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可真;
运用文化哲学的方法,从"体""故""理"三方面来探讨合乎人性的管理,可得到如下结论 :以其"体"(本然)而言,管理是对非管理活动所开展的以信息反馈为内容的活动;以其"故"(目的)而言,管理是以达成自由和必然的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活动;以其"理"(当然)而言,管理是以文化知识为依托、德治为信念、激励为手段来开展的文化管理。后一结论是由前两个结论推论所出,旨在说明:管理学术既不是一门科学,更不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知识系统;管理实践既非管理科学的实践形式,亦非管理理论被简单地付诸实践的现实活动,而是综合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行为知识的艺术实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周可真;
运用文化哲学的方法,从"体""故""理"三方面来探讨合乎人性的管理,可得到如下结论 :以其"体"(本然)而言,管理是对非管理活动所开展的以信息反馈为内容的活动;以其"故"(目的)而言,管理是以达成自由和必然的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活动;以其"理"(当然)而言,管理是以文化知识为依托、德治为信念、激励为手段来开展的文化管理。后一结论是由前两个结论推论所出,旨在说明:管理学术既不是一门科学,更不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知识系统;管理实践既非管理科学的实践形式,亦非管理理论被简单地付诸实践的现实活动,而是综合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行为知识的艺术实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温泉;郑伟;
基于社会生产系统的总体性视角,马克思从社会经济交往规则、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力量、剥削性社会关系的扬弃等方面展开了关于分配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仅内含着价值观上的正义维度,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对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批判,提供了反对从抽象权利和抽象概念层面进行正义观建构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囿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环节的局部改良非但不能通向实质正义,反而会忽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剥削本性并以虚假意识形态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时代的非正义根源。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危害在于它放弃了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权,在消解社会主义使命的同时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合法性,最终使社会主义在价值观领域丧失话语权。马克思对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批判,显示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总体性的价值评价,并贯穿着"解放正义"这一逻辑主线,为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提供着最基本的价值观支撑。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温泉;郑伟;
基于社会生产系统的总体性视角,马克思从社会经济交往规则、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力量、剥削性社会关系的扬弃等方面展开了关于分配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仅内含着价值观上的正义维度,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对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批判,提供了反对从抽象权利和抽象概念层面进行正义观建构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囿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环节的局部改良非但不能通向实质正义,反而会忽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剥削本性并以虚假意识形态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时代的非正义根源。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危害在于它放弃了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权,在消解社会主义使命的同时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合法性,最终使社会主义在价值观领域丧失话语权。马克思对拉萨尔式"分配正义"的批判,显示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总体性的价值评价,并贯穿着"解放正义"这一逻辑主线,为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解放提供着最基本的价值观支撑。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于莲;陆树程;
阿玛蒂亚·森批评罗尔斯将"资源"作为平等的对象,他主张使用"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来替代"资源"。森反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认为无论是对正义的理解还是处理正义问题的方法都应当纳入更多信息,从而形成了"可行能力"这一同时包含事实与价值的"厚的概念",也提供了可行能力理论这样一种"厚的正义理论"。从森的正义理论看,其一,我们要处理的是厚的人性图景和世界图景;其二,达到中立性的途径不应当是"封闭的中立性",而是"开放的中立性";其三,在追寻和探索正义的过程中不应当单独地使用内容单一的自利能力("理性"),而应当运用综合考虑各种各样信息的能力(理智),从而得到以消除不正义为目的的多元正义方案。
2018年03期 v.39;No.212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于莲;陆树程;
阿玛蒂亚·森批评罗尔斯将"资源"作为平等的对象,他主张使用"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来替代"资源"。森反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认为无论是对正义的理解还是处理正义问题的方法都应当纳入更多信息,从而形成了"可行能力"这一同时包含事实与价值的"厚的概念",也提供了可行能力理论这样一种"厚的正义理论"。从森的正义理论看,其一,我们要处理的是厚的人性图景和世界图景;其二,达到中立性的途径不应当是"封闭的中立性",而是"开放的中立性";其三,在追寻和探索正义的过程中不应当单独地使用内容单一的自利能力("理性"),而应当运用综合考虑各种各样信息的能力(理智),从而得到以消除不正义为目的的多元正义方案。
