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92019

哲学与时代问题

  • 迈向理想的共同体:批判中的重建——兼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解读

    臧峰宇;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个人与共同体进行了历史的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共同体的形式包括"原始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和"封建的共同体"。随着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对立起来,公共利益采取了一种与实际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从而产生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共同体的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在对"想象中的那种个人"与"现实中的个人"的区分中,可以看到想象中的共同体与现实的共同体的差别。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彰显了人类公共生活演进的历史规律,对当代共同体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0年05期 v.41;No.226 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主义的限度及其重构——以全球疫情风险为视域

    洪波;

    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风险社会"在全球生成和扩张的过程。疫情风险作为全球风险中最为普遍和必须共同面对的风险形式,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与以往社会风险和其他风险不同的特征,给人类生存发展和全球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贝克基于风险社会的世界主义构想为理解和应对疫情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吸收借鉴世界主义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构,建构了一种基于人类"共在共存共生"的整体性思维和"共商共建共享"实践模式的新世界主义,并以有效行动和责任担当为应对疫情风险提供了彼岸性的中国方案。

    2020年05期 v.41;No.226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论古希腊修辞学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启示

    张胜利;田芝健;

    习近平指出中国与希腊之间的交流互鉴,向全世界展示了伟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西方文明发祥于古希腊,其中修辞学在西方文化中不仅仅是一门说服的技艺,还是人自身政治能力的体现,有着政治实践的需要,要因地因时因听众而选择合适的文体和相应的表达,而自由的城邦公共生活造就了古希腊修辞学的繁荣。由于修辞学与话语的亲缘关系以及文化的相通性,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营造开放宽松、健康有序的公共领域,加强话语的教育和塑造功能,以及大力转变文风等三方面来推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0年05期 v.41;No.226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中国哲学研究

  • 论中国式“心”的内涵

    张再林;

    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心"是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知性论的"心"迥然异趣的"心"。这种所谓的"中国式的心"表现为身心一体之心、生命可能之心以及民族信仰之心。这种对心的三重理解不仅一以贯之地贯彻于中国儒道释心的学说中,而且也与今天人类最现代的心的理论默契相通。因此,对这种中国式的心的揭示既是对我们民族心的学说的忠实还原,同时又为中国心的学说真正走向世界做出重要的理论铺垫。

    2020年05期 v.41;No.22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专题研究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专题研究

    陈瑞华;

    <正>主持人语:经过司法实践的试点和《刑事诉讼法》的确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由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基于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的背景而出现的一项崭新制度,其自身的制度设计、司法实践中的运行,以及认罪认罚从宽与相关司法改革举措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2020年05期 v.41;No.226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审判中心主义与认罪认罚程序的“双重陷阱”

    佀化强;

    由于文化排异和认知不足,我国误将常识和中国传统观念作为构建普通程序的基准,落入"中国化陷阱",导致"繁者不繁",进一步引发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一系列病变和风险。而在构建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时却抛弃最为适宜的中国传统转向西方正当程序的框架和话语体系,误入"西方化陷阱",导致"简者不简",制度设计叠床架屋引发恶性循环。要走出双重陷阱,关键在于厘清西方文化所孕育的普通程序与中国文化所应代表的认罪认罚制度在事实认定、价值定位等方面的巨大悬殊,从而做到二者界分清晰,各得其所。同时,在认罪认罚制度中引入"密室交流"和"律师背书"制度取代司法证明,引入律师主导的"认罪领刑"制度以简化侦查程序,省略审查起诉、公诉程序。

    2020年05期 v.41;No.226 29-3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关系的理论反思

    褚福民;

    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关系,往往与庭审实质化问题联系到一起。根据庭审实质化在两者关系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梳理出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关系的两种观点。对比、分析两种观点,提出判断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关系的核心要素:法官能否通过法庭审判对侦查、公诉活动进行制约,法院是否享有、行使实质性审判权。通过对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运作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围绕两个核心要素,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呈现为截然不同的图景;在此差异的背后,是审判流于形式、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等更加棘手的问题。这些差异与问题,折射出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关系的复杂性。

    2020年05期 v.41;No.226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职务犯罪调查阶段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逻辑与展开

    桂梦美;

    职务犯罪调查阶段设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适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并与党长期执政相适应的制度反腐"中国模式"。监察法中认罪认罚从宽本体认识、价值所在以及其制度反腐政治正当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人权思想和实体从宽等理论逻辑的表述,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反腐败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宽建议的对象、程序和效力有其独特性。为实现职务犯罪调查阶段与诉讼阶段的有效衔接,必须深入探讨其进入诉讼阶段的制度属性,配合制约及量刑建议等具体问题。

    2020年05期 v.41;No.226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刑事控辩协商机制的确立与争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述评

    陈文聪;李奋飞;

    围绕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研究,我国法学界已经形成了若干争议焦点。其中,控辩协商机制的性质、内容及其法律效力,是一系列争议的核心问题。目前,法学界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本质问题、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问题、量刑建议的效力问题、被追诉人的反悔问题以及值班律师的法律地位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应当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选择一条相对合理的制度发展道路。

