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82745
日访问量:17

  •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学习党的十四大报告的体会

    程肖彭

    <正>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大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我有幸作为十四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会,深深体会到这次大会确实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中西方政治学方法论历史及特征考察

    戚珩

    <正> 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即便是西方国家,重视并开始这一领域的开拓也是晚近的事,尽管政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伴生了研究方法。柏拉图运用理性的智慧的演绎推理创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亦使用同一方法论述“至善至美”的政体。确立政治学最初的亦是基础的概念、范畴。与此同时,他也使比较的、实证的方法在考察、分析雅典、希腊城邦国家的过程中一显身手。这以后无数的政治思想家、政治理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论列宁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朱仲羽

    <正> 有人认定,国际关系理论是本世纪由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独家创立的,其实不然。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中下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并对这一领域的若干范畴作过具体的阐发和探索。列宁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

    郭贻清

    <正> 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始终保持党的高度集中统一,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原则。任何政党都是基于一定阶级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兴衰成败是和本阶级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超阶级的党”、“全民的党”都是子虚乌有。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伟大工具,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斗争的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正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斗争中,在砸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实践中,认识到独立的政党对本阶级的前途具有怎样的意义,才对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必须保持独立性的严格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第一个无产阶级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论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李兰芬

    <正> 个体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不断认识、掌握、遵循一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个体能自觉依照一定社会道德的要求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标志着个体在道德人格上的成熟,亦即实现了道德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道德客体相互渗透、影响、塑造和再生的过程。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客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体道德社会化起着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本文拟就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动因、职能及其相互制约因素提出探讨。1 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就是道德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道德生活中有争议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富有情感色彩的一致意见和倾向态度。它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群众性特征。某种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形式方法,利用各种时空场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实际进程。社会舆论为什么能够以及为何对个体道德社会发生影响作用的呢?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从管理的本质和特点看我国管理的现代化

    陈进

    <正> 我国的四化建设必须辅之以管理的现代化方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翼。加强对管理本质和特点的研究,认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把握管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并进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现代化道路,从而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是当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发展的迫切课题。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论对“三资”企业的宏观管理

    朱汝鹏 ,陆春云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步伐加快,苏南地区“三资”企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路子越走越宽,成效越来越大。由于“三资”企业能充分运用合资外方的销售渠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注意运用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宽松条件,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后劲足,显露出勃勃生机。一批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质量上台阶、效益上一流的“三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对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特别是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三资”企业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经验不足;“三资”企业的发展带有“先上马、再备鞍”的性质,一些配套完善措施也来不及跟上,因而,对“三资”企业的管理,确实存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清水芙蓉”之美的历史分析

    张惠民

    <正> 在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园地里,有一枝长开不败的鲜花。她那清丽婀娜的倩影,雅致高洁的风神,表征着中国古代诗歌中阴柔之美的独特神韵。这就是清水之上嫣然摇动的莲花。从六朝诗论中的“初发芙蕖”到唐代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再到宋代及其以后的秋江月露之下的亭亭净植,诗论家们都偏爱用这大自然的灵秀之物以品题、形容、鉴赏历代诗人的佳篇秀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

    罗时进

    <正>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生卒年不详,清人况周颐在《证璧集》中考证其为北宋元祜至南宋绍兴之际人,大致可以依据。她一生创作丰富,尽管她的父亲在她死时“以佛法并其生平著作荼毗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今所传者,百不一存”(魏仲恭《断肠诗集序》),但仍有330余首诗和30余首词得以流传,大大超过了元代以前所有的女性作家。这些作品,写出了爱和恨交织的真实人生,表现出一个古代罕见的女性形象,曾引起过自宋以来许多学者的注意。但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位具有独特个性和突出成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高启生平二考

    傅(虎冬)强

    <正> 高启(1336—1374)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虽然短暂,且《明史》、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均有传,乡人李志光有《凫藻集本传》,学生吕勉有《槎轩集本传》,清金檀有《高青丘年谱》;但由于明初统治者对吴中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使得这些传记的记载有不确实之处,掩盖了高启生平中的有关事实真相。这使我们难以看清其生平思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对高启生平的两个问题重新进行探讨。一、高启与张士诚政权的关系张士诚据吴称王期间,高启有否出仕张士诚政权呢?高启的诗文没有明确记载,有关高启的志传均说没有出仕张士诚政权。近人大都亦持此论。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都曾和张士诚来往,杨基和徐贲还作过张士诚的官。”②钱伯城说,高启“没有在张士诚手下做官,宁愿伏处田野,做一个安居守分的诗人。”③尤振中在《高启诗简论》中说:“在元朝与张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近代文学的非过渡性与近代歌词创作

