历史类型相对独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质。丹尼列夫斯基持文化相对论立场,认为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是独特的,区别于以往所有文化历史类型,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有机体",但其"文化历史类型论"又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从跨文化研究视角阐释"文化历史类型论"的内涵、理论困境以及现实价值,能为当前俄罗斯寻找自我文化定位以及民族特殊性等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我们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2019年05期 v.40;No.22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哲学与时代问题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

    桑明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当代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阐释该方案重大意义的逻辑前提是深度解答三个基础性问题:(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坐标在何处;(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能够成为有效应对当代全球发展危机的治理方案;(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能够推动现代性世界历史发展迈入新阶段。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坐标,就在现代性后果严重化、普遍化并且依靠单一国家无法解决以及"主体性输出"逐渐失去效力的新全球化阶段。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不同国家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差异性、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赋予中国方案的公共主义特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备了现实基础,而且比当前全球治理的其他方案更加优越。现代性世界历史是以资本原则为内核的,中国方案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具备了超越资本原则及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世界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性应对措施,更在于其可以推动资本全球化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进而开辟现代性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2019年05期 v.40;No.220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社会治理研究

  • 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合理配置与实现路径

    任飞;王俊华;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差异性社会,"差异"与"正义"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两个基本组成要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差异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分配,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从我国医疗服务历史演变来看,由于基本医疗服务权利正义、供给正义和患者就医秩序正义的缺失,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公平性主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安排无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分配。差异化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只有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以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来推进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正义,通过分级诊疗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秩序正义,通过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正义,在差异和正义目标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人人利用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程序平等和结果公平,最终实现健康正义。

    2019年05期 v.40;No.22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合作社“和合”治理文化研究——基于乡土文化嵌入因素的审视

    陈杉;

    乡土文化嵌入因素对社员、理事、监事等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是当前合作社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和合"治理文化承认社员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治理机关事务的矛盾性,强调不同主体的共生性、包容性。治理主体应相互成就、协同发展,疏导差异、分歧并解决矛盾,强调促就合作社与自然、合作社与社会以及各治理主体的关系处于一种持续的和谐状态。"和合"治理理念强调社员的自治主体性与社员的相互信任,尊重"异质共生",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是一种坚持平衡与合作、秉持"天人合一"的治理思想。

    2019年05期 v.40;No.22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不起诉专题研究

  • 检警关系视野下的不起诉制度

    郭烁;

    我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检警关系,在实践中呈现出检警之间"重配合、轻制约""权力分隶"的特征,这极大地制约了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推进"公诉引导侦查"的检警关系改革予以解决。但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警惕检察机关"指导侦查"与"不起诉"权力结合带来的制度风险。借鉴域外司法实践,构建完善的检察公诉裁量权规范机制,是防止不起诉制度在检警关系改革中发生异化的良策。

    2019年05期 v.40;No.220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醉驾”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及完善

    蔡巍;

    运用不起诉裁量权分流"醉驾"犯罪案件既能发挥刑事司法程序的调解功能,解决我国刑法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惩罚过度问题,也能增强检察机关转处和在法庭之外处理案件的能力,提升刑事司法系统打击犯罪的整体水平,解决司法资源有限性和"醉驾"案件高位徘徊、司法机关办案负担有增无减之间的矛盾。针对相对不起诉在分流"醉驾"犯罪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荷兰的刑事处罚令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醉驾"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醉驾"不起诉制度体系。

    2019年05期 v.40;No.220 50-6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兼谈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我国的未来方位

    黄学贤;

    在我国,对特别权力关系的研究可以实证法的相关沿革以及司法审查的实践为线索,尽管在相关立法以及司法审查实践中并不都是自觉地接受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指导的。我国行政法学界对特别权力关系理论,除了"否定观""改良观"外,还存在"无视观"。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我国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命运,行政法学界已经不可回避。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除了立法的明确、解释的补充、判例的促进外,对裁量权的规制,特别是强化程序规制,则是现代行政法治理论与实践,促进传统特别权力关系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新型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实质上是对行政法律关系理论,从而也是对整个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以及行政法治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2019年05期 v.40;No.220 61-6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违法行政行为撤销阻却事由司法适用研究

    黄辉;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74条确定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撤销阻却事由,在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登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不适宜撤销的行政案件提供了裁判思路。但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基于对司法裁判案件的分析,主要存在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认定不够清晰、适用的必要性有待确定、法价值和法秩序受到破坏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概念内涵的界定模糊、法教义学共识缺失、司法政治的影响、制度设计的缺陷。应当从立法、司法双重维度出发,立法上应当明确违法行政行为撤销阻却事由的概念、明确司法适用的构成要件,并确立相应的国家赔偿制度;司法上应当针对不同行政领域提炼案件裁判的基本标准以达成裁判共识。

