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73297
日访问量:0

人文经济学研究

  • 人文经济视域下城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实践路径

    周锦;

    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起到了全新的价值指向,也为城市数字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引。在人文经济视域下,城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文价值为核心,以经济价值为反哺,实现从“文化+”到“数字文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凸显人文经济的“文化性”“经济性”“融合性”。在城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文化与科技融合不畅、科技嵌入模式单一以及政策引导不够等问题。在人文经济实践中,应该通过深化改革以优化发展环境、文化先行以推动文化品牌建设、产业为主以促进创新发展、科技赋能构建生态体系等实践途径,促进城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人文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生逻辑

    张敏娜;

    “经济学”与“现代化”是同源于工业文明的不同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继承中华传统人文经济思想、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正反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而形成的实践成果,其独有的运行机理是形塑了西方现代化样态的西方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迫切需要生成立足中国、揭示规律、指向未来的经济学自主话语。而人文经济学之所以可能的基本逻辑,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资源及其实践探索: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华传统人文经济思想相结合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蕴含着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策略、终极目标;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证了人文经济学维护人、满足人、实现人的价值特征;三是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而确立的人在新质生产力中主体地位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了人文经济学面向新质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人本话语变革。

    2025年04期 v.46;No.25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哲学与时代问题_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专题研究

  • 固本强基:从中华文化基因维度坚守文化主体性

    方世南;

    高度注重从中华文化基因维度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和基本实践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作为重大理论基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以及实践要求的一致性,两者都以对中华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和传承创新为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中华文明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绵延不绝且辉光日新的强大中华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返本开新和固本强基的系统建设,从中华文化基因维度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全面把握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必须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基因的深刻哲理,自觉遵循通过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基因而着力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径,对于找准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5年04期 v.46;No.255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维辩证路径

    陈平;

    在全球化境遇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始终面临着三重考验:差异与同一的张力、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应对这三重考验不能依靠孤立实践,而需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哲学维度展开系统性的回应。其一,在本体论维度上,应超越“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两极思维,重构文化存在的张力结构,在差异与同一的动态关系中寻找融合之道,进而建构多元共生、互鉴互通的文明格局。其二,在认识论维度上,应突破“主体孤立性”与“他者绝对化”的对立结构,重申文化认同的生成性与交互性,通过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建构路径,确立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内在价值与自主地位。其三,在方法论维度上,应拒绝传统的僵化守成与现代性的全盘替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智慧嵌入当代实践逻辑,推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融合。三条进路的辩证统一,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有力回应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设定,也在实践层面为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抗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最终指向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栖居—对话—创造”的循环中持续演进的新范式:在差异中建立连接,在对话中保持独特性,在转化中延续生命力。

    2025年04期 v.46;No.25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

  • 人文经济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田晓仪;顾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先行探路作用。本文在梳理人文经济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机理基础上,以41个长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长三角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数,实证考察人文经济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显示:人文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可靠。机制检验发现,人文经济改善了区域营商环境,促进了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进而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市场规模低的区域,市场规模高的区域人文经济发挥的助推作用更大。在低蔓延度的城市,人文经济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而在高蔓延度的城市,人文经济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人文经济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发展整体效能提供经验证据和路径参考,同样对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长三角区域龙头作用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4期 v.46;No.255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差距:基于城市网络路径研究

    韩坚;张斌驰;黄卓;

    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加速长三角城市群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新浪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和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测度指标,利用门限效应模型,从城市网络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创新效率差距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具有缓解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总效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依旧成立。并且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强化城市经济网络效应和创新网络效应作用于城市创新效率差距。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不同市场一体化水平下,均能促进经济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发展,但在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其网络强化效应与缩小创新效率差距的传导机制存在“断裂”。鉴于此,长三角城市群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城市间合作交流,优化城市网络构建,缩小创新效率差距,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55 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新兴权利与法治中国_数据法治专题研究

  •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数据科学流通的经济法治促进

    陈兵;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核心是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创新其配置方式,促进其科学流通,能提升数字化产业创新展业,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环。当前,囿于数据分类分级、数据产权分置、数据交易规则以及数据基础设施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流通仍面临意愿弱、效能低、风险高、纠纷多等困境,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经济法治涵摄发展与安全、竞争与创新、包容与开放等多重目标和价值,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要求,是激励数据流通的质优安排。通过树牢创新发展的优先目标,夯实安全可控的基本底线,完善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构筑包容开放的生态格局,实现数据科学流通,以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55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论侵犯衍生数据行为的刑法规制