    2020年05期 v.41;No.226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法治与社会发展

  • 确立《行政处罚法》总则地位的几个问题

    黄学贤;

    在《行政处罚法》面临大修之际,如何坚守该法行政处罚总则的立法初衷,夯实该法行政处罚总则的地位,是此次修法的首要问题。要确立《行政处罚法》的总则地位,需要解决《行政处罚法》与相关特别法之间的关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并带有全局性的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则又需要认真检视《行政处罚法》与特别法之间冲突的不同情形,在此基础上解决优先适用问题。通过重申并进一步强化《行政处罚法》第2条和第64条之规定,确立除外从严规则,来切实确立《行政处罚法》的总则地位。

    2020年05期 v.41;No.226 69-7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基层社会治理危机的根源与消解路径

    孙丽君;

    当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面临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危及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的权威性,进而引发深层的社会治理危机。从危机的发生机制上看,规范与实践之间的背离是危机发生的深层根源。新时代消除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危机的一个可能的路径是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即在当下中国这一特定时空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建构"多元一体法治机制"。"多元一体法治机制"不仅包含"多元一体法治"话语体系,而且包含"多元一体法治"运作机制。

    2020年05期 v.41;No.226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民众协商与决策吸纳:协商吸纳型环境政策工具及其治理效应

    陆道平;

    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积极制定和应用多种环境政策工具。围绕政府干预程度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传统研究将环境政策工具分为四种类型,即规制型、经济型、合作型和信息型,其发挥作用的对象是政府和企业。近年来,大众公共行为和社会交往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亟需设置和制定改善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政策工具。协商吸纳型和自治型是两种新型的环境政策工具。以德国和丹麦为例证,描述和阐明协商吸纳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历史渊源、出台过程及其治理效应。结合我国现有环境政策工具的自身缺陷,协商吸纳型环境政策工具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2020年05期 v.41;No.226 84-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产业集聚、生态环境治理与空间差异化策略

    韩坚;邹力子;

    近年来环境治理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对矛盾。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集聚的多重效应,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有正有负。我们利用2007—201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在控制住其他外生变量情况下,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倒U型"和"U型"的结果。因此,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产业集聚政策,特别是要提升产业集聚的环保标准,实现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与生态文明的兼容。

    2020年05期 v.41;No.226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农村基层组织精准扶贫产业政策实践过程的运作逻辑——一个多重思维检视下的分析框架

    陈继;叶南客;

    精准扶贫战略的宏观规划和微观实践以及产业扶贫政策全覆盖推演,形塑了基层组织精准扶贫政策文本实践样态的现实表征与运行逻辑。以一个重点贫困村产业扶贫政策实践为例,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在借鉴以往学者关于乡镇基层政权运作逻辑研究基础上,建构出一个上级政府—乡镇政府—基层组织—民众群体等不同行动主体思维考量的分析框架,尝试解读基层组织公共权力实践的本真样态。研究结果表明,上级政府政策设计程式化思维、乡镇政府行政推动制度化思维、基层组织实践简化论思维以及民众群体利益合作理性化思维,共同形构出农村基层组织行动者"应然"状态的文本表达和"实然"状态的变通操作。同时,上述分析框架对于解释基层组织其他政策实践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2020年05期 v.41;No.226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唐宋文学研究

  • 唐代刺史与州郡的文学关联

    李德辉;

    唐代以刺史治州郡,大批文学家出任刺史,在任期间不仅政治上有建树,文学上也有业绩,从而在刺史和州郡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因州郡有不同的层级,刺史的文学水平也有高低,因而二者的结合有不同的表现。对于那些有名的州郡,其关系体现在刺史诗文能够增强名郡的文化吸引力。对于那些普通州郡,其关系在于造就名家,兴建楼阁,带动创作。对于那些无名州郡,其关系是因名人刺郡而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当地人才成长和文学发展。对这些关系的揭示,有助于认识文学家和地域的复杂关系,考察作家创作和地域的结合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2020年05期 v.41;No.226 111-11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中兴高流:论韩元吉的人生与诗歌艺术

    曾维刚;

    韩元吉为南宋中兴时期的道学高流,也是中兴诗坛的重要作家。强调内圣外王结合,成为其思想学术的显著特色,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贯穿在其诗歌创作之中。以清为美是其自觉的人生追求与政治哲学,其诗歌也创造出幽远清和的美学意境。以清和之气为根本,平和与狂放这两种反差极大的气质在他身上得到有机统一,其诗歌时见清雅平和之气,时见雄健狂放之致,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张力。他不仅具有道学诗人的群体性特征,也极具个性,其道学人生践履与诗歌艺术创造,对南宋中兴时期道学发展及中兴诗坛多元艺术风貌的建构,均有独特的意义。

    2020年05期 v.41;No.226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张明强;

    明清之际骈文具有独特美质,接续久已隐伏的骈文文统,开启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在骈文文类、风格、题材等方面皆有拓展,不是简单的对南宋骈文的复归,而是有所因革,创造新的经典。明末以来,通过选本建构骈文经典和经典骈文家,运用骈文话、模拟、评点等方式创造新典范、树立标准、指示门径,清人注清骈是清代骈文经典化的路径创新。明清之际骈文经典化过程提供了诸多启示:从不同维度呈现明清之际骈文的价值和影响,经典化与骈文思想演变的关系密切,对古典文学的现代传承有借鉴意义。当然,经典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值得深入思考。