    2019年05期 v.40;No.22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知识产权审判中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

    卿越;

    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对于知识产权审判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知识产权审判长期面临的难题。原因在于审判实践中,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往往相互交织,事实与法律的混合问题广泛存在,而我国沿袭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缺乏区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制度基础。为破解这一难题,应研究与借鉴英美法系区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并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官指示制度,在诉讼中实现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正确区分。

    2019年05期 v.40;No.22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经济与管理

  •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宋冬林;谢文帅;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应当以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为逻辑主线进行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土地改革为起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借鉴历史经验,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构农业微观基础,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实践抓手,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实践准则,搭建起新型农业合作模式,最终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19年05期 v.40;No.220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兼论农村扶贫和低保制度的衔接问题

    邓大松;吴祖云;杨晶;

    利用武汉大学"全面脱贫与社会救助"微观农户调查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贵州省数据,分析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的实践困境,并着重探讨了开发式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以及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农村贫困瞄准偏误,扶贫措施精准性不足,产业扶贫短期难见效,"福利依赖"及精准扶贫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脱嵌等多种问题相互叠加和效应累积,导致农村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有用无效"悖论现象。对此,应立足新时代和新矛盾,优化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组合,科学治贫、防贫、脱贫,遏制扶贫开发实践中的政策失灵和资源内耗问题。后扶贫时代应从消灭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治理、农村"益贫式"增长、脱贫成效巩固以及统筹协调有序推进转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2019年05期 v.40;No.220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专业中介对私募股权基金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对江浙沪深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的调查

    段姝;张林郁;

    家族性是中小企业的显著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具有显著家族性的中小企业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进入存在一定排斥。缓和中小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之间互斥的一种途径是专业中介的参与。但现有文献几乎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专业中介的参与能够帮助私募股权基金提升其在与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中的议价能力。研究发现:在各类型专业中介机构中,资信评级机构的参与对私募股权基金议价能力不产生影响,资产评估机构的参与对私募股权基金议价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投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参与能够明显提升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中小家族企业的议价能力,并且投资银行的加入对私募股权基金议价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其他专业中介。

    2019年05期 v.40;No.22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文艺理论研究

  • 作为学术史的美学研究

    徐岱;

    古今中外,关于美的讨论历史悠久。但对缺乏系统的随意言说和自成谱系的学术史的梳理,容易造成对问题意识的遮蔽,其结果就是研究成果的重复。通常说来,作为学术史的美学研究源自柏拉图主义的本体论美学,但迄今以来分别经历了从理念到经验、从实在到存在、从认识到解释等理论上的一系列转向。当代美学的思想误区在于对"本体论"与"本质主义"的混淆,由此而导致的研究路径的迷茫,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学研究实现其继往开来的一种障碍。从作为学术史的美学研究来看,以对"审美价值"的关注为核心,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古今之分,并由此实现了面向生活世界的现代美学。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好地促进当代美学的发展。

    2019年05期 v.40;No.220 111-12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跨越文化身份的迷障——全球文化场域中的文艺原创力

    李勇;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艺交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没有跨文化的视野,文艺原创力的格局就狭窄了。从历时性看,文艺原创力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从旧到新的历史变革;从共时性方面看,文艺原创力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跨界。历史变革中冲击力最大的是范式转型,跨界中冲击力最大的是跨文化碰撞。在全球文化场域中,文艺原创力形成的基本方式是借鉴与借贷,它们都以开放的态度破除他者文化身份的迷障,是从他者文化中汲取文艺原创力的基本途径。在全球文化场域中对文艺原创力进行价值评判,借用了其他文化资源而形成的原创力比单纯在本民族文化内部形成的原创力价值更高。但是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在全球场域中,地方性是潜在的全球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机缘中可以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中,一旦地方性差异卷入全球文化场域,它就将转换成全球性。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建立起天下为公的文化理念,文艺原创力才会有更高的境界。

    2019年05期 v.40;No.220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文学书写与政治行动:“政治与文学”视阈下的王锡爵文章论

    安家琪;

    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政治的文学"是传递意图、开展行动、扩大效应与营构荣耀的重要方式。王锡爵是明代政治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有效发挥文学之政治功能的历史人物,其通过奏疏、尺牍、制义等文体写作,在传递一己对于政治生活之理解的同时,更能够在作为政治行动的文学书写中,婉转达成政治意图。王氏揄扬馆阁文学,提携后进,其意义不仅在于促成文柄的上移,更在于以文学书写凝聚政治认同,发挥文学之于政治实践的积极意义。