    马亚中

    <正> 1 本世纪以来,文学史研究受进化论影响非常深刻,有些研究者把整个近代文学看作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而现代文学则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进化”——一种比古代文学更高级、更优越的形态。其实这种看法似是而非。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无论是旧形式、旧体载,还是新形式、新体裁,只要是成熟的,优秀的作品,它们之间就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别。屈《骚》、杜诗、鲁迅小说之间,恐怕是永远难分轩轾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对于古希腊艺术的高度赞美和价值肯定,至今仍非常富有启发意义。而旧形式、旧体裁与新形式、新体裁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出现过渡形态。然而在“过渡”观念的支配下,某些研究者总觉得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理所应当有一种过渡形态,否则似乎就是不可思议的了。结果就出现了“拉郎配”之类硬觅证据的现象。譬如把诗歌中的长短句式、散文句式、声韵拗折等,把小说中比较巧妙的结构安排以及心理描写等,这些前代文学中司空见惯的艺术特点,统统视为“过渡”特征。而对于“语言”、“意象”、“想象世界”、“创作意识”以及“叙述模式”等等文学的重要“基因”却很少作深入的研究,以及总体上中肯的估价。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论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

    尹鸿禄

    <正> 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样式相比,起步最晚。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赤都心史》、《饿乡纪程》、《暴风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些可以看作是报告文学的作品。而“报告文学”名称的正式引进与提出,则已是三十年代的事了。“左联”成立后号召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论田德里亚科夫的道德心理小说

    李辰民

    <正> 在当代俄罗斯小说界,B.田德亚科夫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倒并非因为他1941年就应征入伍,和邦达列夫、贝科夫一样,同属“前线一代”作家的行列;也并非因为他写了大量农村题材的小说,被文学评论家誉为“农村散文”流派主将之一。他之所以引人注目,恰恰因为他“勇敢地坚决地干预了生活”。他是一位敏感的作家,善于在各个不同时期尖锐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六朝时期江州的战略地位

    张承宗

    <正>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设置江州刺史。其治所起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来或治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市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后,改柴桑县为寻阳县,治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从此定治于此。可见六朝时期的江州,其中心地区在今江西南昌市与九江市一带,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西、福建两省及湖北省之东南、湖南省之东部的广大地区,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江州的形成始于东吴的经营江州的形成,本身就与六朝时期南北对峙,南方政权以长江天堑为防线,以抵御北方军队南下有密切关系。东吴时期,虽然还没有设置江州,但孙吴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却是由来已久。如: 江州之治所寻阳,本为县名,史称“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两汉时属庐江郡,东吴时属蕲春郡,其旧县在江北。如《通鉴》魏黄初七年(226年)载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都督制在东晋南朝荆扬之争中的作用

    要瑞芬

    <正> 荆扬之争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南朝时期。关于荆扬之争的原因,史学界多数论著认为,是由二州的地理、军事、经济等条件决定的。我认为,这些条件固然重要,但是都督制这一因素不容忽视,上述诸种因素是在都督制之下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就此作些论述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1 荆州和扬州在西晋只是普通州镇,在东晋却骤然重要起来,成了国家两大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心,二州的强弱和安危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这是由东晋南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南北对峙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永嘉之乱,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刘曜、石勒等夺取洛阳、长安,西晋灭亡。避乱江左的北方土族,联合江南土族,拥立司马睿,建立丁东晋政权。此后,南北对峙,长江成为南方政权的天然防线。这样,就使地临长江,接壤中原的荆、扬二州的战略地位显得无比重要了。荆州,北连汉、沔,上接襄阳,直通洛阳。水路流通,便于漕运军资。历来的南北对峙,互相用兵时多取此道。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即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因此之故,荆州素称(?)外之寄。保住荆州,江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略论曾纪泽、李鸿章关系