    刘宪权;肖宸彰;

    我国亟待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数据保护制度。衍生数据与原始数据、数据库存在本质区别,应当受到前置法以及刑法的独立保护。基于劳动赋权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激励理论以及公共利益理论,衍生数据具有值得刑法保护的财产价值。侵犯衍生数据行为的三种刑法规制路径均存在不足与缺漏,应当以衍生数据为对象构建知识产权犯罪的刑法二元保护体系。对于未公开的衍生数据,可以通过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刑法规定予以保护。对于已公开的衍生数据,需要先在知识产权体系中增设衍生数据权,明确其对象范围、权利内容以及权利取得方式,并在刑法中增设“侵犯衍生数据权罪”,加强对已公开衍生数据的保护。

    2025年04期 v.46;No.255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税务机关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廓清与实现

    李蕊;王园鑫;

    涉税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数据类型,是数字经济时代税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对税务机关课以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制衡其凭借数据权力进行的不理性行为,是对其享有的数据资源持有权异化的纠偏。税务机关承担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面临义务体系构建和义务体系保障两个层面的法律困境。基于此,一方面,应以“最大努力义务”为中心构建义务的判断标准,基于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的双重维度明晰义务的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体系;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义务的实现,宜采选“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二元规制范式,强化新型数智技术驱动为规制范式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构建责任约束和减免机制为规制范式之维、技术引导之维的顺利展开提供坚实后盾。

    2025年04期 v.46;No.255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不具可继承性的数字财产关系处理

    唐波涛;

    对于不具可继承性的数字财产关系的处理,学界与司法实践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处理方案。为解决该问题,首先,在区分债之性质的数字财产关系与支配性的数字财产关系后,可通过被继承人的意思、数字给付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格权保护的相关规定,确定那些不具可继承性的数字财产关系。其次,对于不可继承的数字财产关系,在被继承人死亡时,其中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状态会形成影响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转化为清算性的法律关系;不可继承的数字所有关系则会转化为无法律主体的数字财产关系。最后,对于转化之后仍不具可继承性的法律关系的处理,可引入“被继承人意思优先”规则以及在参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与法定继承规则的基础上引入“类继承”规则。

    2025年04期 v.46;No.255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经济提质与管理创新

  • 社会信任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的影响

    张鲁秀;刘德胜;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2012—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社会信任能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且尾部企业创新效果更明显,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任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而管理者短视主义会弱化社会信任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东中部地区,社会信任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2025年04期 v.46;No.255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孵化:实现进路、瓶颈障碍与纾解对策

    钟成林;胡雪萍;

    随着低空技术的不断突破,低空产能持续扩张,低空飞行器与低空飞行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拓展其应用场景正日益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研究表明:(1)本质而言,低空应用场景孵化就是低空消费市场的创设,通过低空应用场景孵化,低空产品将嵌入特定场域,并催生新的低空消费市场。(2)低空应用场景孵化主体较为多元,低空企业、低空产品用户及专业孵化平台是其三大标杆,且技术、场景以及平台是各主体驱动低空应用场景孵化的核心要素。(3)低空应用场景孵化的生发过程相对复杂,一个标准的低空应用场景孵化活动需依次经历孵化机会识别、孵化决策、孵化计划制定与实施以及孵化场景标准化五个发展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低空应用场景孵化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孵化环节的影响组分各异。(4)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孵化仍面临着孵化预期偏弱、低空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孵化活动融资约束较为突出以及孵化场景的选择结构严重失衡等障碍。

    2025年04期 v.46;No.255 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 从“新派诗”到诗界革命:中日诗学交流与晚清诗歌转型

    张惠;

    中国近代诗歌从“新派诗”发展到诗学革命,是一个内外激荡的过程。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接触到明治时期的多元诗学革新路径,通过对日本诗坛近代化过程的探察,意识到诗歌创作图求新变、走向通俗化,既向域外学习,又延续旧风格的必要性,选择性地吸纳现实题材、民间语言、“和制汉语”等多重诗学资源,形成创作实践,推动了近代诗歌转型,最终实现由“革新”向“革命”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传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他们力求“破旧”“立新”“守根”的辩证统一,以此探索出一条以传统为根基、以现代为方向的诗体革新道路。这一文化实践的意义,远超一时之文体变革,彰显出中华文化在跨文明交流中所具备的延展性和包容力。

    2025年04期 v.46;No.255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弘正十才子”与明代前期复古运动群体考论

