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783685
日访问量:2

  • 对“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理性思考

    侯星芳,朱奎保

    生产力有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力之分。先进的政党与先进的阶级、先进的生产力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共产党必须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01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从马克思的晚年设想到邓小平的理论突破

    樊文娥

    马克思早年提出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导致社会主义 ,即“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 ;晚年又提出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 ,即“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列宁前期、斯大林、毛泽东都把“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当作“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去理解和建设 ,从而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邓小平理论在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找到了答案。

    2001年03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略论邓小平的青年教育观

    王飏,黄志平

    邓小平的青年教育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对青年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独特的见解。学习、研究和运用邓小平的青年教育观 ,对于新世纪做好青年教育工作 ,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1年03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邓小平的发展速度观

    潘晓珍

    邓小平的发展速度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中国的发展速度必须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 ,保持持续的适度发展速度 ;不平衡发展和台阶式发展 ,是邓小平发展速度观的两个显著特点。

    2001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西方民主的话语是怎样抛弃的?——解读创党必然性的一条认识线索

    徐国保

    20世纪初的中国灾难深重 ,民不聊生。探寻民族振兴之路的先进知识分子 ,以陈独秀为代表打出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中国于恶暗。然而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暴露出的帝国主义强盗行径 ,引发了先辈们对西方民主的怀疑。经过五四战斗洗礼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获得了精神的利器 ,从工人阶级的奋斗中得到了物质的力量 ,转而抛弃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选择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抓住这条认识线索 ,把握陈独秀等人在思想理论上的逻辑发展 ,是解读创党必然性的一把钥匙。

    2001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社会发展模式的人性张扬——关于德治的合理定位

    李兰芬

    在法治的同时坚持德治的治国方略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目标的结构转换 ,顺应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价值指向 ,满足人性追求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略的理性反思和自觉选择。

    2001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法治”与“德治”:当代理性精神的现实统一

    江作军

    “依法治国”旨在建立法治化社会 ;“以德治国”则是使这个有法度的社会符合人性。“法治”和“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人类理性精神的现实统一 ,它源于人类自身的理性发展史所提供的启示 ,也源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1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道德的程序及其设计

    周荣华,赵忠令

    与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一样 ,道德也可以分为实体道德和程序道德 ,古今道德规范都显示了这一特点。程序道德正日益受到伦理学界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它可以弥补实体道德的不足 ,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价值。程序道德的建立 ,关键在于道德程序的设计。设计道德程序 ,必须克服道德上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 ,突破道德上的原则思维 ,突出道德的应用性 ,重视道德的渗透性。

    2001年03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论社会主义幸福观

    邱吉

    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幸福建立在生理和社会基础之上 ,生命是幸福的载体 ;体会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 ;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幸福的精髓 ;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是幸福的重要保证。

    2001年03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论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陶雨花

    经济增长始终是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经济增长有多个因素 :投资、消费、出口等 ,其中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中 ,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使企业投资主体的投资功能暂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在现阶段 ,政府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更具有特殊的作用 ,这是由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政府投资也应注重投资方式 ,可以采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

    2001年03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孙文基

    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安全网”之一 ,伴随着我国金融发展而来的金融风险的增加 ,以及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 ,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从运营主体、参加原则、存款保险体制、存款保险资金筹集、存款保险对象、存款保险的范围、存款保险限额、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存款保险资格的取消等方面介绍了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

    2001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略论因特网营销体系的建立

    蔡剑萍,杨天翔

    在因特网时代 ,市场经济规则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网络展开的电子商务使传统市场营销不再适应市场的运作。因特网营销则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沟通模式进行运作。本文从网络经济的形态分析出发 ,研究了因特网营销的性质、目标和特点 ,探讨了因特网营销的运作体系。

    2001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总序

    钱仲联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关于“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

    王英志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刘基散文简论

    裴世俊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归有光散文简论

    赵伯陶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王世贞散文简评

    陈书录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顾炎武散文的思想与艺术

    张兵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张惠言散文简论

    严明,董俊珏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龚自珍和他的散文

    谢飘云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曾国藩散文简评

    涂小马,崔泳准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 ;“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 ;“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及其历史地位等。

    2001年03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

    王立

    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 ,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 ,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 ,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 ,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 ,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2001年03期 68-7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试探凌叔华的小说创作

    金垠希

    2001年03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曹炜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 ,主要讨论了“的”、“得”、“地”三者的混用状况以及“的”的功能的泛化现象。第二部分讨论《金瓶梅词话》中的语气助词 ,重点讨论了“哩”、“也”、“罢了”、“么”、着”、“则个”等相对较多见的语气助词 ,也涉及到了“家”、“上”、“些”等其他用例不多的语气助词。文章最后还指出了书中语气助词经常组合在一块儿以表各种复杂语气的现象以及一些有待于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001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辨误

