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铮;倪彬彬;
本文聚焦大模型的文化焕活潜力与文化垄断风险,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对“为何建设—如何建设—怎样负责任、可持续建设”文化大模型进行了学理性梳理。文化大模型是我国把握数字文化主权、实现智能人本主义、活化优秀文化资源的关键举措。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具体部署下,我国应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资源建设本土文化大模型,在资源端辅助中华文化元素、符号、标识提取,完善供给侧文化大数据;在生产端辅助文化资源数据解构、关联,搭建更加完善的文化云网生态;在消费端辅助文化产品与文化空间生成,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此外,文化大模型工程应坚持“建设”与“治理”并行,通过动态监管、双轨备份、权责规范等手段维护文化安全、实现良性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56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 解学芳;陈思函;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文化科技融合的语境下,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实新场景建构呈现出产业、政策与技术三重逻辑的协同演化,并通过数实文化场景政策体制机制驱动模式、科技创新策源数字文化场景体验模式、重点项目复制推广模式和数实场景拉动数字文化有效需求模式等四大模式,形成数实新场景顶层设计、技术赋能、创新扩散、需求导向的动态循环体系,推动中国式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当前数实新场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亟须立足数字文化产业内外系统优化精准对接制度创新,筑牢数实场景的中文语料数据底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底色,加强数字文化装备技术攻关,以虚实融合与场景升维实现中国式数实新场景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56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 黄隽;陈艺博;舒熙芃;
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准确量化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与政策制定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文化及相关产业与其测算的演变历程,发现传统测算方法面临不少挑战。为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本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大测算新路径:一是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辅助代理拆分,编制科技-文化投入产出表;二是将机器学习融入生产函数分析,从而在微观层面更精确地量化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等关键科技要素对文化产出的边际贡献;三是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构建能够处理多元化、非结构化文本的动态智能评测系统,实现对科技赋能效果的综合评估。这些新方法不仅提升了评估的精度与时效性,也为理解科技如何重塑文化产业提供了全新视角。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数据要素价值评估及人工智能幻觉风险控制等方面,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56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 廉同辉;杨胜志;王昕;
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与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旅消费者的行为以及文旅企业的运作模式。如何优化文旅企业数字转型机制及提高数字化水平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现有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业等,并且较少以整体框架探究技术、组织与环境层面对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本文以文旅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OE框架以及结构方程模型,从技术(T)、组织(O)和环境(E)维度探究文旅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数据能力正向影响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对于文旅企业转型的影响不显著。(2)数据资源、平台生态系统、组织文化以及高层管理者认知正向影响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在其间起到中介作用。(3)政策环境和顾客需求偏好正向影响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4)文旅产业中存在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悖论”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议。
2025年05期 v.46;No.256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