2018年03期 v.39;No.212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佘明薇;姜建成;
马克思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来源和价值根基,是对人类理想形成、变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人类历史上其他理想观,马克思理想观破除了旧理想观的积弊,引领人类对理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崇高的理想观,实现了人类理想观的伟大变革,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想指南。马克思理想观缘起于告别旧时代的需要,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形成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历史性转变;升华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论析马克思理想观的出场过程,透视马克思理想观对人类理想观的破与立,领悟马克思理想观的思想精髓,对于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引领价值。
2018年03期 v.39;No.21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佘明薇;姜建成;
马克思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来源和价值根基,是对人类理想形成、变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人类历史上其他理想观,马克思理想观破除了旧理想观的积弊,引领人类对理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崇高的理想观,实现了人类理想观的伟大变革,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想指南。马克思理想观缘起于告别旧时代的需要,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形成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历史性转变;升华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论析马克思理想观的出场过程,透视马克思理想观对人类理想观的破与立,领悟马克思理想观的思想精髓,对于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引领价值。
2018年03期 v.39;No.21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吕明烜;
从程门弟子起,宋明儒者改视《论语·宪问》"逆诈"章为陈述句。其直接原因,在于儒者对于"先觉"有了新认识。在他们看来,"先觉"描绘了高明的贤者境界:不加猜忌,却仍能洞察人之欺诈。诸儒提供了"先觉"境界的各种证明,为本章建立起全新的解读方式。然而,新的解读面临新的困难。一方面,对"先觉"境界的聚焦导致全章重心后移,极易遮掩住实操工夫,使章旨流于"空谈境界";另一方面,对"先觉"的突出强调,本身便容易分散关注要点,使其成为君子修习之路上的干扰。如何平衡"境界"与"工夫"的分量,成为宋明儒者解读本章的难题。为此,学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笔墨,通过细密辨析予以应对,将原本简洁的"逆诈"章注解得无比复杂。其实依照汉晋旧注,如此难题本不存在,然而宋明学者宁可大费周章,也要坚持"先觉"的新解。在他们看来,《论语》是面向一切人的经典,依照旧注,人们将很难接受贤者被欺的结论。因此,诸儒需要刻意为贤人君子添出些"精彩",不使君子见欺于小人,向读者证明贤者的生活值得追求。
2018年03期 v.39;No.21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 吕明烜;
从程门弟子起,宋明儒者改视《论语·宪问》"逆诈"章为陈述句。其直接原因,在于儒者对于"先觉"有了新认识。在他们看来,"先觉"描绘了高明的贤者境界:不加猜忌,却仍能洞察人之欺诈。诸儒提供了"先觉"境界的各种证明,为本章建立起全新的解读方式。然而,新的解读面临新的困难。一方面,对"先觉"境界的聚焦导致全章重心后移,极易遮掩住实操工夫,使章旨流于"空谈境界";另一方面,对"先觉"的突出强调,本身便容易分散关注要点,使其成为君子修习之路上的干扰。如何平衡"境界"与"工夫"的分量,成为宋明儒者解读本章的难题。为此,学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笔墨,通过细密辨析予以应对,将原本简洁的"逆诈"章注解得无比复杂。其实依照汉晋旧注,如此难题本不存在,然而宋明学者宁可大费周章,也要坚持"先觉"的新解。在他们看来,《论语》是面向一切人的经典,依照旧注,人们将很难接受贤者被欺的结论。因此,诸儒需要刻意为贤人君子添出些"精彩",不使君子见欺于小人,向读者证明贤者的生活值得追求。
2018年03期 v.39;No.21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 周佑勇;
研究生招生条件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具有界定与排除主体报考资格的调整性。为执行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招生条件设置的相关规定,高校可通过招生简章设置具有差异性的研究生招生条件,这一授权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基础因而具有正当性。但是,这并不意味高校可以恣意设置不受控制的研究生招生条件。高校自主设置的研究生招生条件不得侵害公民平等受教育权,需符合招生单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只能在授权范围进行补充性条件的设置,并且设置的报考业绩条件应具有合理性限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41-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周佑勇;
研究生招生条件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具有界定与排除主体报考资格的调整性。为执行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招生条件设置的相关规定,高校可通过招生简章设置具有差异性的研究生招生条件,这一授权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基础因而具有正当性。但是,这并不意味高校可以恣意设置不受控制的研究生招生条件。高校自主设置的研究生招生条件不得侵害公民平等受教育权,需符合招生单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只能在授权范围进行补充性条件的设置,并且设置的报考业绩条件应具有合理性限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41-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龚向和;