    董蔡时

    <正>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大学士,勇毅候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引见,“奉旨以员外郎用,戲分户部”蹇谕ㄉ毯?时代风会转变,中外交涉日益纷繁。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 试论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其影响

    金波 ,陈永祥

    <正> 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盛行重商主义政策,伴随而来的商人和贸易家地位的提高以及商人资本的扩充,大大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为18、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西欧各国相反,自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处于封建国家状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日本家庭教育问题与现状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组

    <正> 自古以来,日本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日本民谚中“三岁之魂,百岁之才”的说法,正是揭示了家庭早期教育的意义。战前的日本是父权制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也是以父亲为中心的“忠孝”、“诚实”等内容。战后,日本的家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45年11月6日,在战争中解体的文部省社会局恢复伊始,就多次向地方当局发出通知,指出“家庭是教育的场所,父母的自觉教育是确立国民道义的源泉”。1968年3月27日,家庭生活审议会在给首相的报告中也指出,为了培养人才,“要重视并发挥家庭的作用,父母承担的职责”,把家庭教育作为父母的一项重要义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日本的家庭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方面进行了若干探索,使日本的家庭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一部富有个性的断代文学史——读许总著《宋诗史》

    赵伯陶

    <正> 繁荣的宋代文化,与其并不强盛的国势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不同步早为诸多学者所指出。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全面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这一论断绝非夸饰。与文化繁荣同步,两宋文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人们往往以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宋诗似乎降到了次要地位。这一方面是因有唐诗横亘在前,超越不易,一方面则是宋词之名遮掩了宋诗的光辉。有人统计宋代诗人与诗歌创作皆五倍于《全唐诗》,果真如此,则宋诗数量高达25万余首,超过《全宋词》十二倍之多。如果一个人每日研读10首宋诗,那么他将花费68年之久的时间才能完全将宋诗读毕。卷帙如此浩繁,堪令学人止步。专门研究唐宋文学或先秦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人,可以不去理会元明清文学的有关问题,但研究元明清文学的人却难以回避对宋诗的讨论。明人论诗多主唐音,当然也有为宋诗呐喊几句的,方孝孺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扎实的《清诗史》

    汤振海

    <正> 朱则杰所著30万字的《清诗史》新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完善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填补清诗史空白的断代文学史专著。作者在第一章“绪论”里,首先简洁扼要地交代了清代诗歌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中间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文化政策和学术思想的箝制所打上的烙印。同时还有清代其他艺术门类诸如小说、戏曲的繁荣发达而对清诗所产生的推动与促进。作者不仅多方面地考察了清诗产生发展的这些横向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而且还以前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为纵向线索、清晰地观照出历代诗歌发展的“关节”,以及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对于清代诗歌的正面启示与负面束缚。这样,全书以开阔的多维视野为起点。开篇即把清代诗歌置于“大气候”之中,从而揭开了认识清诗发展史的序幕。《清诗史》先从清诗的直接源流——明代诗歌起发,以蜚声明末诗坛的陈子龙为第二章.分析了陈子龙于明清易代的两个历史时期中的诗歌创作状况,并且具体评介了以他为首的云间诗派和受其影响的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换脑筋”的内涵和意义

    余新民

    <正> 最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换脑筋”这一重要观点。所谓“换脑筋”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锐意创新,开拓前进。就是要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走出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摒弃产品经济的旧观念、旧框框和旧模式,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就是说,“换脑筋”,是要换下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浅谈娜拉与子君的“出走”

    丁亚芳

    <正> 19世纪末,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在挪威、伦敦正式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决裂出走时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40多年后,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在喟叹多次后默然离开家门,跨出永远离开丈夫的艰难步伐。这两位女性,都剖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最后却都走上叛逆出走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旋风倾覆了他们的生活之舟呢? 1 “我是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非人”地位后而发出的呼喊。挪威位处于欧洲边陲,经济发展较慢,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活跃起来,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呼唤,此时才在这儿得到回响。娜拉便是这样一个要唤回自我并要求独立的地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同劳动群众密切联系的理论与实践

    魏倩 ,孙景峰

    <正> 中国共产党汲取列宁建党学说中的群众观点的精髓,结合本党的具体实践,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丰实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劳动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的发展。我们在认真学习这一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中,认真回顾列宁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论市场经济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陈学基