    宋子乔;

    现今明代文学史多以“前七子”来指称明代前期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然而明人对此七人尚未形成明显的体派意识,鲜有完整罗列七人的记载。与之相对,明人曾在各类文献中使用“弘正十才子”指称复古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从而使其成为评价复古运动的常识性概念,兼具群体辨析与文学品评的功能。除了为人熟知的复古派人物,殷云霄、郑善夫、孙一元、孟洋、田汝耔、崔铣、顾璘、陈沂、朱应登等人都曾进入到并称之中,由此可见复古运动在北京、南京、吴中等不同文学地域中的衍泛情况,也反映出明代前期复古运动的复杂与多面。复古文人群体并称演进导致后世回顾弘治、正德间的文坛风貌时对文学派系的重塑,造成了复古派文人地位的内部升降,也造成了在弘治、正德文坛有着广泛影响的“茶陵后进”就此被遮蔽。

    2025年04期 v.46;No.255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数字传播与媒介文化_DeepSeek的社会嵌入实践专题研究

  • 开源的代码与隐匿的边疆: DeepSeek在全球南方舆论场中的数字地缘政治图景

    蒋雪颖;刘欣;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发展为影响数字地缘政治格局的显性力量,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因其低成本与开源特征引发了国际舆论场域的多维博弈。本研究聚焦全球南方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文本,剖析DeepSeek在其舆论场中的话语生成机制与地缘政治意涵。研究发现,全球南方媒体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发展愿景等主题框架展开报道。非洲关注AI技术普惠下的跨越式发展;拉丁美洲力图在技术跳板与制度防火墙中实现平衡;中东强调国家意志驱动的“主权平行生态”构建;亚洲追求多元场景驱动与技术主权并重的AI经济革新。同时,研究揭示出数字地缘政治竞争的新趋势:数字主权向文化伦理价值观主张延伸;技术赋权兼具机遇与非对称依赖风险;地缘政治秩序呈现多层次竞争、多元行为体互动与动态博弈的特征。

    2025年04期 v.46;No.255 15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提示词治理: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内容生成的人机协同模式

    张文杰;

    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提示词—响应”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成为继用户创作(UGC)和专业创作(PGC)之后的新一代内容生成模式。然而,技术的应用与模式的变革也引发了数据隐私、内容准确性以及应用伦理等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从人机交互的关键环节——提示词出发,提出了“提示词治理”的概念,旨在通过优化提示词提升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内容生成能力,以降低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提示词治理包含三个核心逻辑:提示词结构化、反向提示词和提示词工程化。具体而言,提示词结构化将提示词组织为遵循特定规则的结构;反向提示词通过明确限制条件,增强大模型内容生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示词工程化则将高质量的提示词集成到大模型系统中,以确保技术应用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提示词治理所需的多方参与生态系统,涵盖技术研发企业、用户、监管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路径包括创新推动与规范制动两条互补方向:一方面,鼓励构建开源的技术创新生态,支持应用探索与尝试;另一方面,建立必要的标准与规范,并通过工程化方式将其集成到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系统中,以实现技术的规范化发展与风险控制。

    2025年04期 v.46;No.255 16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学术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兼论DeepSeek的期刊全流程数智化应用

    黄燕;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学术知识生产从“人类主导”向“人机协同互生”范式转型。这一转型内蕴着深层矛盾:数智技术的高效性与传统期刊出版流程的迟滞性产生的冲突。以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为例,系统阐释学术期刊如何通过全流程数智化应用应对挑战。基于创新经济学理论剖析技术颠覆与制度刚性的互动机制,揭示知识生产范式的深层动因以及学术期刊出版在审稿效率、跨学科评审、伦理治理、传播效能四大核心环节的痛点。发现DeepSeek通过“选题预测—集稿引导—智能审稿—编校优化—传播创新”五维赋能,为期刊提供效率、质量、伦理兼顾的解决方案,帮助学术期刊升级为智能化知识治理平台,实现学术知识从生产到传播的创新。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工具升级,更在于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学术期刊需要在人与机器的互生性实践中坚守人类主体性地位,推动学术知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55 1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历史文化与文明互鉴_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 实行人民战争——日本史料所见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述论

    武向平;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浴血奋战、共同斗争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民族复兴的时代标志。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倡导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实现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敌后抗战,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广泛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全面抗日斗争。日本相关史料,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日本当局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真实看法,从他者视角批驳了否定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观点。

    2025年04期 v.46;No.255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