当前关于高校学位授予权的本源大概有三种观点即法赋权力、国赋权力和天赋权利,与此论相对应,存在行政权说、高校自主权说和双重性质说三种性质定位。这些观点虽已触及了高校学位授予权的外在属性和实质内容,但还存在定位片面单一或研究视角高度不够的问题。从教育宪法视角探究,学位授予权的最终来源是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学术自由权,具有为受教育权而设的行政权力和为学术自由权而设的学术权力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司法审查的双轮驱动是:对行政权性质的学位授予权主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学术权力性质的学位授予权则区别对待,对学术评价权应以正当程序原则为主进行审查而予以尊重,对制定学术标准的权力应以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为主进行审查。
2018年03期 v.39;No.212 52-6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龚向和;
当前关于高校学位授予权的本源大概有三种观点即法赋权力、国赋权力和天赋权利,与此论相对应,存在行政权说、高校自主权说和双重性质说三种性质定位。这些观点虽已触及了高校学位授予权的外在属性和实质内容,但还存在定位片面单一或研究视角高度不够的问题。从教育宪法视角探究,学位授予权的最终来源是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学术自由权,具有为受教育权而设的行政权力和为学术自由权而设的学术权力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司法审查的双轮驱动是:对行政权性质的学位授予权主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学术权力性质的学位授予权则区别对待,对学术评价权应以正当程序原则为主进行审查而予以尊重,对制定学术标准的权力应以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为主进行审查。
2018年03期 v.39;No.212 52-6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方益权;
当前,关于学校安全立法的研究,要么以主要面向校园内部的"校园安全"为视域展开,要么虽冠以面向校园内部和学校外部的"学校安全"但本质上仍阈于"校园安全"的立法视域。实际上,学校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包括校园安全与学校外部安全,与社会安全互相交融,并不存在超然于社会安全母系统而独立存在的校园安全。以符合学校安全形势的社会安全理论为指引,突出强调安全治理,着力提升学校安全维护过程中多元责任主体协同参与、有效整合和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并着眼于安全治理过程中校内、校外协同防范和危机处置机制的构建,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学校安全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安全治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2018年03期 v.39;No.21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方益权;
当前,关于学校安全立法的研究,要么以主要面向校园内部的"校园安全"为视域展开,要么虽冠以面向校园内部和学校外部的"学校安全"但本质上仍阈于"校园安全"的立法视域。实际上,学校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包括校园安全与学校外部安全,与社会安全互相交融,并不存在超然于社会安全母系统而独立存在的校园安全。以符合学校安全形势的社会安全理论为指引,突出强调安全治理,着力提升学校安全维护过程中多元责任主体协同参与、有效整合和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并着眼于安全治理过程中校内、校外协同防范和危机处置机制的构建,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学校安全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安全治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2018年03期 v.39;No.21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齐爱民;佟秀毓;
美国在线行为广告领域通过行业自律模式保护个人信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个人信息自律保护机制,该机制涵盖了在线行为广告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个人信息特别规定、告知制度与消费者的选择权、广告选择图标机制、拒绝追踪机制、投诉问责与执行机制。该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为个人信息提供灵活和细致的保护规范,同时可以减少由立法过早介入引发的阻碍行业发展的不良影响;但其弊端表现在强制力不足、普及性有待提高等方面。
2018年03期 v.39;No.212 72-80+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 齐爱民;佟秀毓;
美国在线行为广告领域通过行业自律模式保护个人信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个人信息自律保护机制,该机制涵盖了在线行为广告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个人信息特别规定、告知制度与消费者的选择权、广告选择图标机制、拒绝追踪机制、投诉问责与执行机制。该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为个人信息提供灵活和细致的保护规范,同时可以减少由立法过早介入引发的阻碍行业发展的不良影响;但其弊端表现在强制力不足、普及性有待提高等方面。
2018年03期 v.39;No.212 72-80+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 傅宏宇;
"施某某、张某某、桂某某诉徐某某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中权利界定不清晰、法律规范不统一、立法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立法应明确经过现有网络技术整合其他信息可以合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信息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并对可识别性施行举证责任倒置。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应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作为个人敏感信息严格保护,明确教育者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保护义务,规范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此外,需明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要求,以法治引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