    2019年05期 v.40;No.220 129-13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面对灾害,文学何为?——论道光年间周凯、蔡廷兰的澎湖赈灾诗

    胡传志;

    道光十一年至十二年,澎湖遭受严重旱灾、风灾和盐碱灾,福建省兴泉永道道员、擅长诗画的周凯受命前往赈灾,澎湖书生蔡廷兰上《请急赈歌》四首,周凯答以《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二人间的诗歌往还带动了澎湖通判蒋镛、台湾府凤山县令徐必观等人的创作。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当地灾情、风情以及多方联手赈灾的过程,还积极发挥诗歌的应用功能,以诗歌来协调和促进了赈灾工作,激励蔡廷兰等本地人才的成长,推动当地诗歌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2019年05期 v.40;No.220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清中叶诗坛的“布衣权”现象:以王豫及其诗学活动为中心

    马腾飞;

    清中叶是布衣文学创作活跃繁荣的时期,布衣诗人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引领一时坛坫者。丹徒诗人王豫出自基层文学世家,后改籍江都。他绝意仕进,以布衣终老,在性灵诗风笼罩的乾嘉诗坛,王豫坚守格调阵营,诗宗王孟、李白,恪守摹古,力返雅正。他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在翠屏洲、焦山等山水名胜经营了诸多文学场域。王豫广交各阶层诗友,他立足布衣基层,结交风雅名宦,兼顾方外、闺秀诗人阵营,并以布衣之身,操持选政,编纂了诸多诗学文献,影响深远。王豫及其诗学活动为研讨"布衣权"的产生背景、行使过程与影响范围均提供了典型个案。

    2019年05期 v.40;No.220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现当代文学研究

  • 鲁迅拟作《杨贵妃》事始末考论

    袁茹;

    关于鲁迅拟作《杨贵妃》一事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不足在于未重视此事的动态变化,以致过于笼统而缺少明晰的梳理。鲁迅拟作《杨贵妃》有从短篇小说易为剧本再易为长篇小说的"两易两弃"的变化。鲁迅拟作《杨贵妃》之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李杨形象的重构及其创作目的两方面。拟作原因主要是对李杨题材创作的不满,又受到厨川白村近代恋爱心理学和当时历史剧的影响。不同文体的《杨贵妃》创作未成有共同原因,也有各自原因,如短篇小说创作未成是受到文体观的影响;剧本被放弃主要是受到西安之行前及其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影响; 1935年后确定创作长篇小说时,又因生命不永导致拟作《杨贵妃》事终成遗憾。

    2019年05期 v.40;No.220 15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语言文字学研究

  • 《广韵》纂录王韵写本考

    丁治民;汪亮娟;

    从纽、类隔、又音三个方面,对敦煌本、宋跋本与《广韵》作了全面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敦煌本王韵与《广韵》更近。《广韵》在编纂时所采录的《刊谬补缺切韵》应是敦煌本王韵,而非宋跋本王韵。宋跋本王韵与《广韵》的编纂应没有关系。

    2019年05期 v.40;No.220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历史学研究

  • 论“土著及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的建立

    汪诗明;

    无论是政府出于解决土著问题的考量还是从土著争取自身权益的角度来看,建立土著代表机构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1989年成立的"土著及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就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以往类似机构相比,"土著及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不仅是一个选举意义上的土著代表机构,还是一个参与土著政策拟定以及服务于土著社会的联邦法定机构。它的成立对于有效实施联邦政府的土著政策以及促进土著民族自我管理或自决甚至自治均有着积极意义或影响。正因为如此,它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土著代表机构。

    2019年05期 v.40;No.220 173-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与真相追寻

    王嘉川;樊建增;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称其"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后人解读这句话时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魏晋时期出现了陈寿因私恨贬抑诸葛亮的说法,虽有崔浩为陈寿辩解,但贬抑说被唐修《晋书》采用,后为学者广泛征引,遂成定论。两宋之际陈寿饱受批评,直至明代学者胡应麟发现他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似贬实褒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推崇,公案才现转机。此观点被王鸣盛等人接受,并逐渐成为主流。当代学者又指出以往批评陈寿的两件事不可信。至此,陈寿所受的千年非议终得澄清。使用材料不严谨与不加考辨地引用前人观点,是导致陈寿长久蒙冤的两个原因。而时至今日还有普及性著述承前人之谬,这表明正确历史观点、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2019年05期 v.40;No.220 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