    廖大国

    2001年03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说文解字》所收标点符号“■”“丶”考

    萧世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体有几种变体 :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 ,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2001年03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历代名家绝句评点”丛书出版

    张明

    2001年03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英国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战争诗抄》赏析

    陆明,丁万江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 2 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作家 ,其创作领域十分广阔 ,涉及诗歌、小说、神话等方面。他的战争诗独具特色 ,充分展示了诗人特有的才情和睿智。本文着重探讨其战争诗的艺术特色。

    2001年03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杨才元

    异化与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一种延续。本文从语言、文化、读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指出异化是总的趋势 ,归化是补充手段。译者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译法 ,只有当异化译法行不通时 ,方可退而求其次———采用归化译法。

    2001年03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况钟“治政”思想探析

    王仲

    况钟是明朝前期著名的清官 ,以治苏政绩而著称。他的治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从整顿吏治切入 ,打开局面 ;其二 ,联合绅耆等地方力量 ,推行改革措施 ;其三 ,注意德治 ,刑德并用。

    2001年03期 100-10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句吴土著居民的文化特征和泰伯的“端委”以治

    吴恩培

    商末 ,泰伯奔之江南。在江南蛮夷土著文化模式中 ,“裸国”、“黑齿雕题”和“断发文身”等是这一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泰伯“端委以治周礼”表明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周文化对蛮夷土著文化的渗透和交融。现代考古实物的发现 ,使得对上述中国古代典籍的阐释遇到新的课题。

    2001年03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宗族界定与宗族源流——程德祺先生与宗族史研究

    小田,汪建红

    宗族问题颇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关注 ,在我国学术界 ,对于宗族的一些基本问题 ,学者们仍未形成共识。程德祺先生纵观宗族源流 ,在《原始社会初探》一书中认为 ,宗族起源于“相当发达的原始母系社会” ;其基本构成单位是 ,作为基本经济单元的血缘亲族集团。此类问题的探讨为宗族概念的界定提供了基本的人类学阐释。

    2001年03期 108-11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关于《天演论》译文的修改

    俞政

    18 97年 ,严复对《天演论》的译文进行了全面大修改 ,修改情况可分 2 0种。本文分别举例加以说明。推测修改时同赫胥黎原著核对的工作做得比较少 ,而单单根据底本译文做文字加工比较多 ,故在取得许多成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2001年03期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门户开放”:20世纪上半叶美国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

    金卫星

    18 99年和 190 0年美国通过两次“门户开放”照会 ,以特殊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跻身于濒临列强瓜分的远东大陆。这项政策的特殊性表现为战略上超前、连贯 ,战术上现实、灵活 ,并且在国际道义上享有虚誉。它使美国能够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在整个 2 0世纪上半叶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清晰地映现了从东北到中国全境、从中国到亚洲太平洋地区 ,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直至实现美国倡导下的全球“门户开放”的扩张轨迹。

    2001年03期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述析——兼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朱永新,杨树兵

    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 ,如注重师范生宽厚的知识底蕴 ,加强课程的师范性特色 ,注重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课程 ,采用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与模式 ,等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如课程的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实践性课程薄弱、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以及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不平衡性和单一性等问题 ,并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2001年03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知识经济与编辑创新意识

    张立元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分析了编辑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指出了编辑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设计师和策划者的社会作用将更加显现。编辑出版业要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强化新的编辑理念和创新意识 ,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 ,推动编辑出版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001年03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中国出版业市场营销全面加强势在必行

    李威

    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出版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原因 ,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下仍显得有些特殊 ,在其繁荣的表象下还潜藏着许多危机与弊端。加入WTO后 ,出版业要面临的是一个更市场化更国际化的生存环境。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就必须要全面加强自己的市场营销。就我国的出版业的现状与实力而言 ,营售渠道、产品决策、促销手段等环节需要大力改进 ,这是我国出版业融入世界文化产业的历史时机 ,在机会与挑战的面前 ,我们应该锐意进取 ,努力地开创出中国出版业的新纪元 !

    2001年03期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原创力、品牌与服务创新——网络时代的出版业探析

    李莺

    进入网络时代 ,传统出版业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 ;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全新的编辑理念、数字化印刷带来的便利与环保、网上书店的兴起与网络发行的魅力。与此同时 ,原创力量正成为传统出版业最有价值的财富 ,网上的品牌延伸与服务创新将成为出版业在网络时代新的利润来源。

    2001年03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解读绝响——评《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

    陈国安

    2001年03期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