2018年03期 v.39;No.212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傅宏宇;
"施某某、张某某、桂某某诉徐某某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中权利界定不清晰、法律规范不统一、立法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立法应明确经过现有网络技术整合其他信息可以合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信息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并对可识别性施行举证责任倒置。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应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作为个人敏感信息严格保护,明确教育者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保护义务,规范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此外,需明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要求,以法治引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共治。
2018年03期 v.39;No.212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张辉;
当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出现的概率增加时,社会关系指向法律准则,产生了"法秩序"。法律作为一种秩序,其正当性如何获取,理性化朝向何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将该问题置于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思想中,结合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秩序正当性"角度审视"法律理性化",以秩序正当性和法律理性化相关联的社会行动为逻辑起点,通过考察社会行动所遮蔽的意义,呈现法律的理性化及其正当性,并揭示法律理性化可能存在的限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张辉;
当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出现的概率增加时,社会关系指向法律准则,产生了"法秩序"。法律作为一种秩序,其正当性如何获取,理性化朝向何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将该问题置于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思想中,结合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秩序正当性"角度审视"法律理性化",以秩序正当性和法律理性化相关联的社会行动为逻辑起点,通过考察社会行动所遮蔽的意义,呈现法律的理性化及其正当性,并揭示法律理性化可能存在的限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杨秋波;
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央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央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央企监督机制存在公司治理结构监督形式化、监督投入大效果不彰等五大困局,造成一些央企监督乏力、违纪违法问题较为严重。顺应新一轮央企改革需要,改革监督机制要贯彻法治原则、分类监督原则、统一原则,科学构建监督体系。赋予企业真正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同时整合外部监督力量,形成高效精干的监督体系,保证央企经营者谨慎履行受托责任,维护企业利益。
2018年03期 v.39;No.21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杨秋波;
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央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央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央企监督机制存在公司治理结构监督形式化、监督投入大效果不彰等五大困局,造成一些央企监督乏力、违纪违法问题较为严重。顺应新一轮央企改革需要,改革监督机制要贯彻法治原则、分类监督原则、统一原则,科学构建监督体系。赋予企业真正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同时整合外部监督力量,形成高效精干的监督体系,保证央企经营者谨慎履行受托责任,维护企业利益。
2018年03期 v.39;No.21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姚凤阁;隋昕;李福新;
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稳健有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合理调动金融资源,实现农业技术这个农业"第一生产力"与资本这一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有效结合,还能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金融机构"银行"与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探究影响银行和农业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策略主要因素和行动结果。研究发现:信贷寻租行为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和农业技术创新企业的回报付出扭曲度变化;只有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企业的回报付出不严重扭曲,才能保证有效的分离均衡出现,才能有效避免信贷寻租出现,银行才能避免出现大量的贷款损失,应尽最大努力制止利用信贷寻租实现的农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行为发生。
2018年03期 v.39;No.212 103-11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姚凤阁;隋昕;李福新;