    2020年05期 v.41;No.226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世变中的守正与崇古——论同光派诗人江瀚的诗学观

    潘静如;

    江瀚是闽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平生以经学为本,世变之下,力崇守正。其诗学精神也由此生发,注重"言志"的教化意义。而在诗学取径上,江瀚古体宗《选》诗,近体宗盛唐。新近发现的自批本《诗学讲义》,以王士祯《古诗选》为蓝本,重加去取,益以注评,旨在以"古义""古法"示人,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旨趣。同光派诗人虽然取径甚广,却大都曾以若干宋代名家为锐意师法的对象。江瀚与宋诗的关系最浅,是同光派中少有的例外。考察他的诗学观,不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同光派,而且有助于认识清末民初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2020年05期 v.41;No.226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晚清“丁戊奇荒”诗歌阐论

    闫丽;

    "丁戊奇荒"是发生在光绪三、四年间一次特大饥荒。饥荒发生后,社会苦难情状、饥黎生存挣扎等诸方面内容很快进入文人创作视野,各阶层、各地域文人创作的大量诗歌,全景式展现了此次灾荒民生之艰。目前学界关于此次饥荒的灾情、赈济、人口损失、影响范围等在历史学、社会学方面不乏精到考证,但对灾荒期间留存的大量纪灾诗研究尚付之阙如。这些诗歌构成了一部灾难生活史和心灵史,诗中所蕴含的兼济天下与悲悯苍生的人文情怀是其最具价值的部分。这些诗歌用不同方式营造的"凄怆"诗境,为晚清诗坛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感。其中,江南文士利用《申报》等媒体通过诗画结合、刊刻售书等方式筹赈,焕发出人道主义的光彩。

    2020年05期 v.41;No.226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文艺理论研究

  • 社会交往的审美之境——论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

    陈朗;

    在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中,社会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形式和内容的分割是社会成为审美对象的前提,距离的设置也是审美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互动中展现出的"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剥离"将现实与自我的距离拉开,如此便有可能开辟出一条美学的路径,内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愉悦体验。社会交往的审美功能调节了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对现代文化的内在悲剧性能够起到一定的超越作用。

    2020年05期 v.41;No.226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历史学研究

  • 刘宋晚期的政权重构与高门士族的权势复升

    李磊;

    宋明帝以宫廷政变弑君夺权后,形成了依赖高门士族的政治路线。一方面是缘于他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身边并无可资依赖的政治军事集团。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与刘子勋的皇位争夺战中,宋明帝占据京师"以中制外",聚居于建康的高门士族安危、利益均系于其帝业成败,双方具有合作需求。宋明帝对晋宋士风的认同,对高门士族理政才能的承认,是他依赖高门士族、维护"高流官序"的心理基础与情感取向。得益于泰始初年的政权重构,高门士族的政治权势在经历了孝武帝的压制之后有了较为显著的回升。后废帝时期袁粲、褚渊与萧道成、刘秉共同"平决万机"的四贵体制,正是宋明帝时期高门士族权势复升的历史结果。

    2020年05期 v.41;No.226 163-17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士绅阶层的再生产:清代后期杭州宗文义塾研究

    黄鸿山;

    嘉庆二十一年,嘉兴人周士涟在杭州创办宗文义塾,随后义塾得到杭州官府和地方社会的支持,逐渐演变成为官府出资、绅士管理的教育机构,专收士绅家庭的才可造就的孤寒子弟就读。与多数义塾不同,宗文义塾属精英教育机构,它严格挑选生徒,并补助生徒生活,聘请优质师资,予以严格教育,在培养科举人才方面成绩显著。这一事例说明,江南地方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当地科举人才众多的重要原因。从管理办法、受益对象和培养目标来看,宗文义塾都反映和维护了士绅阶层的价值观念和实际利益,可以帮助士绅家庭的贫寒子弟继续接受精英教育,努力维持原有的社会地位和上升渠道,是士绅阶层再生产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2020年05期 v.41;No.226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盛世日常:《浮生六记》所见江南社会

    小田;

    20世纪20年代以降,《浮生六记》大多被当作文学文本,赋予了诸如"反礼教"这样的新文化意义,而在社会史学者眼里,它毋宁是一份清乾隆盛世关于江南社会的日常叙事。作为知书识"礼"的江南主妇,陈芸模范践行了传统社会为女人立下的种种诫规;沈复无意中呈现了一个魅影随形的日常世界。在《浮生六记》文本中追踪新文化端绪,可以发现,无论是夫妻恋情、女人冶游,还是日常生计,只在一定程度上隐现了江南社会的近代性变异,其间所隐藏的某种近代性基因,一时还无法彰显。18世纪(乾隆盛世)关于近代性的时代主题,在江南风土世界里可以获得独特理解。

    2020年05期 v.41;No.226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