    <正> 改革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面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1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这种不可分割性,主要表现在: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关于人格的哲学思考

    方世南

    <正> 认识自我是古往今来哲人学者惮思竭虑的重大课题。随着对“自我”的认识从单维向多维的拓宽和从浅层向深层的逼进,人们的视线必然聚焦于“人格”这一更为深奥的领域。只有揭开人格之謎,人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司芬克斯之谜的更为深层的内涵和更为丰富的意蕴。长期以来,心理学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要真正解决人格问题,必须借助思辨的力量将人格从心理学的层面抽象到哲学的高度,将人格纳入哲学领域。本文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格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研究的意义谈一点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哲学对人格的说明应建立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简要回顾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对于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人格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思维方式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马华芳

    <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标志,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标志。精神文明是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它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具体标志,而精神文明发展的综合性标志则是思维方式。怎样理解思维方式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综合标志呢? 第一,这是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来,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反映。这种关系决定了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也必须从它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中取得自己的规定性。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物质文明”是与“生产力”既有区别又相近似的一个范畴。物质文明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的进步,而且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生产力则不包括物质生活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华东修辞学会纪念《发凡》发表60周年

    言逊

    <正> 中国华东修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江苏省修辞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日前在扬州举行。海内外修辞学专家、学者70多人出席了会议,并提交论文50余篇。这次学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纪念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发表60周年,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现代修辞学研究,以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与会代表们认为:《修辞学发凡》系统地奠定了汉语修辞理论,明确了研究对象,提供了研究方法,而且承前启后,兼顾古今。它开创了我国修辞学的新纪元,为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32年《发凡》问世后,汉语现代修辞学的研究跨入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苏州河西新区开发

    刘海东 ,袁永生

    <正> 进入90年代,全国出现了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实践证明。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和协调化,是加速苏州社会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苏州河西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一、苏州发展高新技术的基本优势当今,高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对整体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苏州市总体规划,开发建设苏州新区并在其中加速发展一块高新技术产业“试验田”。因此,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大力扶持、发展和建立一批将来能够在国际上占领市场、在国内引导工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推动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立足产业、项目起步”的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区域性断代史研究的硕果——读《六朝史》有感

    邱敏

    <正> 由苏州大学历史系张承宗、田泽滨、何荣昌等主编的《六朝史》一书,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量搜集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之进行认真、艰苦的爬梳分析,广泛吸取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历史上极富特色的六朝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削析的探索,并力求揭示内在的发展规律。应该说,该书的问世,不仅对六朝史研究,而且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界,都是一项引入注目的丰硕成果。传统史学往往注重统一局面的发展,忽视对分裂时期的研究;注重全国性、普遍性的问题,对地区性、特殊性问题的探讨相对薄弱。实际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史,统一与分裂一直是贯穿其中的矛盾。统一局面的形成、发展,固然有利于社会安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辛亥前杨荫杭著译活动述略

    邹振环

    <正> 杨荫杭的一生可以1911年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从事著译和出版活动为主,后期以从事法学事业为主。辛亥前杨荫杭在著译界有相当影响,但他主编的杂志、译述的著作、撰写的论文,至今几无人所知。本文着重从其著译活动的角度,对他前期的经历作一个简略的探讨。(一) 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或称补堂,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早年投考在天津北洋公学,1897年由于参与学潮被开除,旋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由公学派赴日本专门学校学习法政,有称其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不久他就加入了留学界创设的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

    黄益元

    <正> 苏州大学中文系王钟陵教授以一部“展示四百年民族心灵”历程的《中国中古诗歌史》刚取得成功,这位在学科建设上锐意开拓的中年学者又将研究的方向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原始文化研究,短短几年铸就了另一部同样处于学科前列的60万言大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出版社1991年12月版)。1 这是一部纵揽古今、横贯中西、学科交错、恢宏博大的理论著作。作者为这部巨著确定的论旨是:“从思维及其发展的角度,亦即从深层心理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上,来探究中国前期文化特色产生的必然性,并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作出说明”(《序言》)。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探源工程。众所周知,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每个民族(不管这个民族有没有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化,且每个民族的文化又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