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稳健有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合理调动金融资源,实现农业技术这个农业"第一生产力"与资本这一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有效结合,还能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金融机构"银行"与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探究影响银行和农业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策略主要因素和行动结果。研究发现:信贷寻租行为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和农业技术创新企业的回报付出扭曲度变化;只有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企业的回报付出不严重扭曲,才能保证有效的分离均衡出现,才能有效避免信贷寻租出现,银行才能避免出现大量的贷款损失,应尽最大努力制止利用信贷寻租实现的农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行为发生。
2018年03期 v.39;No.212 103-11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杨琦峰;王莹莹;
基于经济转型期电商企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以A电商为研究对象,研究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对策。通过分析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协同效应,对A电商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财务协同、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进行评价,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对整个供应链体系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协同绩效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策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行业竞争环境,加强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完善系统信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杨琦峰;王莹莹;
基于经济转型期电商企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以A电商为研究对象,研究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对策。通过分析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协同效应,对A电商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财务协同、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进行评价,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对整个供应链体系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协同绩效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策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行业竞争环境,加强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完善系统信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方頠玮;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在金源文化语境中,由对杜甫诗歌的尊崇,进而对宋诗研究产生兴趣。王若虚对宋诗的评价,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中心,但评价的结论大不相同,这与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出路有很大关系,围绕探索金诗发展出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扬苏抑黄,是要在诗歌取向方面,融合盛唐李白的自然和杜甫的议论,同时表现出末世对盛世文化的憧憬;王若虚激烈批评黄庭坚的诗歌,与他推崇唐代李杜韩等大家的诗歌价值有关。在他看来,这几位诗人的诗歌要么是"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属于"诗之正理",要么"要皆出于自得",他称为"诗之真理";对李杜优劣之论,王若虚赞成王安石的说法而不同意欧阳修的意见,体现出王若虚诗歌理论的金源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与他在汉文化传统和金源文化发展之间寻求新的道路息息相关,也与金代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 方頠玮;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在金源文化语境中,由对杜甫诗歌的尊崇,进而对宋诗研究产生兴趣。王若虚对宋诗的评价,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中心,但评价的结论大不相同,这与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出路有很大关系,围绕探索金诗发展出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扬苏抑黄,是要在诗歌取向方面,融合盛唐李白的自然和杜甫的议论,同时表现出末世对盛世文化的憧憬;王若虚激烈批评黄庭坚的诗歌,与他推崇唐代李杜韩等大家的诗歌价值有关。在他看来,这几位诗人的诗歌要么是"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属于"诗之正理",要么"要皆出于自得",他称为"诗之真理";对李杜优劣之论,王若虚赞成王安石的说法而不同意欧阳修的意见,体现出王若虚诗歌理论的金源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与他在汉文化传统和金源文化发展之间寻求新的道路息息相关,也与金代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018年03期 v.39;No.212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 张宏生;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居住在常州约园的赵起有感于战事的发展,在词的创作中,写出一些直面社会现实的作品。他以对比的手法,刻画约园生活的今昔差异。他特别对战争中的周边城市,如镇江和南京,有着细致的描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忧患意识,而且将比兴寄托和词史的观念浸润其中。晚清词坛的繁荣,是词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尤其和太平天国时期的词坛,有着密切的关系。赵起的这一类作品,为晚清词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018年03期 v.39;No.212 124-13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 张宏生;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居住在常州约园的赵起有感于战事的发展,在词的创作中,写出一些直面社会现实的作品。他以对比的手法,刻画约园生活的今昔差异。他特别对战争中的周边城市,如镇江和南京,有着细致的描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忧患意识,而且将比兴寄托和词史的观念浸润其中。晚清词坛的繁荣,是词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尤其和太平天国时期的词坛,有着密切的关系。赵起的这一类作品,为晚清词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018年03期 v.39;No.212 124-13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 张宗友;
清初大家朱彝尊以诗、词、古文等文学成就名世,在学术上则以博雅清正、会通群籍见长,贡献卓著。其文学与学术之起点,可追溯至早岁所受童蒙教育及秀水朱氏家学。朱彝尊先后在朱氏家塾、谭氏家塾就学,其第四叔父兼塾师朱茂晥,对其影响最巨,为其奠定广闻博览、肆力实学之根基,并树立学术榜样。秀水朱氏家族,素孚清望,人才辈出,颇有著述,具有博通征实之治学取向、积极作为之用世精神、忠贞自守之清廉门风、坚拔不屈之士人品格,实为朱彝尊早岁抗清、中年游幕、应征鸿博及晚年致力于儒家典籍之整理刊布等作为,提供不竭之精神前承与资源。
2018年03期 v.39;No.212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张宗友;
清初大家朱彝尊以诗、词、古文等文学成就名世,在学术上则以博雅清正、会通群籍见长,贡献卓著。其文学与学术之起点,可追溯至早岁所受童蒙教育及秀水朱氏家学。朱彝尊先后在朱氏家塾、谭氏家塾就学,其第四叔父兼塾师朱茂晥,对其影响最巨,为其奠定广闻博览、肆力实学之根基,并树立学术榜样。秀水朱氏家族,素孚清望,人才辈出,颇有著述,具有博通征实之治学取向、积极作为之用世精神、忠贞自守之清廉门风、坚拔不屈之士人品格,实为朱彝尊早岁抗清、中年游幕、应征鸿博及晚年致力于儒家典籍之整理刊布等作为,提供不竭之精神前承与资源。
2018年03期 v.39;No.212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马昕;
赵翼既是清代性灵诗派"副将",同时也是史学巨擘,因此他对历史题材的歌咏具有较为突出的研究价值。在赵翼咏史诗中贯穿着浓郁的英雄情结。从外在表象来看,英雄情结表现为书生式的豪情;从内在原因来看,英雄情结发生于赵翼的军旅经历与史学视野。在赵翼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武将和开国帝王是其典型形态,平民英雄与女性英雄是其边缘形态,文人英雄则是其自我表现形态。赵翼咏史诗中英雄主题创作的几度起伏,表现出他在"立功"与"立言"之间,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英雄主题的书写充当着"温度计"的角色,测量着诗人心中理想的热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马昕;
赵翼既是清代性灵诗派"副将",同时也是史学巨擘,因此他对历史题材的歌咏具有较为突出的研究价值。在赵翼咏史诗中贯穿着浓郁的英雄情结。从外在表象来看,英雄情结表现为书生式的豪情;从内在原因来看,英雄情结发生于赵翼的军旅经历与史学视野。在赵翼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武将和开国帝王是其典型形态,平民英雄与女性英雄是其边缘形态,文人英雄则是其自我表现形态。赵翼咏史诗中英雄主题创作的几度起伏,表现出他在"立功"与"立言"之间,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英雄主题的书写充当着"温度计"的角色,测量着诗人心中理想的热度。
2018年03期 v.39;No.212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高平;
1902年,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期间,与日本各阶层的汉诗人广为交流,这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发了对方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深化了自己作品的意境。他将对明治维新、中日关系的评判与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懑融入诗歌,或直抒胸臆,义正辞严,或托物言志,含蓄隐晦,使其诗歌感情沉郁深厚,艺术风貌绚丽多姿,开辟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新境界。在《答客论诗》的笔谈中,吴氏贬斥日本流行的性灵派诗风,主张学习黄庭坚诗歌以矫正其轻俗之弊,这可从吴氏诗学渊源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
2018年03期 v.39;No.212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高平;
1902年,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期间,与日本各阶层的汉诗人广为交流,这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发了对方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深化了自己作品的意境。他将对明治维新、中日关系的评判与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懑融入诗歌,或直抒胸臆,义正辞严,或托物言志,含蓄隐晦,使其诗歌感情沉郁深厚,艺术风貌绚丽多姿,开辟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新境界。在《答客论诗》的笔谈中,吴氏贬斥日本流行的性灵派诗风,主张学习黄庭坚诗歌以矫正其轻俗之弊,这可从吴氏诗学渊源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
2018年03期 v.39;No.212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杨伟兵;杨斌;
清代皖江(长江安徽段)地区商品经济活跃,水运繁忙,水上救生事业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以官办救生事业为主,其他民间救生组织相结合的水上救生网络。在这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民间力量亦得到彰显,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管理与运营体制。至乾隆时期皖江水上救生船只设置地点与数量、形制与岁修格局大致完备并确定下来,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杨伟兵;杨斌;
清代皖江(长江安徽段)地区商品经济活跃,水运繁忙,水上救生事业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以官办救生事业为主,其他民间救生组织相结合的水上救生网络。在这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民间力量亦得到彰显,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管理与运营体制。至乾隆时期皖江水上救生船只设置地点与数量、形制与岁修格局大致完备并确定下来,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张健;
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89—1692)黄河中游,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干旱事件的史实、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异图景,认为属于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致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通过揭示旱灾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现象,天灾叠加人祸,反映了旱灾具有多层次的影响因子,显示历史灾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亦体现了旱灾事件在社会变迁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2018年03期 v.39;No.212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 张健;
研究过去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事件及其社会响应,有助于辨识当前旱涝灾害事件发生特征的历史地位,可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变化适应提供经验借鉴,亦为预测旱涝灾害演变提供历史相似型。依据清代档案、行政文书和方志记载,复原并重建了发生于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89—1692)黄河中游,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干旱事件的史实、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异图景,认为属于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致使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通过揭示旱灾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腐化、赈灾不力,赈灾中的捐纳亏空,以及粮食危机和社会利益冲突等复杂社会矛盾现象,天灾叠加人祸,反映了旱灾具有多层次的影响因子,显示历史灾害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亦体现了旱灾事件在社会变迁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2018年03期 v.39;No.212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 铁爱花;
宋代女性为求生计而奔波行旅的活动是一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主要有:女性因自然灾害背井离乡,因外患内乱而流离行旅,因家庭变故而迁转流徙,因日常生活所需奔波行旅,因侍奉主人而随主行旅等方面。宋代女性的生计流动,体现出多样性、被动性、阶层广泛性、社会流动性、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它不仅关系女性自身生活,也是一个涉及宋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较复杂的历史现象,呈现出与"家内"或"闺闱"之内的生活迥然有别的面貌,反映出儒家理想与实际生活、性别规范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别,对于宋代女性与宋代社会而言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018年03期 v.39;No.212 176-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铁爱花;
宋代女性为求生计而奔波行旅的活动是一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主要有:女性因自然灾害背井离乡,因外患内乱而流离行旅,因家庭变故而迁转流徙,因日常生活所需奔波行旅,因侍奉主人而随主行旅等方面。宋代女性的生计流动,体现出多样性、被动性、阶层广泛性、社会流动性、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它不仅关系女性自身生活,也是一个涉及宋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较复杂的历史现象,呈现出与"家内"或"闺闱"之内的生活迥然有别的面貌,反映出儒家理想与实际生活、性别规范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别,对于宋代女性与宋代社会而言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018年03期 v.39;No.212 176-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王战扬;
宋朝在河道管理中主要从中央、地方、民间三个层面展开教化的运作。中央政府的教化围绕着皇权而展开,通过皇帝的意志实现教化的目的。地方政府的教化通过出榜晓谕和立碑刻文两种形式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教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民间,民间的教化一般需要有文化识大体的乡村贤德之人,利用通俗易懂的本地语言解说法令条文,通过邻里之间互相传达,使教化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民间对河道水情的自发传播起到警示的刺激作用,促使政府做出应对;当民间舆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时,需要政府通过社会教化控制其导向,官方教化与民众诉求之间形成互动的关系。宋代在河道管理中的教化措施体现了其爱惜民力不违农时,顺天应时不违水性的治河理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 王战扬;
宋朝在河道管理中主要从中央、地方、民间三个层面展开教化的运作。中央政府的教化围绕着皇权而展开,通过皇帝的意志实现教化的目的。地方政府的教化通过出榜晓谕和立碑刻文两种形式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教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民间,民间的教化一般需要有文化识大体的乡村贤德之人,利用通俗易懂的本地语言解说法令条文,通过邻里之间互相传达,使教化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民间对河道水情的自发传播起到警示的刺激作用,促使政府做出应对;当民间舆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时,需要政府通过社会教化控制其导向,官方教化与民众诉求之间形成互动的关系。宋代在河道管理中的教化措施体现了其爱惜民力不违农时,顺天应时不违水性的治河理念。
2018年03期 v.39;No.212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